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预报博宇出了《乌鸦》,很是惊喜。这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很独特的作品,也是给导演克鲁佐带来厄运的一部充满争议的另类之作。之前,这个电影的DVD有一家杂牌曾D过,但我一直无缘得见,这回正好补上。
电影史上,如果说有能和希区柯克一争高下的惊悚片大师,那恐怕就非亨利·乔治-克鲁佐一人莫属。克鲁佐原为作家,早期写影评,后又转向编剧领域,并开始导演电影,以惊悚片著称。在近四十年的电影生涯中,经历了名声沉浮,大起大落。在创作全盛时期,克鲁佐几乎直追甚至有超越希区柯克的迹象。克鲁佐的影片风格阴暗,主人公往往是有很大的道德缺陷,主题隐含着对社会的绝望。
《乌鸦》这部电影是在纳粹占领法国期间,由德国大陆公司出资、法国电影界拍摄的一部杰作。这种背景,有些类似于上海沦陷时的“华影”。这个比较,非常耐人寻味。法国二战沦陷期间未流亡海外的创作者,也与同一时期留驻上海的电影人一样,都尽量避免触碰现实,将题材焦点移至古装剧上,然而仍有部分电影在日后引起是否通敌叛国的争议。克鲁佐的《乌鸦》便是这种历史悲剧的争议焦点。《乌鸦》先后被纳粹和法国政府禁映。前者认为影片影射法国的告密者和合作者,据说戈培尔怕德国人模仿此片攻击盖世太保。法国解放后,影片因是为纳粹制片公司制作,《乌鸦》又被地下反抗军大肆攻击,认为这是一部卖国通敌的电影。克鲁佐和演员被认为是合作通敌者而无抵抗意图,被密告为法奸,之后被驱逐出法国,一年后才回来。克鲁佐由此成为历史悲剧的牺牲者。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乌鸦》后来禁令取消,有人又高倡此片为法国电影艺术的巅峰。《乌鸦》事件之后,克鲁佐便只专注于拍惊悚悬疑类型片,如《恶魔》、《恐惧的代价》等,在商业上颇有建树。
影片《乌鸦》又名《密告》,是根据战前发生在1930年代的法国某小城的“毒信案”新闻改编的,描写的是小城发生了一连串的神秘谋杀案,被害者在接到信件后便离奇死亡。这封署名“乌鸦”的恶毒匿名信,使得全镇人风声鹤唳,互相疑神疑鬼,最后导致了谋杀。“乌鸦”在法文俚语中指写黑函的人。克鲁佐巧妙地用悬疑的方式显现每个人都可能是乌鸦,从而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潜伏着邪恶。
《乌鸦》不但剧情曲折、气氛营造尤其出色。影片既反映了战时“人人自危”的心理状态,对于片中角色的个性刻画也入木三分。影片充满了阴郁黑色的元素,给人一种压抑紧张之感。在影片中,封闭的小镇其实是法国充满疯狂及背叛的缩影,反权威的内容其实暗含反纳粹及反维希傀儡的讯息。克鲁佐在影片中精心营造的氛围:那种自我隔绝与孤独,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相互猜疑,小心翼翼地自我保护、唯恐自己被莫名地怀疑上,不知道明天灾难是否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恐惧……这正是法国被纳粹占领的那个年代,法国大众的普遍心理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乌鸦》也是新浪潮大师特吕弗的挚爱,特吕弗在《影评人的梦想是什么》一文中写道,“我不看老片,战争片以及西部片因为它们很难让我有认同感。于是就剩下悬疑片与爱情故事了”。少年特吕弗曾看过十三遍《乌鸦》,据说熟到记得每个场景,可复述每句对白。1951年,好莱坞著名导演奥托·普莱明格将《乌鸦》重拍成美国版,更名为《第十三封信》,同时将故事背景改为加拿大的小城,但较克鲁佐的法国版则逊色太多。
与《乌鸦》类似的法国二战沦陷时期的电影,还有《夜间来客》、《红手古比》和《谁杀了圣诞老人》等。均是以封闭的空间环境来指涉沦陷中的法国,具有类似的象征气氛和寓意。这些电影往往重视编剧、修饰对白,并统一表演方法,提高层次。按焦雄屏的观点,沦陷区的电影实际上升华了法国电影的专业精神,制造出一种雅致古典的倾向,为战后稳固的品质传统铺下康庄大道。
博宇推出的这个版本来自环球二区最新特别修复版,画质上佳,并收录有完整花絮。只是估计得年后才能入手。期待啊。
本文资料来源:豆瓣的主题信息、DVD碟报及焦雄屏《法国电影新浪潮》一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