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神病患者》的幕后花絮

(2007-09-04 18:18:16)
标签:

娱乐/八卦

分类: 闲影漫话
  《精神病患者》的幕后花絮《精神病患者》的幕后花絮
 
    《精神病患者》是希区柯克为派拉蒙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在此之前,希区柯克刚刚为米高梅拍摄了《西北偏北》,之后则转入环球公司拍片。影片虽在环球片厂拍摄,由环球公司出品,实际上是希区柯克自己的“沙姆雷公司”制作,由派拉蒙发行的。因为是低成本,才花费了80万美元,所以当时并不为派拉蒙公司所重视,谁能想得到,影片最后的收益会达到1200万美金的天文数字呢。

 

《精神病患者》成本低,希区柯克的想法是拍得简约,尽量少花钱。因此,他使用电视职员(他制作的“希区柯克剧场”的电视班底)工作,尽量不用大明星(珍妮特·李算是片中最大的腕了)。并且,希区柯克有意把它拍成一部黑白片,除了钱的原因,还由于他认为这个故事太血腥。

 

影片原著是罗伯特·布罗奇所写的一本畅销书。希区柯克原希望派拉蒙公司购买版权,不料遭到派拉蒙的拒绝。于是,刚拍完《西北偏北》的希区柯克自己购买了版权,并决定将它作为自己筹备拍摄的下一部影片。

 

与希区柯克的电影相比,原著更加血腥暴力。比如,在汽车旅馆里受害的玛丽莲不是象电影那样被刺死,而是被砍掉了脑袋。小说中的主人公诺曼·贝茨是个中年男子,外形是个矮秃的胖子,穿着宽大的衣服,戴着深度近视镜,偷窥女色,是一个典型的恶棍加酒鬼,是个完全不值得同情的角色。其原型是美国1916年一桩真实杀人案的凶手。当玛丽莲遇害时,观众的同情全部转向玛丽莲,诺曼·贝茨则是不令人同情的。

 

不过,希区柯克在改编过程中,很快脱离了原著。在编剧约瑟夫·斯蒂芬诺改编后的剧本中,诺曼·贝茨变成了一个英俊、脆弱的年轻人。温文尔雅,富有教养。他的神情经常有些哀伤,能激发观众的怜爱之情。希区柯克想象中的诺曼·贝茨就是英国演员安东尼·帕金斯有张害羞的娃娃脸那个样子。最后,希区柯克如愿已偿。安东尼·帕金斯则不幸地成功地扮演了这个变态杀人狂的角色。安东尼·帕金斯是个才华横溢的演员,他把握住了诺曼·贝茨这个人物精神困顿的本质。事实上,他在扮演完这个角色后,终生没有走出诺曼·贝茨的影子。

 

玛丽莲这个角色,希区柯克决定用珍妮特·李。必须用明星,才能够有效地误导观众。而其她的大明星是不能接受影片开场40分钟就被杀死。珍妮特·李崇拜希区柯克,期待与大师合作,并把希区柯克处理演员的方法视为挑战。在影片中,珍妮特·李最后一个镜头是用广角拍摄的玛丽莲死去的眼睛的特写。为了表现出眼睛空洞死亡的效果,希区柯克希望珍妮特·李戴上隐形眼镜,而那时的隐形眼镜并不象今天那样精密,需要演员适应六个星期,由于时间不许可,最后珍妮特·李是靠真实的表演达到了希区柯克要求的“空洞、死亡”的感觉。

 

薇拉·迈尔斯和希区柯克有和约在身,她原本是扮演玛丽莲的第一人选。但是遗憾的是,在拍摄《精神病患者》时怀孕了,这使希区柯克很生气。但她还是在影片中扮演了珍妮特·李的妹妹一角。这个角色戏不多,却很重要。希区柯克需要薇拉·迈尔斯这样有名望和魅力的演员吸引观众,促使观众忘掉前四十分钟出现的女主角,把注意力转移到后面的故事上来。

 

扮演私家侦探的马丁·巴尔塞姆来自纽约。希区柯克喜欢与纽约的演员合作。

 

原著故事最令希区柯克感兴趣的是珍妮特·李扮演的角色在影片进行到1/4的时候出局。这种意料之外的情节逆转使观众感到震惊。许多晚进场的观众会找:珍妮特·李在那里?他们找不到,因为她已经被杀死了。为此,希区柯克进行影片的宣传推广时,坚持晚到的观众谢绝入场。他说:这是为了观众能够得到最大的观赏乐趣。

 

《精神病患者》的魅力在于故事的悬念,这也是影片最大的观赏乐趣。希区柯克希望观众始终相信诺曼的母亲活着,把这个悬念坚持到影片最后。为了迷惑人,希区柯克甚至煞有介事地四处宣扬要为诺曼·贝茨的母亲选演员。这一招颇为奏效,据说,好莱坞的经纪人的推荐信堆成了山。在影片拍摄阶段,希区柯克要求编剧不和任何人谈论剧本,也不许任何工作人员谈论剧情,拍摄现场也从来没有记者探班。影片完全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炮制出来的。直到影片公映之前,剧组许多工作人员对剧情都还蒙在鼓里。

 

诺曼母亲扮演的实际上仅是这个人物的声音。即使这样,这个不露面的角色依旧竞争激烈。最后弗吉妮亚·格雷格入选,在《精神病患者》中塑造诺曼母亲的声音。有趣的是,她还在后来拍摄的几部续集中多次塑造诺曼母亲的声音形象。

