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吕弗生命中的电影(转贴)

(2007-12-25 22:02:12)
标签:

电影图书信息

分类: 纸上观影
    巧了,刚讲完“法国新浪潮”,就看到网上有人报信出了这个——《我生命中的电影》。特吕弗一生的文字著作除了那本著名的与希区柯克的对话录外,就是这本影评集了。影评人出身的特吕弗曾给《电影手册》等多家刊物写了七、八年稿,文字遗留下来不少,这本书是特吕弗的影评精选,值得一读。
    鲜血淋漓的封面上,斗大的“特吕弗”的字样,分明是拿“新浪潮”大师做卖点啊。
 特吕弗生命中的电影(转贴)
(法)弗朗索瓦·特吕弗 著 黄渊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特吕弗的序文:
    书中收录了我挑选出来的一些文章,都是我从1954年起为多家报刊杂志撰写的。在1954年到1958年的这段时间里,首先是我作为记者写的文章,然后还有我作为导演写的。两者区别十分明显。自从我当上导演后,我便不再批评同行们的作品;我只是在有了想法或者有机会时才写一下这些电影。

    本书收录了我全部文章的大约六分之一。你可以批评我做的这些选择,但毕竟这都是我自己挑的。负面评论我选进去的很少很少,尽管当初我也有着“法国电影破坏者”的名号。我当初严厉批评的那些电影如今早已被人遗忘,再把这些文章刊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请允许我引用让·雷诺阿的话:“我觉得这世界真是被伪神所累,特别是这世上的电影。我的任务就是要推翻他们。我手持利剑,准备着为这任务献出生命。但伪神们却还在那里。我历经半个世纪,坚持不懈的拍电影,或许为推翻其中的某些出了把力。而拍电影也帮助我发现了,其中有些神是真的,没有必要被推翻。”

    我宁可在本书中多收入一些正面的、或者热情洋溢的影评文字,哪怕它们写的没某些负面影评好;它们谈到的电影或者目前仍看得到,或者就是由重要的导演所拍的。其中有些文章之前从未发表过;我写文章一直出于自己的乐趣,或者就是为了帮助自己理清思路。还有一些文章则是对同一部电影的不同文字的整合,因为曾几何时,我常用本名和多个笔名同时为多家刊物写稿:例如《艺术》、《广播-电影》、《巴黎公报》等周刊,《电影手册》、《巴黎人》等月刊,还有一家名叫《巴黎时报》的小型日报。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段快乐时光;我去影院看电影,我谈论电影,而且是有人出钱让我这么做。最终,我凭这个赚够了钱,终于可以从早到晚只做自己喜欢的事了,想想就在那之前的七八年里,我还在为吃饭和付房租拼命奔波挣钱,这更令我对那段时光由衷感激。

    第一部分,“大秘密”,这里写的是那些在默片时代入行,在有声片时代继续创作的导演。他们身上有些特别之处。让·雷诺阿在《我的人生和我的电影》中描述了这一代导演令后来者着迷的地方:“年轻的同行们总爱追问我一些问题,对他们来说,有声片出现前的一切看上去都有如史前时代的巨大冰川一样,遥远且神秘。我们这些老人喜欢这样的尊敬,这就和站在拉斯科岩洞洞壁画前的现代艺术家心中感到的敬意一样。这样的比较讨人欢喜,让我们心满意足的知道,自己过去并没有浪费胶片。”

    这一章中还有些文字属于悼词,以前也没有发表过:卡尔·德莱叶、约翰·福特。关于福特,我有过180度的转变。当我还是影评人时,我几乎不喜欢他的任何东西,而且还写过两三篇有关他的恶毒影评。只有在自己也成为导演后,某天我在电视上看了《蓬门今始为君开》(The Quiet Man),这才意识到自己以前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接着我又反复看了一些过去看过或没看过的福特作品,如今的我,对他和对让·吉奥诺(Jean Giono)一样尊敬。

    关于让·雷诺阿和路易斯·布努埃尔的文章,以前也没有发表过。关于让·维果的那篇长文,原本是为替他出版全集而做的序——这本全集尚未出版。关于弗兰克·卡普拉的文章原本是为一本美国出版的文集而作。

    在“有声片一代”中(本书第二和第三部分),我又一次不得不做出选择。为了不让那些喜欢负面影评的人失望,我在第三部分里放了些这样的文章,它们似乎都应是我深思熟虑后才写的:《里布瓦先生》、《红气球》、《亚森·罗平》——不过现在的我更青睐那些充满颂扬之词的影评,这写起来要难得多,经历时间考验后再看时,这类影评也要显得更有趣。当我还对电影充满热情之时,我常会用多个笔名在不同报刊上发表关于某部电影的评论。现在将它们重新整合在一起,这成了一件有趣的工作。这也解释了本书中收录的有关《死囚越狱》、《倾城倾国欲海花》和让·科克托的这三篇文章为什么会那么长。

