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邮》和英国纪录片运动

(2006-11-25 17:54:38)
分类: 课上课下
《夜邮》和英国纪录片运动

约翰·格里尔逊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摩阿娜》时
将纪录片定义为“文献档案”
认为纪录片“是对时事新闻进行创造性处理”
作为纪录电影的命名者
约翰·格里尔逊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约翰·格里尔逊视电影为讲坛
他认为电影不是反映现实的镜子
而是警醒人们的榔头
唤醒人们关注眼下的现实
因此
他虽然对弗拉哈迪纪录人与自然搏斗所体现出的人的尊严和人性的诗意
肃然起静
但对弗拉哈迪一味地把镜头对准行将消失的边缘文化
深感遗憾
他希望让公民的眼睛从天涯海角转移到眼前正在发生的
与之切身相关的事情上来

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纪录片是人类学纪录片
约翰·格里尔逊的纪录片是社会性纪录片

约翰·格里尔逊试图让电影成为鼓吹自己社会理想的有效形式
笃信个人的价值
确信只有通过人类集体的努力才能达到改进社会的目的
在他看来
社会的发展应被首先用以改善每个社会成员的现实境遇
在一个合理的社会里
人人都应该有工作
人人都应该努力工作
只有通过工作
人才能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虽然约翰·格里尔逊只完成一部《飘网渔船》
但他对纪录片的影响却无法估量
他不仅领导电影小组拍摄了一大批纪录电影
而且邀请了一批当时世界上最有成就的纪录片人来英国工作
他为世界纪录电影开拓了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
使当时电影小组的活动事实上成为世界纪录电影发展的中心
因此被誉为“纪录电影的教父”
许多大师经典都是在他领导的英国纪录片运动中诞生
《夜邮》就是其中的一部

《夜邮》拍摄于1936年,片长30分钟
由英国皇家纪录片小组成员巴锡尔·瑞特和哈莱·瓦特导演
纪录片小组原本挂靠在帝国商品推销局
这一政府机构解散后,纪录电影小组由邮政总局接管
邮政总局为电影小组规定:“为邮政总局增添活力”
于是,诞生了描写邮政工作的纪录片《夜邮》

《夜邮》纪录的是一列往返于伦敦和苏格兰之间的邮递火车的工作流程
表现的是工人的熟练技术极其工作重要性
邮政工人的勤恳敬业的劳动态度和工作作风
影片的景象主要从实地观察拍摄
夜行邮车穿越疆界
满载着汇票、汇单和信件
带给富人和穷人
还有街角的商店和邻家的女孩子
镜头纪录的细节丰富多彩

影片出色的剪辑
已成为电影学院剪辑课的范例

声音的出色运用也是《夜邮》的一大特色
在30年代
电影中刚出现的声音
给纪录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对于约翰·格里尔逊来说
声音的出现适逢其时
他正好利用声音在电影讲坛上大声疾呼
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声音成为阐释思想的无所不能的上帝
画面+音乐+解说词成为纪录片的标准模式
这种“约翰·格里尔逊模式”
整整影响了之后纪录片的30年

纪录片小组特意从法国请来声音录制大师卡瓦尔康蒂
卡瓦尔康蒂负责音响实验
在《夜邮》中
他将对话、机器声、音乐和诗歌等糅合在一起
形式新颖,富于创意
由著名的现代派诗人奥登撰写的优美流畅的解说词
本杰明·布里顿的配乐
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在影片的后半部
作者按照火车行进的节奏来写作并朗读
象一首抒情的赞美诗
以表达对工人劳动的赞美
朗读声和火车铁轨的铿锵声交错进行
具有高度的形式美
也体现出电影人刚刚掌握了声音这一工具后
洋溢着的那种欣喜若狂
甚至有些炫耀的情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