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花信风
花信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119
  • 关注人气:22,7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的故事

(2006-11-13 09:38:06)
分类: 淘碟手记
这是季风书店下属三辉图书策划出版的一本大部头电影书,500多页的篇幅,插图多,价格自然也不菲:148RMB。
虽然这本书我还没拿到手,但看了本书的目录和介绍评论,便立即有了购买的冲动,准备去买一本。
  
电影的故事

  《电影的故事》
  作者: (英)马克·卡曾斯
  译者: 杨松锋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马克·卡曾斯(Mark Cousins),苏格兰人,一个自称“电影贩毒者”、整个投入电影中的人。一个电影评论家、作家,也是纪录片导演,也是电影制作人。他还是斯特灵大学的电影与媒体研究荣誉讲师,爱丁堡大学的客座讲师,并在爱丁堡艺术学院讲授世界电影美学课。

马克·卡曾斯在1990年代初主持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推出了名为“Scene by Scene”的电影论坛,后来成为BBC的同名电视系列节目,并出版同名书籍。这是一个试图将电影对话深化并取得成功的努力,卡曾斯的对话者包括马丁·斯科西斯、罗曼·波兰斯基、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大卫·林奇、伍迪·艾伦、科恩兄弟、今村昌平和让娜·莫罗。

1995年他与人一起创办了“苏格兰孩子正在拍电影”(SKAMM),一个旨在帮助有才能的青少年创造性地思考电影并走向电影事业的慈善组织。目前,他是这个组织的主席。

他导演或制作了10多部记录片,主题涉及新纳粹的兴起,第一次海湾战争,当然还有电影本身。其中包括《新纳粹心理学:通往奥斯威辛的又一次火车之旅》(The Psychology of Neo-Nazism: Another Journey by Train to Auschwitz,1993)和《与阿巴斯同行》(On The Road with Kiarostami,2005)。 通过其创立的 4Way Pictures 公司,他制作了由苏格兰作家欧文·韦尔什(Irvine Welsh)创作剧本的《肉品买卖》(Meat Trade),与人一起写作并导演了《琥珀》(Amber),一部先锋具有创新意义的科幻电影。

除了本书与Scene by Scene外,他还与人合编有《现实的影像:纪实电影综览》(Imaging Reality: The Faber Book of Documentary)。他在《展望》(prospect)长期开设谈论美学和电影的专栏,即将结集成书。他还经常为《泰晤士报》(The Times)、《伦敦旗帜晚报》(London Evening Standard)、《影与音》(Sight and Sound)等多家媒体撰写电影评论文章。

作者自述:
我在撰写本书时,主要是以一般大众和刚开始研究电影的学生作为基本阅读对象,因此,刻意避免使用艰深的电影术语,以便写出一本可读性高、不会让人望之却步的电影图书,一本我在16岁时梦寐以求的电影图书。从书名中就可看出,这是一本以说故事的方式谈论电影的书,既不是电影辞典,也不是包罗万象的电影百科全书。电影理论家对此种以说故事的方式看待电影史的企图保持怀疑,认为这无疑是一种削足适履的做法。这种观点低估了说故事所具有的功能,在说故事时,我们不仅可以动人流畅的方式叙说故事,也可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切入,以作者本身想要的方式去经营故事的主题。因此本书有意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电影世界的大门,指出一条便捷可靠的道路。

我试图在本书中揭示电影史上的一些关键时刻,将重心放在介绍一些具有艺术创意的电影上,并且深入探讨导演的创造性根源。原创性是驱策艺术精益求精的原动力。没有勇于创新的思考,没有勇于突破的艺术家,没有勇于求变的电影工作者,电影艺术将无从不断地推陈出新,也无从不断地往前推进。

赞语:
在新的世纪伊始,电影的发展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我们需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过去一世纪以来电影的发展史。在电影评论界中,马克‧卡曾斯是一位难得的年轻新秀,他文笔犀利、剖析精辟,正是写作一本既让人信得过又挑战陈规的电影史书籍的理想人选。现在电影写作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门化的工作,所以,看到这样一部摆好架势要讲出整个电影的故事的好书,我感到非常激动。
《电影的故事》,我举双手向你推荐这本书。
  
  ——戴维‧汤姆森(David Thomson, 《新电影传记词典》[The New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Film]一书的作者)

《电影的故事》宛如一个无尽的追踪镜头一样,将电影以及它们的制造者的奥秘显现无遗。在未读到本书之前,我还以为自己根本不需要再看任何电影史书籍了呢。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意大利导演)
  
卡曾斯没有能力写其他东西,他只能把有关电影的种种东西写得精彩迷人。
  
  ——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英国演员)

