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未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

(2008-12-02 16:01:24)
标签:

帕拉让诺夫

苏联电影

文化

分类: 闲影漫话

从未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

    这几天,一直流连于前苏联电影大师谢尔盖·帕拉让诺夫迷人的光影世界。大师一生仅拍摄了四部长片。然而,就这四部电影,便铸就了电影史上的一个不朽的传奇。值得赞许的是,D商“EE”一口气将大师的四个电影DVD全出了,而且花絮配置丰富,将我此前的收藏洗了个干净。眼下,这四部电影的影碟就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桌上。端详着套封上美丽的图画,一种无比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正值给研二讲苏联电影史。这次主题是五、六十年代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的电影创作及苏联诗电影的传统。于是,给大家放了帕拉让诺夫的《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影片一开场便先声夺人,乌克兰白皑皑的雪野、白桦林、奔跑的孩子、一个奇异角度拍一颗乍然倾倒的树木。画面美的眩目美得令人心颤。

 

    《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是帕拉让诺夫的长片处女作(之前还拍有八部短片)。1963年这部电影一问世便震惊了全世界。顿时,最著名的影评人都在议论这个“来自莫斯科的新东西”,惊呼:杜甫仁科开创的乌克兰电影诗学流派有了传人。

 

   与富有诗意的片名一样,帕拉让诺夫的电影创作本身便是一部优美的诗篇,一部由乌克兰民俗、室内装饰、动人的音乐和优美的舞蹈构成的绚烂的电影诗篇。从本质上说,帕拉让诺夫是位纯粹的艺术家,正如他最初的人生选择。所以艺术是他影片中唯一的主题,也是他影片最大的魅力。帕拉让诺夫的兴趣是音乐、绘画、诗歌和格鲁吉亚本土的民间传说。正如有人评价的:他是运用乌克兰民族文化中的隐喻、神话、符号等丰富的造型手段,以服饰、宴会、婚礼、庆典和祈祷仪式等为载体,细腻地描绘出远古风情和大自然的诗意。马克·卡曾斯曾在《电影的故事》中赞叹道:“自从费里尼甚至自谷克多之后,在世界电影中很少创造出如此迷人又深具个人风格的影像。”戈达尔也曾这样说过:“ 曾有一座电影的神庙,那里有光,有影像和现实,这座神庙的主人就是帕拉让诺夫。”

 

    然而,帕拉让诺夫的电影诗却是一部苦难的诗篇。虽然本人身处远离莫斯科的乌克兰,但他却是那一时期苏联导演中受当局迫害最惨烈的。他的一生历经苦难,由于创作的离经叛道,他曾被开除公职,剥夺了工作的权利,甚至两次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投入监狱。他的一生创作激情澎湃,灵感泉涌,直至1990年他去世,亲自写了三十多个成熟的剧本,题材迥异,风格多样。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具有鲜明的帕拉让诺夫的风格。这种风格概括起来说就是绘画性和隐喻性。

 

    也许由于帕拉让诺夫学习过舞蹈和绘画的缘故。他高度强调电影的绘画性,他甚至把电影的绘画性高高地置于叙事性之上。当然,由此带来的是全新的观赏经验和乐趣。如果你还以传统的消费心态去看帕老的电影,自然会看上去很累。呵呵。但是,如果你放弃这种对故事期待,只是静静地感受银幕上流动的一幅幅画面,让思绪或情感随着音乐和意象飞扬,是不是会有不同的收获?

 

    《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改编自乌克兰经典作家科丘宾斯基1912年写的同名小说。原著的内容是一个类似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伊凡的父亲被杰诺科人杀死,但是他却爱上了杰诺科姑娘玛丽奇卡,恩怨纠葛不允许他们在一起。伊凡远走他乡,后来才知道,玛丽奇卡为了救小羊已经死了。爱人的死使他痛苦万分,直到他又娶了巴拉格娜。但是巴拉格娜是个淫荡的女子,她背着伊凡与一个巫师偷情。最后,伊凡在与巫师的决斗中死去。帕拉让诺夫看中这个故事,与其说是对故事情节,不如说是对这个故事所包含的艺术表现的可能。他完全摈弃了传统的故事链条,也不注重矛盾冲突和心理刻画,而是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的背景下,斑斓的色彩的大胆运用、独特的造型和的音画关系,当然还有精妙绝伦的摄影机运动和匪夷所思的意象符号,将乌克兰的婚礼、葬礼、宗教节日、祈祷和巫术等场面表现得波澜起伏,浪漫神奇。

