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D版DVD第一条评论字幕(续)

(2007-09-11 23:04:13)
标签:

娱乐/八卦

少林寺

张鑫炎

分类: 电影往事
  转帖:《少林寺》特制导演解说音轨(下)D版DVD第一条评论字幕(续)  张鑫炎:接手本片前,我从没去过少林寺。那时看过香港拍的少林寺电影不少过100部,讲的都是南少林,所以我也一直以为少林寺在福建蒲田,不知道少林寺在河南(笑)。去之前觉得很新鲜,到了少林寺之后比较失望,真是一片荒凉啊。那时少林寺很穷,只有10个和尚,每个月国家生活补助10块钱,只有一个山门,里面也几乎什么都没有,正在重建中。后来《武林》杂志要拍一个封面,和尚中间有一个有武功的,走路也是一拐一拐的,没有兵器,也没有服装,我们摄制组借了一套袈纱和一件月牙铲给他,他就站在少林寺山门前,单腿独立拍了一张照片。少林寺整个山门其实一直没有变过,但是当时山门外的黄色墙壁和墙上的字,都是我们那时拍电影为了追求效果重新油漆上去的。现在少林寺气派相当大,和我当年去的时候已经完全不同了。我觉得也有矛盾,佛教和旅游之间还存在一些矛盾。旅游管理部门收钱,寺院也收钱。我觉得不该这样,人们是去朝圣的,佛门应该大开的,不该收钱的,泰国的寺庙就都是不收钱的。虽然我不信佛,但是我一直认为佛应该在信佛的人的心中,佛是无形的。烧两支香,去给菩萨磕两个头,那不是菩萨也受贿赂了吗?

张鑫炎:于承惠和计春华两人演的反派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但是那时他们都已经不在武术队了。于承惠在山东的工厂里当工人,也不太练武了。我们去山东队去选演员的时候,我对于海(饰昙宗和尚)——就是演李连杰师傅的那位——说,我还缺一个人演大反派啊,于海就跟我提了于承惠,找来一看,确实很不错,后来留了胡子效果就更好了――他是真有侠的感觉和行为,他一直看不起这种武打电影,在拍完《黄河大侠》之后,就坚决不拍这类电影了,直到最近才出来拍一些戏。他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人,对于剑的文化也有很深的了解。计春华原来在浙江武术队,一次晚上在农村拉练,不知什么原因,一个晚上头发就掉光了。队里觉得他形象不好了,他就离开武术队,到电力局工作,抄电表。他的这个形象很适合反派,于是就被选到《少林寺》剧组里面了,其实他是个人际关系很好的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

[DVD电影评介]:影片在拍摄时,得到了当时国家体委的大力支持。徐寅生那时是国家体委副主任,早先他去美国打乒乓球后回程路过香港,与拍摄纪录片的张鑫炎熟识成为朋友。徐寅生就给了我们一封信,到全国各地去看,看中谁就要谁,各地的体委主任也很支持。那时国务院港澳办是长城电影的直接领导,廖承志同志也为影片打了招呼,因此拍戏时各地政府也给予了不少帮助。

张鑫炎:这个春夏秋冬练武的片断是在香港片场里拍摄的,搭的布景。动作也都是李连杰自己排的,他就把他练的武术中抽了一段出来,分了一个“春夏秋冬”,其实拍摄不难,但是这段大家都爱看,因为李连杰确实是有真功夫。

张鑫炎:那时塔林也已经很破败了,有的已经要倒了。如果现在拍电影,肯定不会让进去拍的,但是那时候很野,没人管,马啊人啊在里面随便跑。

张鑫炎:这场白无瑕给唐王和小虎送饭的戏,是在洛阳龙门石窟拍的。

张鑫炎:像那些演员在开拍前都不会骑马,所有人都集中练了一个月骑马,那时还没等到开拍,有两个人已经摔下来了。于海因为好心去追逃走的马,把马追回来了,但马跑到马厩一转弯把于海甩下来了,于海的胳膊就断了。于承惠在练马的时候,脚钩到马蹬上,被马在地上拖,锁骨断了,两个人连戏都没有拍,先回山东济南修养。那时真是很难,没人陪他们回家,他们在火车上吃饭只能你喂我,我喂你,太不容易了,两三个月之后养好了才回剧组的。因此本来是准备秋天时,拍黄河岸边的戏,因为那时候芦苇很多很漂亮,但是他们回来时已经是冬天了,只好到处去买芦苇,一根一根插起来再拍。你可以看到背后的芦苇很稀疏了。

