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正在外面吃饭,S哥打来电话,说是省里要把历年来创作的文献纪录片制作成系列光盘,想把他们弄的《晋察冀文艺兵》和偶拍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做个合集。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偶十年前编导的一部六集纪录片。
片子是偶和卜雨老师合作的,每人3集。
片子不过120分钟,却耗费了偶两年时间。
片子本身不足为奇。可围绕片子前前后后的事情却极其复杂,足可写一本书。
十年前的偶还算得上青年,正是爱幻想的年龄,想法极多,计划极多。
这套片子就源自偶最初的一个创意。
那时,偶身为纪录片工作室的编导,却不务正业,帮影视中心策划一个电影栏目,弄得同部门的H老兄很有意见,因为当时的纪录片就我们俩。
没办法,谁让偶喜欢电影呢。听说是电影栏目,便自觉义不容辞,完全不考虑人际关系。执迷不悟啊。这种意气用事的性格给偶带来了许多的麻烦。
在与北京世界电影学会联系,寻求合作意向时,偶认识了D姐。这是个个性很强、办事能力也极强的姐姐。在《环球银幕》当过编辑,后来辞职办影视公司,与电影学会合作承办各种活动,还与中国文联合作办了个“中国文娱网”,后来又拍影视剧。今年初曾给偶打过电话,说筹备多年的电视剧终于开拍啦,估计现在早该关机啦。
D姐的公司在北影厂的一所院子里,毗邻姜文的“阳光灿烂”公司,是块风水宝地。据说陈凯歌拍《霸王别姬》时也曾把剧组驻扎在这里,院子里还遗留下一些道具。有一个时期,偶经常性地出没这里,与D姐商谈若干合作事宜,常与著名非著名的导演、演员擦肩而过,使偶常产生逼近影视圈的幻觉。
D姐在北京影视圈熟人多,有丰富的资源。她希望以世界电影学会为龙头,建立起一个地方台网络,以此为平台,合作些项目。大家在闲聊的时候,偶萌生一个想法:拍一部纪录革命历史题材老电影及其幕后故事的系列片,各个地方台分别拍本地的老电影,这样可以把成本降得很低。
大家都兴奋地说好。次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百年中国电影 诞辰90年,正好以此为炒作点,献献礼。
片名暂定为《世纪回响—中国电影百年风云录》,100集。
说到这儿,你也许会说:这不就是崔永元的《电影传奇》吗?不错,是低成本的《电影传奇》,只是比小崔早好几年。只是偶的计划后来功亏一篑。否则,小崔也就用不着拍了。
D姐能量很大,很快搞来了广电部的批文,上面有副部长孙家正和赵实等的批示和签名。这个类似红头文件式的东西成了偶们的尚方宝剑,给制片工作带来极大便利。去年老X策划《中国百村》,批文跑了一年,至今未果。为此计划搁浅。这更使偶对D姐的能量由衷地佩服。
在D姐的穿针引线下,上海、北京、天津和武汉等台先后表示出加盟的意向。不过,D姐希望偶们作为发起台先行一步,拍摄样片。
说干就干。
但是资金没有落实,台里不出钱。
箭在弦上。无奈之下,偶向办影视公司的同学求助,他在偶最困难的时候拉了偶一把,投了10万块钱。
钱有了,摄制组轰轰烈烈地成立。影视中心的老少爷们/娘们全体加盟,好不壮观。两套设备,双机拍摄。人和设备把台里装人最多的依维克塞得满满的。车上还醒目地书写着“XX摄制组”的字样,招摇过市,高调亮相。
这种起哄式的拍片方法一开始就埋下了危机和祸患。
不过,一开始拍摄还是很顺利的。拍摄到不少精彩的内容:
比如,《小兵张嘎》一集,偶们不仅采访到了崔嵬导演的夫人何延,演员葛存壮、李健,而且意外地拍到了片中三个小伙伴嘎子、胖墩、玉英在北京相聚的场景;
再比如,《红旗谱》一集,采访到了刚出院的导演凌子风,凌导的艺术大师风范给偶留下深刻印象。和蔼可亲,和他握手时,觉得他的手软绵绵的,那种奇异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凌导很健谈,富有艺术家的激情。从《红旗谱》到《骆驼祥子》、《边城》,整整谈了一个上午。从小离家走四方的凌导是个孝子,那一天,正好是凌导演母亲的生日,偶亲眼见他通过电话给母亲拜寿磕头。
据说这是凌子风最后一次接受电视采访。
不久,大师就盍然仙逝。
再比如拍《狼牙山五壮士》一集,摄制组在易县拍外景,偶们不仅拍了易水河、荆柯塔和狼牙山,还凭借着广电部的批文进入影视城《刺秦》的搭的恢弘的秦城外景,拍了个够。陈凯歌的摄制组是第二天才进驻的,要是知道偶们在他的外景“处女拍”,恐怕又得跟骂馒头一样骂偶无耻了,呵呵。
登峰造极的是《地道战》一集,偶带着批文游说清苑县政府,取得他们的支持,让当年的老八路老民兵聚集冉庄,由D姐联系八一厂《地道战》剧组,组织《地道战》剧组30年后重返冉庄。
电影中的英雄和银幕下的老革命欢聚一堂,共忆往事。全为《世纪回响》。
偶安排他们和冉庄的乡亲们一起在老槐树下看了场露天电影《地道战》。
偶还联系了各级媒体,象今天的大片一样,宣传炒作。
次日,但见冉庄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到处是拿着话筒采访的媒体,那场面是相当地壮观。
场面壮观到完全失控。
艺术家们被一拨拨的媒体拉去采访。
一些老干部(如原XX军军长刘正,由警卫员和家人陪伴专程从天津而来)由于被冷落,没人采访他而大发脾气。
偶邀请来的中央电视台《万家灯火》节目的编导群力老兄也急眼了,那么老实的一个人,下午活动完了后,他拉着剧组死活不让走。
偶只好陪着群力,拉着高传宝和胡汉三们,让群力即兴编导一番。他要在这乱糟糟的几个小时内完成30分钟的节目啊。真是难为了老兄。
群力是偶朋友,现在想起来,心中还时时怀有歉意。
偶最初还指挥偶的摄制组拍些什么。
后来便主要作些协调工作。
再后来偶便什么也不作了,谁找偶干什么偶便忙什么。
全乱啦。
据说,来宾把整个县宾馆都住满了。
活动结束后,许多外地专程赶来的老革命不肯走。他们说是来参加座谈会的,参加了一次摄制组为拍摄安排的座谈会,可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
为了让这些老革命畅所欲言,县委又专门安排了几次座谈会。
这次为拍片组织的活动耗费了清苑县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而且,他们还要承担着责任的风险。来宾大都年事已高。出点事谁负得起责任?据说,由于请来的老干部级别过高,没有向省里请示,事后县委和偶们台长都挨批了。
难怪,他们的宣传部长看见偶就哭丧着脸呢。
现在反省自身,正是由于偶的好高骛远,爱慕虚荣,一手导演了这场劳民伤财的闹剧。
而很多当事人是抱着真诚的心情参加这个活动的。
想到这,偶内心充满歉意。
冉庄《地道战》的活动是拍摄的高潮也是转折点。
接着形势急转直下。
先是摄制组内部人员之间由于人多事杂而出现一系列纠纷。