写这样一本叫《电影的故事》的书,需要有一个巨大的自我和惊人的知识量。马克·卡曾斯很幸运地具备这两个条件。
无可置疑的是,他的论点是鲜明的:电影不是也从来不可能是一种单一文化(比如说,显著如好莱坞)的反映;对此种大图片(电影)的每一个真正的理解都必须有全球视角和敏锐的历史思索。简而言之,这不是讲述一个男人偏好哪些影碟货摊的书,而是经由大量研究得出的厚重之作。
卡曾斯在书中提及的许多电影,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去看。但它们都携带着其原创性的天然金块——可能是一个明星,一个在片厂里达成的交易,或者一个技术 “伎俩”,这些东西在电影如何演化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故事读起来如此流畅。而且它是这样一个故事:有老套的开始,中间和收尾。卡曾斯也会在其中插入一些闲言碎语,用一种轻盈的语调来讲述细节,他借用这些东西来掩饰他和那些电影之间几乎是切身的关系。
费了这么多“胶片”罗嗦,其实就一句话:这是有关电影的最棒的一本书。
  
  ——《泰晤士报》(The Times)   
  
  目录:
  序 论
  
   无声电影
  1. 动人心弦的新技术(1895—1903)
  萌芽时期的电影
  初期的电影工作者如何发展出镜头、剪辑、特写镜头、移动摄影
  2. 早期电影的叙事功能(1903—1918)
  从惊悚刺激到故事叙述
  好莱坞的崛起、明星制度和早期伟大的导演
  3. 电影风格的世界扩张(1918—1928)
  电影工厂和个人风格
  个人化电影的异军崛起于德法美苏有声电影
  4. 日本古典主义和好莱坞的浪漫爱情电影(1928—1945)
  电影进入黄金时代
  电影类型、日本电影大师和电影画面的舞台景深
  5. 战争的摧残和新的电影语言(1945—1952)
  现实主义电影在世界的扩张
  意大利领军、世界电影跟进好莱坞的黑色电影
  6. 雍容浮华的故事(1953—1959)
  1950年代电影中的愤怒和象征主义
  宽银幕、国际剧情片和现代主义早期的新锐导演
  7. 爆炸性的故事(1959—1969)
  浪漫爱情电影的末路和现代主义电影的崛起
  新浪潮电影的转型和世界电影的推陈出新
  8. 自由和“看”的想望(1969—1979)
  国际政治电影和美国卖座巨片的兴起
  德国电影的复兴和澳大利亚电影以及中东和非洲电影萌芽 《大白鲨》和《星球大战》
  9. 超级娱乐和哲学性电影(1979—1990)
  世界电影的两极发展
  家庭录像带和MTV的影响;非西方国家制作的挑战性电影数字化电影
  10. 能见度 (1990—现在)
  计算机化电影
  全球性艺术形式的发展
  结 论
  电影译名对照表
  人物译名对照表   

《策划出版方笔记》
看电影,确切地说是看碟,已经是很多人的“志向”所在。周围不难发现这样的朋友,他们可以一周不买书,却不能一周不淘碟。一个书架上能放X本书,换成碟片,至少也是5X,所以有一个书架碟片的都可称是大家了。淘碟如同买书,没有修行的人只能看到摆在表面被吆喝的东西。修行从何而来,不外乎经验。自己还没有经验的,就要去听人家的经验。假设有正在立志以看电影为人生一大志向的人、已经行于路上却找不到好碟犹如沙漠中找不到水的人和好像段位已高且写过很多影评的人,三个人同时在场,什么样的别人的经验可以拿出来同时吸引他们呢?三辉(注:策划引进此书的出版公司)的答案是:马克•卡曾斯(Mark Cousins)

6月份,上海电影节的时候,卡曾斯来过上海。到之前,他来信问我们,他穿苏格兰裙走在大街上可会被人笑。我们好像外交官员一样回答他说,上海是个开放的城市,上海人民一定会十分欣赏他的苏格兰裙的。其实私下觉得好玩,有些好奇男人穿裙子是什么样子。及至见到,却毫无可吃惊之处,那裙子十分厚,质地里透着的都是阳刚,毫无本来想象中可能的错位。还有那个别针,别致、精心而又粗犷地别在苏格兰裙上,你无法看不到它。

卡曾斯在《电影的故事》序言中告白说:“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乎重看了书中提到的每一部电影。”就索引来看,大概是1000部。这个数字听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在这个地域,好像容易看到这1000部以外的10000部,却不容易找全这1000部中的哪怕只是一半。当然,这只是门槛未进之人视野之中的体会,还得方家鉴定。

这本书的索引,是可以作为淘碟指南的。卡曾斯转述了很多电影里的故事,说得透彻、简单、精彩。但是,它更主要的,说的是电影自己的故事。这是一本以故事体裁来探讨电影艺术的图书,论及电影的历史与演变的全部,从电影的发明到2003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两生花和世界
后一篇:罪恶之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