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午,天映看澳大利亚电影《澳洲乱世情》首映日的首映场。本片原名是《澳大利亚》,但准确地说,《澳洲乱世情》算不上澳大利亚的民族史诗,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传奇。把爱情放到动荡不安的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表现,历来是文学的一个传统。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也是影片发行方将这部电影定位在“澳洲版《乱世佳人》”的原因。确实,开篇的一镜的那个剪影画面,便像极了《乱世佳人》的开场。
从类型上看,《澳大利亚》一片象是西部片、战争片、历史片和浪漫爱情片多种类型的混合,虽然类型杂糅,但鲜明的特征是史诗风格,典型大片的范儿。但贯穿全片的是对爱情这个亘古自今永恒主题的讴歌。而且,由于大的时代背景的映衬,使得爱情的主题得以突破了个人情感的局限,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巴兹·吕尔曼一向热衷于表现爱情的浪漫与永恒。他似乎是爱情至上的忠实信徒,于是他在电影中往往将爱情的力量推向极致。当然,这个思想可说是来自莎士比亚。在莎翁那个年代,禁欲主义当道,于是莎翁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将爱情描写成一件比天大的事情。为了爱可以赴汤蹈火。爱情的力量可以战胜生死。巴兹·吕尔曼在他改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后现代激情篇》中继承这个思想,并在他其它作品中发扬光大。
《澳大利亚》依旧是表现爱情的力量,它能够冲破任何束缚和偏见,能超越金钱、门第和文化的差异。在这部恢弘的史诗电影中,拓荒和战争都不过是背景。感叹爱情的力量,甚至能让一个自由不羁的牛仔心甘情愿地就范。休·杰克曼扮演的这个牛仔是植根于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的,与美国西部拓荒的牛仔有着鲜明的区别。个人觉得,最大的区别是么美国西部片中的牛仔要不就是被罩上了神话的光环,要不就是道德面貌暧昧,而且都具有禁欲主义的倾向。相比之下,《澳大利亚》中的牛仔却有着强烈的现实感,与本土的历史联系紧密,而且甘为爱情牺牲一切。
虽然是史诗的格局,但巴兹·吕尔曼却选择了一个细小的角度切入。他以一个混血孩子的画外音讲述来结构全片。这样做的功效,一是使得影片的风格具有一种回想的沧桑,同时这个混血孩子也是这个移民与土著融合构成的新大陆居民的象征。影片中不断强调的寻根,正是对澳洲历史的回望。那个土著老爷爷乔治王单脚站立的画面,太像尼古拉斯·罗伊格的《澳洲奇谈》啊。
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可谓澳大利亚电影海外军团的一个大协作。领军的自然是以“红幕布三部曲”名满好莱坞的澳洲名导巴兹·吕尔曼。团队中最大的明星则非妮可·基德曼莫属,据说为了出演此片,她甚至推掉了可能会给她带来成堆奖项的《朗读者》。遗憾的是澳大利亚籍的拉塞尔·克罗由于档期的原因没能出演牛仔一角。当然,更遗憾的是希斯·莱杰,同样由于出演《蝙蝠侠之黑暗骑士》没能加入。而且,这个遗憾不幸地成为永久的遗憾。
巴兹·吕尔曼是个具有艺术家的气质的导演,一向追求影像和声音的唯美,如果说之前的“红幕布”仅是牛刀小试,这次耗资一亿三千万美元的豪华大制作,使他着实实现了更大的艺术企图,使得《澳大利亚》真正成为色彩斑斓的华丽的视听盛宴。据说,整部电影深入澳洲北部原始地区,在达尔文、西澳洲金柏利地区、昆士兰海岸线及悉尼市郊小镇等地拍摄,描绘出澳洲独特迷人的美丽风情画。看了方领略澳洲大陆的苍凉与雄奇。
对观看大银幕的期待自然少不了视听奇观。长于此道的巴兹·吕尔曼这次自然不会让观众失望。澳洲大峡谷堪与美国西部媲美的广袤荒漠与山峦,后半部的宏大的战争场面。尤其是那场两千头野牛横越澳洲内陆的壮观场景,记忆中只在《与狼共舞》中曾见过,而陈凯歌的《无极》则太小儿科了。
此外,绚烂的色彩,迷人的音乐,节奏明快的剪辑,这些巴兹·吕尔曼电影的一贯风格,在《澳大利亚》中都得到了上佳的发挥。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而且只有在大银幕上才能感受到其真正魅力的大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