尤其是偶和偶的合作者,制片人之间有了芥蒂。当时的分工,偶是总编导,他担任制片人。偶整日忙于应付繁重的拍摄事务,万想不到从来在偶面前甜言蜜语、恭敬毕至的的小师弟,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心态失衡,用他的话说:找不到感觉。心理扭曲导致他在关键时刻釜底抽薪。
详细情况就不说了。
总之,他找到台长,说摄制组的人都是影视中心的,要做栏目,要求暂停拍摄。台里自然要保栏目。
节目下马了。影视中心的老少爷们都同他翻脸了。他象个娘们似的哭成了泪人。但是没有任何人同情他,他彻底地成了孤家寡人。
他在毁了这件事的同时也毁了自己。
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个与你彻夜畅谈理想抱负,喝酒喝到天亮,一块到杭州节目交易会摆地摊推销节目,共同走过白手起家、创办栏目艰难日子的好兄弟怎么会在关键时刻,从背后捅你一刀。
这件事对偶打击极大。使偶对人性产生了极其绝望和厌恶的看法。
也感谢这件事,使偶的处世经验提高了一个层次。偶发誓,这样的事绝不会在偶身上出现第二次。
这件事使偶成熟了。
但是,偶骨子里的秉性改不了。这个秉性说好听的是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说难听的话就是偏执。偶的那个好兄弟后来又找到偶,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希望能恢复从前的关系。
可偶做不到,别说相处,就是听见他那口拽着北京话的地方口音,偶心里就象吞了个苍蝇似地恶心。
一直到偶离开电视台,一次回台里见到他,他又笑眯眯地凑了过来。偶也想逢场作戏,可偶做不到。那种心理上的厌恶感非但没有淡漠而且与日俱增。也许是偶有病吧。
这场变故之后,偶首先和台里交涉把同学的10万块钱归还了。
以后有拍片计划,偶再也没脸向他再张嘴了。
此后,偶歇了半年。
经过冷静的思考,偶觉得这件事应该有个结果,毕竟它凝聚了许许多多人的心血。
次底,偶用了部分素材,编了部纪录片,这就是《堤与山的记忆》。
接着,在H台长的支持下,偶决定重新启动拍摄。
台里给了可怜的一万块钱。但对于向来自筹节目经费的地方台来说,已经不容易了。偶知足。
于是,偶揣着这一万块钱,开始建组。
吸取之前的教训,也是因为经费紧张,摄制组就三个人:偶和卜雨兄再加上司机陈哥。偶俩包办撰稿、编导、采访、摄像和剪辑,再加上制片事宜。
在北京,偶们在北师大招待所住最便宜的房间,吃最简单的饭。口中淡出了鸟。记得直到快完成拍摄任务,一次路过平安里,卜雨老师望着路边的烤鸭店对偶说:靠,太素了,吃一顿吧。偶说,好吧,烤鸭。印象中那是偶们唯一的一次奢侈消费。
为了节省资金,一切都是找关系。比如资料,是找偶的一个在电影频道打工的师弟帮忙,在他们的机房偷偷录的。用了一天机房,他说给头儿意思一下就行了。在北影门口的红楼餐厅吃饭时,偶塞给他500块钱,他不要。偶明白是嫌少,拿不出手啊。可偶还是硬塞给他了。
在送偶走时,他见偶在路边等公车,十分诧异为什么不打车。偶只好把经费的窘困情况向他解释。可能在他眼里,偶实在不象是个搞电视的。
可谁又愿意这么寒酸呢。
拍摄非常顺利。感谢D姐的大力支持。在毫无利益的情况下,她放下手里的业务,为偶们联系拍摄对象和拍摄地点。
偶们采访了王晓棠、师伟、陈立中、李小垅、周而复、邵牧君、黄加明、戴光晰等等。D姐还利用她的关系领偶们进了中南海,作为采访拍摄的背景。
感谢D姐,从她身上偶学到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在公关上。为偶后来拍片采访积累不少经验。
