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斯蒂法诺谈《精神病患者》

(2008-04-01 21:56:53)
标签:

希区柯克

娱乐

分类: 电影往事

约瑟芬·斯蒂法诺是希区柯克经典名作《精神病患者》的编剧。他曾是纽约的一个作曲家,却由于《精神病患者》成为好莱坞的一流编剧。他也是希区柯克最满意合作最愉快的剧作家。

 

在和环球公司签约期间,斯蒂法诺有幸与希区柯克结缘。一天,希区柯克派人送给斯蒂法诺一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男孩和母亲的故事。当斯蒂法诺翻到书结尾时,发现母亲原来是个死人。斯蒂法诺有一种感觉,这本书拍成电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无法拍一个男人和他死去的母亲的场景。斯蒂法诺产生了一个念头:电影应该讲述那个只出现小说头两节的女孩。她入住汽车旅馆并在淋浴时被杀。

斯蒂法诺在之后与希区柯克会面时,告诉面容和蔼的希区柯克说:“影片一开始是一个女孩和她来自外州的男友幽会。那是一家廉价小旅馆。”这个“幽会”的段落吸引了希区柯克。接着斯蒂法诺谈了整个故事。包括她带着偷来的钱去找男朋友的旅程。还有就是她有点疯狂。因为偷四万美元根本无助于她和她男友的麻烦。

 

希区柯克在与化妆师、场景设计、摄影师开会时,作为编剧的斯蒂法诺都出席。这使他受益匪浅。

 

在斯蒂法诺被雇用之前,曾有一位编剧已写过一稿。斯蒂法诺的剧本中最有创意的颠覆了小说中的结构。如小说一开始介绍诺曼和他的母亲,第二章才出现玛丽莲,然后她进入汽车旅馆随后被杀。而斯蒂法诺却颠覆了它,使玛丽莲成为叙事的中心。

 

他的想法是,当观众知道诺曼之前,需要用有一种手段抓住观众。让观众关注玛丽莲。比如当警察拦住她时,观众必须要跟着紧张。好像是她偷了钱,却希望她能够逃脱。一般来说,小说关注的总是嫌疑犯、目击者或者罪犯,而受害者总是被扔到一旁。好像没人愿意看到他们。斯蒂法诺的做法是偏偏就让观众看他们,而且完全围绕着她。这些意图与希区柯克不谋而合。

 

影片中有些部分是原著中没有的。如玛丽莲把车停在路边时出现的那个警察。这是斯蒂法诺和导演交流探讨后形成的。斯蒂法诺认为,剧本的每个场景都在导演的头脑里。编导一次交流时,斯蒂法诺曾经认为高速公路的巡警应该是个帅小伙,他看见一个漂亮姑娘独自停车在路旁,决定上去搭讪。这是个带有挑逗色彩的段落。希区柯克认为建立起和她的男友的关系,偷了钱逃往,差点被老板抓住。这些事情他都喜欢。但“某些人被她所吸引?这种故事没能抓住我。” 斯蒂法诺又回应说,“那么如果换成一种威胁呢?”他认为观众希望她逃走。他们当中没人会说,“好呀!快点让她进监狱吧!”而更像是“再等等,再等等,别抓她!”

 

斯蒂法诺也从小说的情节中提炼出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显然是通过对白无法传递的。如诺曼把玛丽恩引入客厅,他们坐下来吃东西。问题涉及到这场戏也包括影片整体。就是关于鸟的母题。因为希区柯克在他的下一部电影《群鸟》中用到了。而小说中角色的名字都与鸟相关。如诺曼·贝茨(Bates=Baits)、玛丽莲·克瑞(Crane是鹤)、萨姆·鲁姆斯。而别处没有提及鸟。诺曼虽然也作标本但是松鼠,而不是鸟。可鸟在影片中变得很重要,而这似乎不像是场面调度的手法。它也出现在剧本中。而这场戏开始斯蒂法诺写了一个有趣的对白:诺曼说,“你吃东西像鸟一样。”斯蒂法诺本人并不喜欢鸟。他在写这段戏时之所以用鸟是因为诺曼爱制作标本,而本人又讨厌鸟,干脆就将鸟作成标本。斯蒂法诺后来没有去写《群鸟》的剧本,也是因为讨厌鸟的缘故。

 

《精神病患者》中的很多段落没有对白。特别是浴室谋杀之后。我们只看到看到诺曼清扫房间。斯蒂法诺在剧本中给这段情节添加了一些细节描写。影片中有些东西存在于剧本中,而有些则没有。比如,那个令人惊叹的浴室谋杀后的镜头移动。水流进下水孔然后镜头转到玛丽莲的眼睛,就没有。但其他很多运镜细节就有。