    第二部分是献给比利·怀德、乔治·库克和尼古拉斯·雷这样的美国导演的,这些人我都很喜欢。在这里,我收录了一些他们或不太出名,或已经被遗忘的作品,因为它们对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查尔斯·维多的《琵琶怨》和埃德加·乔·乌尔默的《边城侠盗》,后者标志着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我在某篇《边城侠盗》的影评中提到了一本名叫《儒尔和吉姆》(Jules et Jim)的小说,之后小说作者亨利-皮埃尔·罗什给我写了个条子,于是我跑去见他,剩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在第五部分“一些局外人”中,被收入的导演包括英格玛·伯格曼,因为他是瑞典人;路易斯·布努埃尔,在墨西哥和法国工作过的西班牙人;诺曼·麦克拉伦,生活在加拿大的苏格兰人,虽然他全部的作品加在一起也就三小时零七分钟的长度,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全世界最杰出的电影人之一;两个伟大的意大利人(还有更多),费里尼和罗西里尼。我把奥逊·威尔斯也放在了这一章里——尽管我也可以把他放在第二部分“美国人”中——原因在于,我觉得他更像是一个“世界公民”式的导演。(关于《公民凯恩》的这篇影评也是首次露面。)最后,我还收入了有关两位演员的文字,他们的死给我很大触动:詹姆斯·迪恩,他还没生出来就已经是众人膜拜的对象了;亨佛瑞·鲍嘉则是另一类型的演员,虽然已经过世,他的知名度却仍在不断增长中。

    第六部分的标题“我在新浪潮的朋友们”可能会让人吃惊。之所以这么写,首先是为了肯定我自己作为“新浪潮”导演的身份;因为在过去十年间,在一些法国作家的口中,“新浪潮”已经变成一个可以肆意侮辱的名词。他们诋毁新浪潮,却又从不具体指名道姓,这么做实在是太容易了,也没有被人驳斥的风险。

    新浪潮从来都不是一个学派或关系紧密的小团体,它是一个自发形成的重要运动,而且很快便跨越边界,传播到了别处。我觉得自己是它的一部分,而且这种感觉十分强烈;我也在自己的文章里表达了希望它快快到来的殷切心情,这种盼望的心情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能在1957年时就用如下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天真但却诚挚的信念,“在我看来,明天的电影甚至会比自传式小说更加个人化,它就像是一次忏悔,或者一本日记。年轻的电影人们将用第一人称方式表达自己,会将他们的作品与自己身上曾经发生过的事联系在一起;那故事可能来自他们的初恋,或是最近一次的恋爱;或者有关他们的政治意识觉醒、关于一次旅行、生病、服兵役、婚姻、上次出门度假….这故事会让人喜欢,因为它真实且新鲜….明天的电影会是一种爱的行动。”

    根据个人视点不同,新浪潮可以追溯到瓦迪姆的《上帝创造女人》(由年轻导演完成的法国影片中第一部获得国际声誉的)或是更早先的《糟糕的相遇》,亚历山大·阿斯楚克的这部电影堪称早期“作者电影”的优秀范本。而我则会选择《夜与雾》作为新浪潮发端,原因在于影片本身及其导演阿兰·雷奈的重要性。关于新浪潮之形成,我能给出的最好的信息,全都在有关雅克·里维特那部《巴黎属于我们》的文章里了。 

    在这一部分中,我收录的一些文字并非真正的影评,而是一些即兴的随笔;它们写的很诚实,但当初之所以写,目的就是替某些比较难懂的电影吸引一下公众注意力,帮着推一把,这一点也是事实。这并不是帮朋友忙这样的事;其中有几位我都是在写完文章后才认识的。不过,既然这些随笔多少带着些同谋性质,我想我最好还是把第六部分叫作“我在新浪潮的朋友们”。

    我觉得这些个电影人,再加上许多我没机会写的人,他们在一年的时间里,为法国电影带来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之前我还当影评人的那几年加在一块儿都没法比拟的。在那些日子里,我们看了所有的好电影,也看了许多的烂电影,因为我们对电影的爱就如同拓荒者面对水源时的那种饥渴,哪怕那是被污染了的水。今天的电影爱好者只会看少量的烂电影,以及一部分的好电影。我想起了我的朋友,让·多玛尔希(Jean Domarchi)教授。过去的三十年里,他每年都满怀激情的看350部电影,每次我遇见他,他都会说:“你说说,老朋友,能有电影看就是个好事,不是吗?”

我将此书献给我的朋友雅克·里维特,因为在书里写到的大部分电影,我都是同他一起看的。
                                                                

特吕弗    
1975年
 
 目录
  
  影评人的梦想是什么?
  
  一 大秘密
  
  让·维果只活了二十九岁
  
  阿贝尔·冈斯;
  《拿破仑》
  《奈斯尔之塔》
  
  让·雷诺阿电影节
  
  卡尔·德莱叶的白
  
  刘别谦是位王子
  
  查理·卓别林
  《大独裁者》
  《纽约之王》
  谁是查理·卓别林?
  
