加载中…
个人资料
花信风
花信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365
  • 关注人气:22,7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莱坞如何玩转故事

(2009-02-01 10:04:50)
标签:

好莱坞

编剧

教育

分类: 课上课下

    提起好莱坞的电影剧作,马上联想到的是线性结构,起承转合,营造一浪高过一浪的矛盾冲突,形成高潮。最后一次性解决所有矛盾,大团圆的结局。这样的电影,好莱坞已生产了数以万计,其中不乏经典名作。

 

    以这些经典文本为依据,美国著名编剧、制片人悉德·菲尔德,撰写了《电影剧本写作基础》。这本书自1982年首版以来已被译成十六种语言,在世界250多所大学用做教材,《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是续篇,进一步揭示了剧作的奥秘和技巧。他曾在全球许多国家任教,现在是好莱坞公司的剧本审稿人以及编剧。

 

    悉德·菲尔德认为,一部故事片是一个视觉媒介,它是把一条基本的故事线加以戏剧化。如同所有的故事一样,它有一个明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如果我们拿来一个电影剧本,把它象一幅画那样挂在墙上来审视,那么它看起来就象下面那个图表。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开端(beginning) 中段(middle) 结尾(end)

   │ │

  A──;───┼───;───────┼─────Z

   │ │

  建置(setup) 对抗(confrontation) 结局(resolution)

   第1——30页 第30——90页 第90——120页

   情节点Ⅰ(Plot Point)情节点Ⅱ

   第25——27页 第85——90页

  

    悉德·菲尔德强调说,所有的电影剧本都包括这一基本的线性结构。应该说,这种好莱坞电影剧作法确实总结提炼出了戏剧式样电影的某些精粹或实质性的东西。而且今天大量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作者还在沿用。

 

    但是,准确地说,悉德·菲尔德的剧作法是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剧作法。而且即使在经典好莱坞时期,也有例外。因为反体制的叛逆的勇于探索的电影作者在好莱坞始终是前仆后继,并推动着好莱坞电影语言的更新。

 

    好莱坞的基本准则是观众至上,或商业利益第一。因此,他反对创新,遵循类型电影的原则。但是,我们知道,类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好莱坞对电影的定位是稍稍超出观众的欣赏水准。因为如果与观众的欣赏水平一致甚至低于观众,观众会认为电影陈腐,但如果超出太多,观众则会由于读解困难,不知所云,而丧失观看兴趣。

 

    这样的例子很多。著名的像大卫·格里菲斯拍摄于1916年的《党同伐异》,交叉蒙太奇的叙事结构即使在今天也算先锋吧,奥逊·威尔斯拍摄于1940年的《公民凯恩》的多角度叙事,在当年都曾遭遇了票房的滑铁卢。但是,《党同伐异》的影史地位自不必言,作为美国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公民凯恩》是雷电华公司当年出品的众多流水线产品中唯一有经典价值的电影。

 

    所以受观众欢迎的好电影一定是既有创新又不走得太远。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开场是停尸房的两个死人的对话,询问对方是怎么死的,够有想象力够劲暴吧。但离观众的欣赏经验差异太大,据说试映时,观众非常惶恐地纷纷离场。在好莱坞大亨的勒令下,怀尔德将故事的叙述者放在了泳池里,由这个尸体的独白来讲述自己的一生。同样独特,但离观众的审美经验就近了许多。

 

    观众的观影经验和审美水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1940年看《公民凯恩》难以接受,1950年看《罗生门》就看懂了并觉得很新颖。2000年看《英雄》就觉得是东施效颦,毫无新意。仅仅六十年,对电影叙事的认知已天上人间。

 

    所以,今天的好莱坞早已不是线性叙事的情节剧时代了。即使是情节剧,叙事的方法也大异其趣,有的甚至不太好懂。但观众却以此为乐。其中,最突出的电影作者我认为有两位,或者说是代表了两个方向:

 

    一位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我认为他的特点属于玩转空间。从《木兰花》开始,他就迷恋多线叙事,即把几条故事线密集地交织在一起,齐头并进,进而表现出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老一辈的电影大师罗伯特·阿特曼喜欢玩这一套,像《人生交叉点》。类似的作者还有近年暂露头角的保罗·哈吉斯,他的奥斯卡获奖电影《撞车》也是一部典型的多线叙事的电影。

 

    第二位是克里斯多夫·诺兰。他的特点是玩转时间。简单地说就是打乱线性叙事的时间顺序。比如《记忆碎片》,大胆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这个人称在小说中常见,在电影中几乎没有)。全片没有一个确定时空的开场镜头,每一小段都自剧情的中段开始,显得非常突兀。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观众和主角统一视角:即主人公和观众同时发现,主角不确定自己的身份,观众也一样的迷惘。这个电影感兴趣的可以看DVD,因为还有一个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剪辑的版本,对照着看,你可以感觉到剧作结构的不同,会给叙事带来多大的差异。

 

    但是,观众不但接受了诺兰扑朔迷离的叙事手法,而且被吸引住了。于是,这便成了诺兰的招牌手法。在后来的《魔术争锋》等片中,他依然保持着这一特色。将时间完全打乱,按照主角的心理情绪或思想意识乃至潜意识组合,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打乱时间,按照环状的结构将时间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凸显出生活的某种荒诞性。如昆汀·塔伦蒂诺的《低级小说》和马其顿电影《暴雨将至》,便是如此。

 

    值得关注的是华语电影,现在也开始注重叙事结构了。许多作者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采用多线、多角度、多时空的叙事手法,令人耳目一新。如《疯狂的赛车》、《李米的猜想》,还有杜琪峰的《神探》。这是令人欣喜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整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