斯蒂法诺认为必须使观众从影片一开始就始终关注的玛丽莲身上抽离。她突然死了。现在怎么办?必须让观众开始关注诺曼。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就是尽量让诺曼值得同情。毕竟在书中诺曼·贝茨与安东尼·霍普金斯扮演的吃人恶魔完全不同。

原著小说中的诺曼是一个肥胖的酒鬼。所以必须让改编后的剧中角色是个更值得同情的人物。他必须在母亲残忍地谋杀那个女孩之后收拾残局。首先,让你不去怀疑诺曼是真凶,或者任何他母亲不是凶手。其次,给你充分的时间去换位思考:他可能是我们当中的任何人。我们都可能会有一个疯子母亲杀死别人后让我们收拾残局。因为我们不想让她被捕,也不想让她进疯人院。而清扫他母亲留下的罪证就成了使人同情的事。斯蒂法诺认为这段戏在剧本中太长。但导演却喜欢整个部分。观众经历过玛丽莲,然后又转到诺曼。转变程度甚至让斯蒂法诺都感到吃惊。当汽车被沉入沼泽时停顿了一下。而当它继续下沉时,观众紧张情绪才得到释放。

 

斯蒂法诺认为本片是他看过的最具操纵性的电影。希区柯克的大部分电影都是在操纵观众。因为他最关注的就是观众。你希望观众怎么想?因此,斯蒂法诺在写对白时,既在思索如何塑造这个男人,同时也在揣摩观众。这是他学到的最好一课。

《精神病患者》最初几乎不为所有人看好。派拉蒙甚至不想投资发行此片。当时斯蒂法诺也认为这是一部烂片。但是,他想,也许希区柯克能够把它拍的所不同?在第一次会议上,希区柯克说,“美国国际影业公司一直投资拍低成本影片并赚了大钱。我现在想也拍一部成本少于100万美元的电影。” 斯蒂法诺对于报酬低完全有心理准备。但仍然不知道成本有多低。后来知道了,只有80万美元。而他的公司却花100万美元去告诉观众如何去看这部电影。这是斯蒂法诺见过的最成功的影片推销案例。

 

对于格斯·范·桑特版本的《精神病患者》,斯蒂法诺开玩笑地说那是一种自杀!当桑特告诉斯蒂法诺,要一字不落的翻拍时。斯蒂法诺并不知道他是打算逐镜翻拍——所有的场景设计都是一样、服装也相同。斯蒂法诺问桑特为什么要拍希区柯克的电影。桑特说:“我希望的是桑特拍过它。从孩提时代起我就有这样的梦想。而《骄阳似我》获得奥斯卡的提名后,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不过,斯蒂法诺认为新版本中扮演玛丽莲的安妮·海切尔是他见过的最大错误。斯蒂法诺喜欢她演的《摇尾狗》。但是她对玛丽莲的塑造,好像她根本不在乎那钱。她只要走到大街上随便转转就能挣到。

 

让我们看看桑特版的客厅段落。在希区柯克的版本中,玛丽莲是有些母性和有同情心的。而安妮的表演对于诺曼·贝茨完全不一样的反应。最明显的不同,首先是桑特风格上的奇怪变化。背景的重要性被大大削弱了。其次,安妮的表演反应不够。她显得非常生硬和冷漠。好像诺曼是个疯子。尽管说着一样的台词,但是效果却远不如珍妮特·李的版本。

 

伯纳德·赫尔曼是《精神病患者》的作曲。令斯蒂法诺印象最深的是,赫尔曼告诉他配乐只使用弦乐。这是一个独特而出色的构思。斯蒂法诺认为这部电影成功有30%要归于配乐。

 

斯蒂法诺把用三周时间写好初稿给希区柯克时。第二天,希对斯蒂法诺说,“艾尔玛喜欢它。”这其实也是他自己的看法。斯蒂法诺用铅笔勾出了那些如果需要可以删掉的段落。但希区柯克却原封不动都拍了出来。

 

这么多年过去,斯蒂法诺认为,他听过的对于《精神病患者》唯一有价值的批评就是心理学家那场戏。因此,在拍摄桑特的翻拍版本时,斯蒂法诺告诉导演,不如走进房间,正巧心理学家在和诺曼·贝茨交谈。而不用原版的情节。桑特最初也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但第二天却又说不想作任何改动。他想拍的还是百分之百忠实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