  上帝保佑约翰·福特
  
  弗里兹·朗格在美国
  
  弗兰克·卡普拉,医治者
  
  霍华德·霍克斯
  《疤面煞星》
  《绅士爱美人》
  《金字塔》
  
  约瑟夫·冯·斯登堡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后窗》
  《捉贼记》
  《伸冤记》
  《鸟》
  《狂凶记》
  
  二 有声片时代:美国人
  
  
  罗伯特·奥德里奇
  《死吻》
  《黄金篷车大作战》
  《大刀》
  
  威廉·褒丁
  《陈查理和羽蛇》
  
  巴德·白特克
  《逍遥法外》
  
  乔治·库克
  《模特儿趣事》
  
  萨缪尔·福勒
  《禁止!》
  
  伊力·卡赞
  《娃娃新娘》
  《登龙一梦》
  
  斯坦利·库布里克
  《光荣之路》
  
  查尔斯·劳顿
  《猎人之夜》
  
  默尔文·勒罗伊
  《坏种》
  
  阿纳托勒·利特瓦克
  《真假公主》
  
  约书亚·罗根
  《野宴》
  
  西德尼·吕美特
  《十二怒汉》
  
  约瑟夫·曼克维茨
  《赤足天使》
  
  安东尼·曼
  《战争中的男人》
  
  罗伯特·穆里根
  《孺子雄心》
  
  奥托·普莱明格
  《你好忧愁》
  
  尼古拉斯·雷
  《荒漠怪客》
  《高于生活》
  
  道格拉斯·塞克
  《苦雨恋春风》
  
  弗兰克·塔什林
  《春风得意》
  《好莱坞或胸》
  
  埃德加·乌尔默
  《边城侠盗》
  
  查尔斯·维多
  《琵琶怨》
  
  比利·怀德
  《七年之痒》
  《战地军魂》
  
  罗伯特·怀斯
  《宁馨儿》
  《沙漠突围战》
  
  三:有声片时代:法国人
  
  克劳德·奥当-拉拉
  《穿越巴黎》
  《不幸时刻》
  
  雅克·贝克
  《金盔》
  《不要碰珠宝》
  《亚森·罗平》
  《洞》
  雅克·贝克,去世一年后
  
  罗贝尔·布列松
  《布洛涅森林的女人们》
  《死囚越狱》
  
  雷内·克莱芒
  《里布瓦先生》
  
  亨利-乔治·克鲁佐
  《毕加索的秘密》
  
  让·科克托
  《奥菲的遗嘱》
  
  朱尔斯·达辛
  《男人的争斗》
  《该死的人》
  
  萨莎·吉特利
  《杀手和小偷》
  坏人萨莎·吉特利
  
  阿尔贝·拉莫里斯
  《红气球》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可怕的孩子们》
  
  马克斯·奥弗斯
  《倾国倾城欲海花》
  马克斯·奥弗斯死了
  
  雅克·塔蒂
  《我的舅舅》
  
  四:为日本电影喝彩
  
  沟口健二
  《赤线地带》
  
  市川昆
  《缅甸的竖琴》
  
  中平康
  《疯狂的果实》
  
  木下惠介
  《楢山节考》
  
  五 一些局外人
  
  英格玛·伯格曼
  伯格曼的作品
  《呐喊与低语》
  
  建造者布努艾尔
  
  诺曼·麦克拉伦
  《闪烁忽现》
  
  费德里克·费里尼
  《卡比利亚之夜》
  《八部半》
  
  罗贝托·罗西里尼更喜欢真实的生活
  
  奥逊·威尔斯
  《公民凯恩》:脆弱的巨人
  《阿卡丁先生》
  《历劫佳人》
  
  亨佛瑞·鲍嘉肖像
  
  詹姆斯·迪恩死了
  
  
  六:我在新浪潮的朋友们
  
  阿兰·雷奈
  《夜与雾》
  
  亚历山大·阿斯楚克
  《糟糕的相遇》
  
  阿涅丝·瓦尔达
  《短角情事》
  
  罗杰·瓦迪姆
  《上帝创造女人》
  
  克劳德·夏布洛
  《漂亮的塞尔吉》
  
  路易·马勒
  《情人们》
  《鬼火》
  
  让-吕克·戈达尔
  《所有的男孩都叫帕特里克》
  《赖活》
  
  雅克·里维特
  《巴黎属于我们》
  
  雅克·罗吉耶
  《再见菲律宾》
  
  皮埃尔·卡斯特
  《葡萄牙假期》
  
  阿兰·雷奈
  《穆里耶》
  
  让-皮埃尔·莫基
  《处女们》
  
  克劳德·贝里
  《老人和孩子》
  《爸爸的电影》
  
  热拉尔·布兰
  《朋友们》
  
  拉斯洛·萨伯
  《魔鬼的白手套》
  
  克劳德·苏提
  《樊尚、弗朗索瓦、保罗和其他人》
  
  雅克·杜瓦庸
  《头里的手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