张鑫炎:在开拍前,我没有给这帮武术队员专门的表演训练。那时候我觉得武术运动员见过的场面都很大,有时候1万人的场面他也照样表演,他们其实不会怯场,动作场面都表现不错。但是文戏就差一点了,一般我们找个新演员,再怎么训练,一到镜头前,机器一开,还是会紧张。他们就更是新手了,像计春华就讲一句话:将军,XX来了。他可以拍两个小时。于承惠也是,影片开场的那幕戏我记得在登封的黄河边,于承惠当时是第一天拍戏,我跟他说,于老师,我们等临时演员全去吃饭,没有什么人的时候,我们来拍说台词的一个镜头。到吃饭的时候,几百人都走光了,开拍,也是只有一句对白,拍了两个多小时,临时演员都回来了,我们还在拍,我说不拍了,于老师,明天再拍吧(笑)。到现在,大家也看到,经过锻炼,他们的演技都已经相当好了,但是在开始的《少林寺》时,还是蛮困难的。

张鑫炎:影片虽然拍了很多时间,也用了不少人,但是没花多少钱,因为那时候不怎么算钱。运动员也没有工资,就是每人每天1块钱补贴。后来影片赚钱了,我们就给7个省的体委都送了一笔钱的。运动员们后来访港宣传电影,每个人喜欢什么公司就买了送给他,摩托车啊什么的,都有。我们公司的职员都很羡慕他们,说我们做了几十年也没有这么好过啊(笑)。国内放这部影片的时候,还是不算票房的,算拷贝印数,当时当时国内总共印了1000多个拷贝,而且拷贝的数量是不够的,当时的成绩应该是很好的,总之,这个片子应该赚很多钱,但是国内票房是多少,可能算不清了。

[DVD电影评介]:据统计,本片在香港地区的票房成绩是1615万港元。

张鑫炎:这个片子的香港首映情况相当不错,当时在香港这个片子是和成龙的[龙少爷]一起上映的,我们的票房是超过[龙少爷]的,所以当时成龙也很紧张。要知道香港的戏院和现在国内的戏院一样,都是院线制度。左派电影那时在香港受排挤,因为台湾在香港有一个自由工会,所有的电影主创人员必须要参加这个工会,影片才能够到台湾公映,因为香港电影的1/3强的电影份额都在台湾,必须还要依靠台湾市场,你不参加他的公会你的就进不去台湾市场。在那种情况下,我们组织左派院线很困难。我们自己有几家戏院,要发行[少林寺]不够庞大,就去拉拢中间的不归其它院线管辖的小戏院,再加上一些爱国资本家搞的戏院,数量上也还可以了。一般一条院线至少应该有10家以上的戏院,像我们的电影一般一部电影上两个礼拜,《少林寺》好一些,上了1个月。

过去如果我们与邵氏同时出片,一定吃亏过邵氏,他们片子多,大明星也多,好片也多。但是《少林寺》上片后,受欢迎程度很出乎我们的意料,邵氏、嘉禾这些大公司也很关注。后来《少林小子》出来后,我们到戛纳影展上推销,租了间戏院放映,新艺城的徐克、施南生、泰迪罗宾他们都来看这出戏,他们就想看看到底是什么让这部戏可以在香港卖2000万,也想研究其中的原因。钱当然只是一方面,我记得当时首映完成,演员都已经上了车,很多观众都围着车,其中有个观众说了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他说,哎呀,我们中国也终于出了一个武侠明星了。因为当时还是港英政府嘛,他们还没有把成龙,李小龙当作中国自己的明星。我们听了以后就很欣慰。

