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上课下 |
看电影和看电视的一大区别,是电影具有一种电视所不具备的仪式感。电影的一大特征是在黑暗的环境中集体观看,这一点早在一百多年前卢米埃尔在巴黎卡普辛大街的地下室的首次放映活动便已约定俗成。
在黑暗的影院中,作为观众之一的你既是集体观看,又是独立、隐秘的个体。你看不见周围的观众,只觉得你是个银幕上的影像在独自交流,因而忘记了别人的存在。
你完全沉迷于银幕上虚幻的光影世界。你会认同于影片的某一个人物,并为他(她)的命运感动唏嘘。你甚至会毫无顾忌地流下动情的泪水,因为没人看得见。
但是,如果这时周围出现一个饶舌的好事者,在那里议论剧情,或者发出吃东西的声响,你一定同意:这是一种很令人讨厌的行为。
这不仅是一个公德的问题。对于观众来说,更重要的是破坏了独自观看的幻觉。
所以,看电影的最独特、最有魅力的一种体验是:它是一种既是集体观看又具有独立体验的幻觉。
这段话,每学期全校选修课的第一次课上我几乎都要讲一遍。其原因,是针对班上的手机一族。
由于通讯的发达,手机在现在大学生中恐怕早已普及了。手机的类型、装饰、功能日趋多样化,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早已经超越了原始的通讯功能,成为当代生活的一个时尚元素。但是,由此带来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我把它叫作“手机病”。这种病的具体症状就是把玩手机成瘾或者是某种精神寄托或者是习惯动作,甚至成为一种下意识。
把玩自己的心爱之物,属于个人隐私,无可厚非。但是,课堂上把玩手机,发短信、玩游戏或者是百无聊赖毫无目的地把弄,就构成了对教学活动的危害。
尤其是电影课。在集体观摩的时候,灯关掉了,黑暗中便亮起了一片荧火虫一般手机的屏幕,如同大型演唱会上的FANS们手种的荧光棒。这种壮观的场面,我曾不幸地目睹过。
在我的苦口婆心下,选电影课的同学们现在基本上能在黑暗的环境中体验独自观影的乐趣。但是,依旧有少数学生积习难改。比如,昨晚在后排便有一个同学,整个晚上都是在观影和发短信的交叉蒙太奇中度过的。我曾想课下找他谈一谈,可人多走散了。
看样子,“手机病”属痼疾,要根治仍需不懈的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