 

至于影片中那个著名的开场交代镜头,希区柯克原来是想在直升机上拍,在凤凰城的背景上,由远及近,透过情人旅馆的百叶窗,进入到室内,一镜到底,表现玛丽莲和情人在约会的场面。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在飞机上拍摄过于颠簸和摇晃,没有稳定摄影机的装置,最后只好放弃,改为广角摇摄镜头,由远及近,分三个镜头完成。可见,希区柯克的创新意识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他当年的构想后来被格斯·范·桑特在翻拍的彩色版本的《精神病患者》的开场实现了。

《精神病患者》的幕后花絮

 

开场戏是影片的重头戏。为全片构建了基础。简单地说是为了有效地误导观众。如果你是第一次观看本片,你看了影片的前40分钟,你会认为影片将要讲述的是一个浪漫爱情故事。玛丽莲遇见了约翰·盖文和诺曼·贝茨两个男人,她将和其中的一个相爱。这是观众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好莱坞经典爱情片的大俗套。

 

照例,希区柯克在影片开场不久的房屋交易所门前露了面。这次露面较早,是由于希区柯克不想在后面发生凶杀事件时,干扰观众。

 

玛丽莲快30岁了,眼看青春从身边一点点溜走。她是个善良的好姑娘,却也有着人性的弱点,当她看到一大笔钱的时候,也免不了受到诱惑,一时鬼迷心窍,携款潜逃,最后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希区柯克极力将这个人物塑造成一个令人同情的过失者。

 

她不是惯贼,她很笨拙,不会掩饰自己内心的感受,很容易让别人看出破绽。在二手车市场一段,便说明了玛丽莲的这个特点。越是这样,观众越是替她担心。希区柯克巧妙地操纵观众的心理,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犯罪,迷失了道德判断。

 

希区柯克害怕警察。据说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有关(那个广为人知的他父亲通过警察局的朋友将犯了小错的希区柯克关进监狱作为惩罚的故事)。因此,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警察的形象都是可憎或可厌恶的。玛丽莲逃亡途中遇见警察,她的惊恐的感觉,实际上是希区柯克对警察的感觉。

 

《精神病患者》大部分是在环球公司的摄影棚拍摄的,仅有少量的外景。如前半部的旧车交易市场。珍妮特·李说,她喜欢在摄影棚里工作,在棚里能控制摄影机、灯光和音效。这点和希区柯克不谋而合,希区柯克也是厌恶外景,他不想去任何外景地,除非必须去。在他看来,外景拍摄既费钱又麻烦。

 

诺曼·贝茨的汽车旅馆和山坡上那个著名的哥特风格的楼房,坐落在加州中心的图拉尔。那里的小镇在影片拍摄前一向默默无闻,可现在已是影迷瞻仰的圣地。

 

希区柯克电影中,食物往往是很重要的。它常常和死亡、性等联系在一起。希区柯克使吃饭或讨论吃饭的场景和银幕上发生的事情互相交织。如《狂凶记》中警察边吃妻子做的蹩脚饭菜边向她介绍案情。在《精神病患者》中,玛丽莲舍弃了吃午饭和情人在旅馆幽会做爱、她边吃晚饭边和诺曼·贝茨探讨精神困顿的问题、诺曼·贝茨在沉尸池塘时,嘴里也在嚼着口香糖,在影片中,诺曼·贝茨总是在不停地吃这种叫万圣节糖果的口香糖。

 

在六十年代,电影审查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精神病患者》中的性爱表现在当时是十分大胆的。如何既要有效地表现主题,又要回避电影审查的禁忌,是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影片开拍前,希区柯克很认真地和服装师研究,玛丽莲应该穿什么样的内衣,是白色的还是黑色的。最后,决定影片开场时,玛丽莲穿白色的内衣,以突出其性感。当她一旦偷钱成了贼,她的内衣就变成了黑色。

 

另外,《精神病患者》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出现抽水马桶的电影,过去,由于电影审查的禁忌,电影中的卫生间是从来不出现马桶的。

 

《精神病患者》也是最早用裸体替身的影片之一。希区柯克希望用专业的模特,她会比一般的女演员演的好。因为一般的女演员是没有在几百人面前裸体演出的经验的。

 

著名的“浴室谋杀”的段落,在编剧的剧本里只是简单的情节描写。珍妮特·李总共在摄制组拍片三个星期,光拍这场戏就占了七天。影片中震撼力十足的蒙太奇场景完全是导演创造的。美工师索尔·巴斯为浴室谋杀的场景画了串联板(他还为影片设计了精彩的片头字幕)。希区柯克则亲自导演了全部的戏——过去有一个传说,就是美工师索尔·巴斯代替希区柯克导演了“浴室谋杀”的经典段落。

 

在“浴室谋杀”的场面中,刺入身体的声音,是用录下的刀扎甜瓜的声音替代的。影片中的血液则用的是浓度适宜的巧克力糖浆。

 

《精神病患者》和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群鸟》等片一样,具有浓厚的精神分析的色彩。有趣的是,编剧在此之前刚经历后精神分析治疗,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了如指掌。

 

伯纳德·赫曼是希区柯克的御用作曲家。在《精神病患者》中,伯纳德·赫曼完全用弦乐为影片配置了精彩绝伦的音乐。他说,《精神病患者》的配乐之所以没有打击乐、铜管乐器和管乐器,是想反映黑白画面那种凄凉的特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