之后,偶们又奔赴石家庄,采访了《小兵张嘎》的编剧徐光耀和在《红旗谱》扮演朱老明的村里老师。村里老师的老伴正住院,但听说是家乡来的电视台,还是在百忙之中接受了采访。
节目断断续续拍了近一年,接着又是漫长的后期。偶和卜雨老师在台里粗剪,白天机房要做正常播出的节目,偶们只好利用夜里的时间,一人一间机房,一干就是一宿。
然后是上非线精编合成。感谢S哥,给找了个有关系的公司,免费使用设备。偶们驻扎在那里又是漫长的一个月。
终于,在向台里承诺的限期内,偶把完成片放在了台长的办公桌上。
片子在各电视台陆续播出,次年在河北省优秀社教节目评比中,获得了唯一的一个长片一等奖。
后来,这部片子一次次被拿来重播,并被许多节目当作素材引用。
最重要的是,偶总算对所有人有了一个交待。
感谢卜雨老师,与偶并肩战斗完成了这部没有一分钱稿酬的片子。一年时间,他少接了不少挣钱的活儿。卜兄,如果你看到偶这篇博,作为见证人,请指出偶的记忆不准确,不客观之处。
感谢H台长、S哥,还有如今远在成都的M哥,感谢帮忙做后期的阿美MM,还有许许多多给予此片帮助的善良的人们,感谢你们在没有任何利益的情况下,友情出演,帮偶了却了这个心愿。
最后还应感谢司机陈哥,偶们从这部片子的合作建立了友谊,以至于后来拍片子他还特别愿意加盟。而且,这部片子的片名也来自于他的启发。在外景拍摄即将结束时,他无意中告诉偶:采访车跑了8000多公里。
于是,偶决定——虽然岳飞的这句词史东山用过、凌峰也用过,偶还是冒着东施效颦、哗众取宠的风险,把这部片子取名为——
八千里路云和月。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偶十年前编导的一部六集纪录片。
片子是偶和卜雨老师合作的,每人3集。
片子不过120分钟,却耗费了偶两年时间。
片子本身不足为奇。可围绕片子前前后后的事情却极其复杂,足可写一本书。
十年前的偶还算得上青年,正是爱幻想的年龄,想法极多,计划极多。
这套片子就源自偶最初的一个创意。
那时,偶身为纪录片工作室的编导,却不务正业,帮影视中心策划一个电影栏目,弄得同部门的H老兄很有意见,因为当时的纪录片就我们俩。
没办法,谁让偶喜欢电影呢。听说是电影栏目,便自觉义不容辞,完全不考虑人际关系。执迷不悟啊。这种意气用事的性格给偶带来了许多的麻烦。
在与北京世界电影学会联系,寻求合作意向时,偶认识了D姐。这是个个性很强、办事能力也极强的姐姐。在《环球银幕》当过编辑,后来辞职办影视公司,与电影学会合作承办各种活动,还与中国文联合作办了个“中国文娱网”,后来又拍影视剧。今年初曾给偶打过电话,说筹备多年的电视剧终于开拍啦,估计现在早该关机啦。
D姐的公司在北影厂的一所院子里,毗邻姜文的“阳光灿烂”公司,是块风水宝地。据说陈凯歌拍《霸王别姬》时也曾把剧组驻扎在这里,院子里还遗留下一些道具。有一个时期,偶经常性地出没这里,与D姐商谈若干合作事宜,常与著名非著名的导演、演员擦肩而过,使偶常产生逼近影视圈的幻觉。
D姐在北京影视圈熟人多,有丰富的资源。她希望以世界电影学会为龙头,建立起一个地方台网络,以此为平台,合作些项目。大家在闲聊的时候,偶萌生一个想法:拍一部纪录革命历史题材老电影及其幕后故事的系列片,各个地方台分别拍本地的老电影,这样可以把成本降得很低。
大家都兴奋地说好。次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百年中国电影 诞辰90年,正好以此为炒作点,献献礼。
