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赛车》当然是借势《疯狂的石头》的衍生品,或者说商业运作的产物。它可看作是《疯狂的石头》的升级版。对于宁浩来说,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在于,他能够利用充足的资金和积累来的丰富经验,来实现更宏大的艺术野心或者更高级的商业尝试。
“疯狂”的片名是后改的。宁浩原始剧本的名字是《银牌车手》,与石头不相干,与疯狂挂钩实属向商业利益妥协的无奈。但是,疯狂依旧是电影的关键词。
所谓疯狂,一是剧作结构。多线叙事,平行推进,最后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重力加速度。所以,这类电影的叙事特点是情节之间衔接的严谨缜密。此外,超快的节奏,富有智慧的噱头也是其重要特征。不过,这类作品只属于影院。稍一分神,可能便由于忽略了某个细节而影响理解影片。一旦不投入,定会看的云里雾里。
其次,疯狂也体现在情节和人物上,荒诞无稽的情节和灰色的卡通化的黑白分明的小人物,宿命的色彩等等,这些都使得全片充满或诡异或焦灼或迷离的具有神经质特色的疯狂人物。
第三,视觉图景及声音系统也与剧作、人物融为一体。呈现出高度风格化的特征。如空间环境的选择、造型的设计、色彩的运用及摄影机的运动,都与“疯狂”的基调相呼应,营造出一种近乎迷乱的歇斯底里的气氛。
有好事的影评人将这种电影称之为“宁氏喜剧”,意指这种以视觉感官为主的喜剧,与以语言为主的“冯氏喜剧”分庭抗礼。其实这种类型的电影绝非宁浩原创。早在《疯狂的石头》面世时,就有影迷说宁浩抄袭盖·里奇了吗。而且不仅是娱乐片,很多艺术电影也沿用这种叙述框架。个人觉得,最突出的当属科恩兄弟。
不过,同样是重力加速度的叙事节奏,同样是荒诞不经带有宿命色彩的情节,同样热衷于笨贼满天飞的故事,但科恩兄弟的电影与《疯狂的赛车》的旨意却大相径庭。这也是我对《疯狂的赛车》最不满足之处。在对《疯狂赛车》的如潮好评之中,我想点谈点不同看法。《疯狂的赛车》的剧作据说是由七位编剧通力合作,打造出来。笑料、噱头等感官刺激的情节点都高度密集,计算精准。它的情节点甚至都延续到了电影的片尾字幕,这在华语电影中实属罕见。
但是,正是由于它是采用好莱坞的这种工厂式的流水线制造工艺,使得它呈现出多的是匠气,少了自然之美。而且由于编导的太过用力,点水不漏的桥段拼贴,致使饱和过度,而少了些抑扬顿挫的风致。比如节奏,动力加速度的特点是逐渐加快,最后多线交织,形成高潮,如决堤之水,一泻千里。但是,《疯狂的赛车》从一开始的耿浩被禁赛,其情节推进的速度便是快马加鞭,毫不喘气般地直奔故事的结局,几乎全有一刻停顿。有人赞扬绝无冷场是这部电影的优点,我觉得未必。这可能也是编导不自信的表现,担心驾驭不了观众,沉不住气,才拼命加料。
节奏是由间歇营造的。好的电影节奏应该是由波澜不惊开始,一波一波涌动,最后才汪洋恣肆。科恩兄弟的《冰雪暴》、《老无所依》便如此。这是老手和新丁的区别。
对《疯狂的赛车》最大的不满足更在于,人物情节的社会内涵被完全抽空。人物除了成为疯狂的道具外,一无所用。比如,那对姐夫妹夫的农民杀手,编导丝毫没有揭示出人物的社会背景和生活依据,使得人物的真实性受到应有的质疑。最后只得完全沦为搞笑的工具。可惜了王双宝这样的好演员。他在《盲井》中的表演是多么地震撼啊。
同样写雇凶杀人写谋杀犯罪,科恩兄弟黑色的力量,在于直指人类的内心欲望和伦理道德,而且与人物生存的环境及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使得这种犯罪新闻故事超越了“低级小说”的局限,成为关于人性的寓言。而在《疯狂的赛车》中,我们除了看到禁赛车手、雇凶丈夫、黑帮毒枭、无为警察等各色人等走马灯般地频繁登场亮相,追逐打斗,恶搞作秀,爆笑全场之后,啥也没剩下。从这点上来说,《疯狂的赛车》是《疯狂的石头》的一个倒退。毕竟,展览馆那个封闭的庙宇具有那么强的象征意味,而那个濒临倒闭的工厂和郭涛扮演的那个陷入人性困境的保卫科长,引发人们诸多关于现实的联想和思考。
《疯狂的赛车》很HI,够炫,好玩,作为一部娱乐片已属上品。但是,将《冰雪暴》与《疯狂的赛车》作比较,你会发现,这一点正是宁浩和科恩兄弟的差异,或者说一个娴熟的娱乐片导演和一个有思想的电影作者之间的差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