 

    有人说,帕老电影的每一幅画面都值得研究,此言不虚,请欣赏一下吧,比如《石榴的颜色》的这个开场镜头:

 从未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

 还有这些镜头……

从未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

 

从未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

 

从未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

 

从未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

    课下,又独自观看了帕拉让诺夫的其它三部电影:《石榴的颜色》、《苏拉姆城堡的传说》和《吟游诗人》。这几部电影以前也看过,但DVD附录的花絮却是第一次见。比如,《吟游诗人》后面附录了关于原作者苏联著名诗人来蒙托夫的纪录片,还有一系列的访谈花絮。尤其是帕老妻子,介绍了当年两人相识的经过。当时她才16岁,是基辅芭蕾舞学校的漂亮的女学生,有一次帕老见到她询问她的年龄,接着沮丧地说:糟糕,我已30岁了。不过帕老还是展开了顽强的追求。我始终不愿意将“同志”的身份与帕老联系在一起。因为,那对他16岁的美丽妻子太不公平啊。

 

    1973年,帕拉让诺夫受到起诉,指控他的罪名是乌克兰民族主义倾向、黑市交易、煽动自杀及盗窃国家财产、同性恋等等。他被判处五年徒刑。直到1977年,在全世界的同情热爱帕老的电影人的声援下,帕拉让诺夫才在刑满的前一年被释放。1982年,帕拉让诺夫又再次被投入监狱,罪名是为自己的侄儿进入戏剧学院而行贿。直到11个月后他才被释放出来。

 

    为什么这样一位电影艺术大师会如此命运多桀?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帕拉让诺夫的政治上的异议,包括他在电影创作上与时代的风气格格不入。他虽然出身于官办的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师从舍甫琴科,但他的创作个性太另类。比如,他的同门是师兄弟,阿洛夫和纳乌莫夫(《四三年的德黑兰》)是以关注政治问题著称,胡齐耶夫以表现当代生活的诗意尤其是青年人的精神世界著称(《我二十岁》),奥泽洛夫则以再现战争场面享有盛誉。而帕拉让诺夫却远离这一切,他似乎与这个变革的时代格格不入。他寻找的是一种纯粹的艺术美的世界,关于乌克兰民族历史的诗意的传奇。

 

    帕老的四部电影对于苏联电影来说,意义深远。它掀起了一场美学革命,一场对传统苏联电影剧作和造型美学的颠覆和破坏。他的位置我觉得相当于法国新浪潮的戈达尔。当然,他远没有戈达尔那么好命。

 

    据说,帕拉让诺夫最钦佩的导演是杜甫仁科和帕索里尼,这两位都是一代电影诗人。同代导演中,他引为知己的就只有塔可夫斯基。观看“EE”推出的帕拉让诺夫的套装的花絮,有一个帕老与塔老的纪录片。纪录片的编导将两位当代电影诗人的不电影画面并置在一起论述。的确,帕拉让诺夫始终将塔可夫斯基引为同路人。同处一个时代,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电影理念,近似的坎坷命运。为此,帕拉让诺夫在他最后一部电影《吟游诗人》的片尾,一只鸽子落在摄影机上,在那个定格镜头上打出一行字幕:谨以此片纪念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不过,帕老对塔老的自我流放的选择却颇有微词:“他是个俄罗斯天才,本应该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工作。他不满意别人删改了他的剧本,可我的八个剧本都被砍掉了,我也没有想到出国去!”这可以说是帕拉让诺夫对艺术家的创作与自己民族文化、民族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深刻认识。他曾说过:“我想在艺术中延续塔可夫斯基的生命。”

 

    1990年7月20日,谢尔盖·帕拉让诺夫因罹患癌症去世,时年66岁。古老的乌克兰民俗文化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亡。庆幸的是,帕拉让诺夫的电影使这些祖先的影子留存下来,不至于为后人遗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