张鑫炎:我去少林寺看景的时候,带了一批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的人去参观。当时他们听说要拍《少林寺》,他们的祖师爷创始人,中岛诚就说他曾经在少林寺里学过武。其实根据我们的资料,他当年应该算是一个日本军方的特务。偶然的机会他曾经在少林寺待过一段时间。回到日本之后,他生活在一个底层社区里,他专打抱不平,还经常打美国占领军,因此很得人心,后来他在日本四国建了一个武馆,把从少林寺学的武功结合日本的柔道,从这里开始创立了一个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不过日本武道馆并不承认他们是日本的武术,直到后来才承认他们的地位。当时[少林寺]放映前面有一段纪录片,就纪录了中岛诚回归少林寺,列了一块碑,少林寺确认他为第47代弟子。影片中的这个演员就是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的,叫山崎博通,仔细看他的功夫还是有一些日本拳法的味道的。

张鑫炎:我一直很重视观众的口味。这可能跟我小时候家就住在戏院旁边有关系。我的舅舅是搞戏院的,我就住在戏院后面,经常就到戏院去看戏。如果你看到戏院满座的时候,心里会很舒服。有些制片商在他的新戏上演时他会很关心,他会躲在戏院对面看票房情况。假设戏院门口排长龙买票,他就很开心;假设很冷清,他就灰溜溜地回公司了。我从小就感觉到,一个戏没有观众就会很惨。一些导演会在新戏上演的首场,经常是午夜场,偷偷的跑到戏院里面去观察。午夜场看戏的都是年轻人,一看戏不好就开骂,最厉害的时候,用刀子划椅背上的套子,所以戏不好,戏院经理就要叫苦,椅子都得换;戏好就一起拍手叫好,从那批观众中你就可以感应到哪段戏观众喜欢,哪段戏观众不喜欢。所以香港的商业影片有一段时间就开始逐渐做的比较好了,跟电影与生存联系在一起有关系。这和国内那时候对电影的要求完全不同。

[DVD电影评介]:张鑫炎出生在浙江,解放后是从国内到香港。他与名震电影界的邵家有着亲戚关系,邵逸夫的哥哥邵邨人就是他的姨公。由于念书时英文有些跟不上,他进入邵氏制片厂的前身工作,在洗印车间做学徒,那时都是人工洗印。当时长城电影公司的影片基本都卖给邵氏做海外发行,张鑫炎看到长城的影片质量很高,相比下邵氏的片子还粗糙一些,就产生了羡慕之心,觉得要是有机会去这家出好片的电影公司工作就好了。后来因为一个工友的爱国行为,张鑫炎那一批人都被开除了。过了段时间后,他的舅舅认识一些导演,就介绍他去学习剪辑,又回邵氏担任剪辑工作,最忙的时候1个月要剪7部关德兴演的[黄飞鸿],有时候一个礼拜连一分钟觉都不睡。之后他又到日本学了一段时间剪辑,回来后,长城公司刚刚要请一个剪辑师,张鑫炎就欣然应聘。虽然薪水没有原来高,但是由于同事间的关系很融洽,公司的戏质量好,剪得也开心,因此精神上也很舒服,所以在长城一直从20多岁做到退休。在这里他拍摄出了一大批如《巴士奇遇结良缘》、《少林寺》、《少林小子》、《黄河大侠》等一批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影片。

张鑫炎:这场跳入黄河里的戏是在冬天拍的,但是我们没有用替身。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用替身,有些武功可能超越不过演员;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李连杰他们觉得如果用替身的话,自己的面子也下不来。不像现在,最好用替身,能做的动作也最好用替身。我们后来聊的时候李连杰他们还对我说,拍你的戏太苦了,以后都不拍你的戏了(笑)。不过那场戏的确苦,黄河已经结冰了,要求他们掉到水里之后再上来,李连杰和于承惠两个人要把头埋在水里,导演喊起来,机器一响,他们就起来。他们两个人都不会游泳,在水里就随着水漂到镜头外面去了,起来之后,他们都辨不清东南西北了,拍了好多次才过。但是一上来就很惨了,他们身上都结冰了,赶紧用军大衣把他们裹起来御寒,所以他们的关节炎啊风湿啊可能都是那时候落下的。也幸亏是他们练过武功,没练过的可能都坚持不住。

