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电影史、人物 |
分类: 闲影漫话 |
邹文怀退休了。这位曾叱咤香港影坛半个世纪的电影大亨隐退,似乎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今后,邹文怀苦心经营曾经风光无限的“嘉禾”将由内地“橙天娱乐”集团掌控。最近,当这个白发老人在媒体见面会与各界朋友道别时,使人不由联想到前不久刚过百年寿辰的邵逸夫先生。这对曾经的朋友、主仆和对手的恩恩怨怨,折射出香港电影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
上一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电影工业最大的变化,便是“邵氏”旗下的大将邹文怀脱离“邵氏”自立门户。邹文怀,广东潮州人——这个地方曾诞生过郑正秋、蔡楚生这样的大导演。邹文怀1957年经朋友介绍进入“邵氏”,先是担任宣传部主任。之后全权代理邵逸夫负责邵氏制片,可以说是“邵氏”的第一号实权派人物。邵逸夫与邹文怀两人的性格截然不同。邵逸夫勤力躬亲而格局能大,能用人,有魄力;邹文怀则足智多谋,能放权给不如已者。曾有人说,正是由于邵、邹两人的默契配合、相辅相成,才成就了“邵氏”电影帝国的辉煌。两人的结合,标志着香港电影的起飞。
曾长期服务于“邵氏”的大导演张彻曾这样评说两人功绩:“无邵逸夫的勤奋,香港电影不能如此高速起飞,形成好莱坞之后的梦工厂,没有邹文怀的善于放权,不能从工厂解脱而迅速建立独立制片人制度,在工厂衰落后,香港电影就不免会有一个时期处于低潮如美国、日本。两人先后相承,维持了香港电影二十余年的繁荣局面,不得不说是气运。”
这话说得中肯,有见地。
关于邹文怀的“背叛”,有多种说法。一说是由于邵逸夫先生的红颜知己方逸华小姐入主“邵氏”,邹文怀大权旁落,于是只好另辟高就。再一说法是,由于自身的理想与邵逸夫在公司发展方向方面产生分歧,因而出走。
不管说法如何,事实是,邹文怀在1970年毅然离开“邵氏”,并携带走何冠昌等多名“邵氏”骨干创办“嘉禾”,给“邵氏”电影王国造成了严重打击和竞争压力。
然而“嘉禾”创办初期却是惨淡经营。邹文怀只有四十万港币的创业基金。他利用自己早期在“邵氏”担任制片经理的便利,四处为“嘉禾”筹措资金,铺开院线,并且挖走邵氏当红小生王羽,所以“嘉禾”首开局面的影片《天龙八将》、《独臂拳王》,都获得了近百万的票房。
至此,嘉禾与邵氏的竞争角逐拉开了序幕。 “邵氏”与“嘉禾”的首次冲突便是《独臂刀》版权之争。邹文怀从邵氏挖走主演《独臂刀》的王羽,与日本合拍《独臂刀大战座头市》。这部“关公战秦琼”式的功夫片惹恼了“邵氏”。邵逸夫指控“嘉禾”侵犯版权,最后双方对簿公堂,官司打了一年。之后,“嘉禾”虽然败诉,却变换策略,找王羽拍“残障功夫片”《独臂拳王》——独臂刀王换成了独臂拳王,换汤不换药而已。对此,“邵氏”也无可奈何。
1971年,“邵氏”的《天下第一拳》轰动欧美。1972年,“嘉禾”《精武门》继续破香港票房,并开发欧洲、美洲和中东市场,造成世界旋风。“邵氏”则利用其人才优势和片场资源,以张彻、楚原、程刚等为主将大拍武侠片,以抗衡“嘉禾”。
面对实力雄厚的“邵氏”,“嘉禾”的生存岌岌可危。“嘉禾”之所以能最终与“邵氏”对峙,关键在于邹文怀推行的一系列网罗人才的政策,尤其是独立制片人制度。正是这一招,使他能将李小龙与许冠文招致麾下。而“邵氏”所以在签约上均告失利,这与邵氏一向奉行的大片场制度大有关系。因此而难以网罗要求独立的人才。邵逸夫曾感叹:一生之中看错了两个人,一个是李小龙,一个是许冠文。这两个人最初都是寻求与“邵氏”合作不成才转而投入“嘉禾”怀抱。
所以,嘉禾的崛起,一大原因是推行独立制片人制度。这是七十年代风行欧美的制片制度。其要点是由一个独立制片人,署名监制、出品人或导演都可以,在一家有发行网(或院线)、有企业组织的公司,以有限的财务支持下拍摄电影,事先在题材、剧本和主要演职员方面征得资助公司的同意,事后由则由该公司控制其发行权。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自负盈亏。与工厂式的电影制作相比,独立制片人制度的优势在于,一是减低了财务负担,二是独立制片人有了较大的自由发挥创作的空间,因而打破了制片厂模式的束缚,使电影制作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邹文怀是个胸襟开阔的老板,很少干涉电影人的创作,并且同意演员参与分红,甚至帮他们开设自己的制作公司。如李小龙的“协和”、许冠文的“许氏兄弟”、洪金宝的“宝禾”、成龙的“威禾”等等。“嘉禾”的这种独立制片制度不仅繁荣了当时的电影业,更为日后的香港电影业培养了不少人才。