张鑫炎:我以前在公司拍过不少动作片。这一段的简洁可能跟我以前从事过剪辑工作有关系,我跟过很多导演,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那种要求,剪的多了就能发现规律,知道这样的一个镜头后面应该跟一个什么样的镜头,每一个导演他一定有他的规律,时间一长,就慢慢掌握了。而且我们前期工作也做的比较正规,比较长,分镜头一定要分好,整体的构思也必须建立起来,所以后期就会好一些。一般前期分镜头会做12个月,因为拍武侠片,现场的变数比较多,所以会再改,临场可能要改两三次都说不定,不过心中都会有个数。后来香港电影都是在赶嘛,很多导演就是现场凭经验来做了,最后质量就参差不齐了。

像现在的张艺谋,条件好了,也很精益求精,我问过李连杰,他拍《英雄》的时候就已经和拍《红高粱》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现在他早上坐3个小时车到外景地,拍一两个男演员的镜头,中午阳光好,拍一个远景,下午四五点钟,拍一两个女演员的镜头,一天五六个镜头,就结束了,因为现在资金充裕了。原来拍《红高粱》的时候可不一样,那时吴天明做西影厂厂长,给了张艺谋70万人民币资金,他来问我借计春华,一开始是制片来的,我说行,制片就问我要多少钱,我说,计春华在我们这每个月工资500,拍戏的话会给报酬,那么你们给他10001个月行不行。结果制片就走了,后来张艺谋来了,他说张导,我没有钱。我说那怎么办。他说,300行不行。我说我们公司赔200,你们出300,你们就把计春华借去吧。那时候他也很苦,拍《红高粱》是真不容易,所以现在拍《英雄》,我说不稀奇了(笑)。李连杰告诉我,在《英雄》里那场戏是他走到皇宫里,再走出来,中间大殿的戏不算,就走进去走出来,走了1个礼拜。现在他就可以慢慢的细磨了。别的戏可能就没有这个条件了,比方现在很多电视剧都是。我和袁和平去拍《太极宗师》,吴京演的,袁和平拍其中的一场打斗,吴京从塔下打到塔顶找师傅,一层层打上去,拍了1个月,最后出来是9分钟的戏,很多朋友都说,你们是傻瓜,哪有这样拍电视剧的。我觉得不能完全这么说,一个,袁和平自己做老板,他又是大师,他肯定不会跌自己的份儿;另一个,这样拍出来观众才爱看。后来拍好后,片商看到片花说,这个片子打得好看,就要了,所以只要做好了,自然有人承认。但是现在有些片子就不太注意这些,没钱了时间也快用完了,有时候一句话就敷衍过去了,一集2-3天就拍完了,你怎么能要求他好。

张鑫炎: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少林寺]这部电影,稍微有点商业化。我其实很喜欢《黄河大侠》这部电影,但是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当时我拍这个片子的主旨就是侠也好,人文也好,都是被封建统治者利用的,但是这些人不会死心的,还是要去为黎民做一些事情,那是一个侠的概念。当时我找的女演员叫夏青,很漂亮。我的片子在西安都已经定妆开拍了,当时谢铁骊正在筹备《红楼梦》,得到消息后就请我到北京去吃饭,把《红楼梦》里300多个女演员的照片给我看,说让我随便挑一个,要和我换夏青,因为他想要用夏青演贾宝玉。我看了一下,没有适合我这部戏的,但是没有办法,谢老是长辈啊,我就说,让给你吧,也不用跟我换了。但是我戏已经开拍了,怎么办?我想起珠影厂的一个演员,以前我们拍过她一个片子,我就临时打电话给她说,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其实我知道这个戏并不是很适合这个演员,但是必须要拍了。后来越拍越觉得不对,因为拍前有个想法,女孩和黄河大侠之间应该是一种父女般的感情,而不是男女之情,但是那个女演员比较成熟一些,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男女间的感情,我自己就感觉到坏了。因为一有男女感情的话,给人感觉大侠的情怀就有些不纯了。我喜欢这个影片的主题和构思,但是自己就是觉得这段情感戏处理得不是很好。这个影片当年在国内的票房还行,但是海外的票房就不是很好了,因为还是要看偶像的嘛,本来李连杰要在里面演个配角的,不过他在忙演出,没法来演这部影片。虽然有遗憾,不过我还是喜欢[黄河大侠]

[DVD电影评介]:但是不论怎么说,《少林寺》这部电影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功夫电影在中国大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亮相,它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影迷心目中深刻印象是无法磨灭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梅开二度
后一篇:寻找布拉斯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