李小龙便是独立制片人政策下“嘉禾”的第一个成功个案。1970年,“嘉禾”与罗维的“四维”公司合作龙的加盟,罗维夫人刘亮华代表“嘉禾”去美国将李小龙请回香港,主演轰动一时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创下了320万港币的票房纪录。从而改变了“嘉禾”的命运,也成为香港电影的重要转折点。之后,罗维导演、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更以450万港币的成绩再度刷新香港电影的票房纪录,从而在短时间里掀起一股功夫片的狂潮。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1972年,李小龙与邹文怀合组协和影业公司,创业作便是李小龙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摄制组远赴意大利拍外景,全为李小龙与罗礼士在古罗马竞技场决斗的一场高潮戏。在一向局促的港片制作中,确属罕见的大手笔。仅仅两年时间,李小龙就迅速成为香港第一位国际巨星,并应邀主演美国华纳公司摄制的《龙争虎斗》,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功夫明星。“嘉禾”也借势迅速成长崛起,很快便发展为仅次于邵氏的第二大公司。次年,国泰停止生产,片场为嘉禾收购。从此,嘉禾取代“国泰”,跟“邵氏”分庭抗礼。
但是,由于1973年的李小龙猝死,给“嘉禾”一个意外的打击。不仅由于李小龙死后的后继无人,使功夫片出现断层,而且也使正风生水起的“嘉禾”措手不及。看过李小龙葬礼的纪录片,记得有两个人最难过:一是李夫人琳达女士,二便是邹文怀。
幸运的是,“嘉禾”很快又有了新的卖座王牌,那就是许冠文的加盟。许冠文主演《鬼马双星》票房鼎盛,卖座甚至打破了李小龙的纪录。之后,许氏兄弟主演的《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卖身契》和《铁板烧》等都是成功的卖座片,风行本港和日本、东南亚的电影市场。可以说,“许氏喜剧”作为一个品牌是在“嘉禾”形成的风格。这个品牌在八十年代是唯一可以与功夫片抗衡的电影类型。
随后是成龙和洪金宝的加盟,进一步奠定了“嘉禾”稳固的江山。洪金宝自导自演的《三德和尚与舂米六》、《赞先生与找钱华》以及《肥龙过江》等片,以轻松谐趣的武打风格赢得观众的喜爱。之后更有超级巨星成龙,这位被香港影评人石琪称为“简直把李小龙和许冠文合二为一了”的功夫喜剧明星,由于外形更加讨巧和灵活,加之对美国默片喜剧(如巴斯特·基顿)精华的借鉴和本人挑战体能极限的拼命精神,因此成就比洪金宝更胜一筹。自此,成龙的功夫喜剧成为“嘉禾”长胜不败的法宝。他编导主演的《A计划》、《警察故事》系列,票房横扫市场。
“嘉禾”对香港电影的另一贡献是对海外市场的开拓。由于“嘉禾”不象“邵氏”那样在星马有院线,面对竞争激烈的本土市场,邹文怀一向有向海外发展的雄心壮志。为此,“嘉禾”专门设立了西片部,有计划地开发海外市场。在“嘉禾”全盛时期,邹文怀带着两三个人去闯好莱坞。最早的合作项目是成龙主演的《炮弹飞车》和《威龙猛探》,这两部电影都采用两种制片方式:一种是制作面向本港市场的版本,另一种是制作投放海外市场的版本。可惜,这种尝试都不太成功。美国观众对成龙的接受,要到1900年代的《红蕃区》了。“嘉禾”开拓海外市场最成功的案例是在1883年,“嘉禾”投资一千两百万美金拍摄《忍者神龟》,获得空前成功。此片在北美的票房收入达到一亿六千万美元,录象带及其电视版权收入也在一亿左右。
邹文怀自言有个人生理想,就是使中国电影能与好莱坞竞争。邹文怀相信中国电影是唯一有希望有机会有潜在实力与好莱坞电影争一长短。如果大陆早开放二十年,这个梦想也许会由邹文怀亲手实现,这大概是邹文怀人生最大的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