片名暂定为《世纪回响—中国电影百年风云录》,100集。
说到这儿,你也许会说:这不就是崔永元的《电影传奇》吗?不错,是低成本的《电影传奇》,只是比小崔早好几年。只是偶的计划后来功亏一篑。否则,小崔也就用不着拍了。
D姐能量很大,很快搞来了广电部的批文,上面有副部长孙家正和赵实等的批示和签名。这个类似红头文件式的东西成了偶们的尚方宝剑,给制片工作带来极大便利。去年老X策划《中国百村》,批文跑了一年,至今未果。为此计划搁浅。这更使偶对D姐的能量由衷地佩服。
在D姐的穿针引线下,上海、北京、天津和武汉等台先后表示出加盟的意向。不过,D姐希望偶们作为发起台先行一步,拍摄样片。
说干就干。
但是资金没有落实,台里不出钱。
箭在弦上。无奈之下,偶向办影视公司的同学求助,他在偶最困难的时候拉了偶一把,投了10万块钱。
钱有了,摄制组轰轰烈烈地成立。影视中心的老少爷们/娘们全体加盟,好不壮观。两套设备,双机拍摄。人和设备把台里装人最多的依维克塞得满满的。车上还醒目地书写着“XX摄制组”的字样,招摇过市,高调亮相。
这种起哄式的拍片方法一开始就埋下了危机和祸患。
不过,一开始拍摄还是很顺利的。拍摄到不少精彩的内容:
比如,《小兵张嘎》一集,偶们不仅采访到了崔嵬导演的夫人何延,演员葛存壮、李健,而且意外地拍到了片中三个小伙伴嘎子、胖墩、玉英在北京相聚的场景;
再比如,《红旗谱》一集,采访到了刚出院的导演凌子风,凌导的艺术大师风范给偶留下深刻印象。和蔼可亲,和他握手时,觉得他的手软绵绵的,那种奇异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凌导很健谈,富有艺术家的激情。从《红旗谱》到《骆驼祥子》、《边城》,整整谈了一个上午。从小离家走四方的凌导是个孝子,那一天,正好是凌导演母亲的生日,偶亲眼见他通过电话给母亲拜寿磕头。
据说这是凌子风最后一次接受电视采访。
不久,大师就盍然仙逝。
再比如拍《狼牙山五壮士》一集,摄制组在易县拍外景,偶们不仅拍了易水河、荆柯塔和狼牙山,还凭借着广电部的批文进入影视城《刺秦》的搭的恢弘的秦城外景,拍了个够。陈凯歌的摄制组是第二天才进驻的,要是知道偶们在他的外景“处女拍”,恐怕又得跟骂馒头一样骂偶无耻了,呵呵。
登峰造极的是《地道战》一集,偶带着批文游说清苑县政府,取得他们的支持,让当年的老八路老民兵聚集冉庄,由D姐联系八一厂《地道战》剧组,组织《地道战》剧组30年后重返冉庄。
电影中的英雄和银幕下的老革命欢聚一堂,共忆往事。全为《世纪回响》。
偶安排他们和冉庄的乡亲们一起在老槐树下看了场露天电影《地道战》。
偶还联系了各级媒体,象今天的大片一样,宣传炒作。
次日,但见冉庄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到处是拿着话筒采访的媒体,那场面是相当地壮观。
场面壮观到完全失控。
艺术家们被一拨拨的媒体拉去采访。
一些老干部(如原XX军军长刘正,由警卫员和家人陪伴专程从天津而来)由于被冷落,没人采访他而大发脾气。
偶邀请来的中央电视台《万家灯火》节目的编导群力老兄也急眼了,那么老实的一个人,下午活动完了后,他拉着剧组死活不让走。
偶只好陪着群力,拉着高传宝和胡汉三们,让群力即兴编导一番。他要在这乱糟糟的几个小时内完成30分钟的节目啊。真是难为了老兄。
群力是偶朋友,现在想起来,心中还时时怀有歉意。
偶最初还指挥偶的摄制组拍些什么。
后来便主要作些协调工作。
再后来偶便什么也不作了,谁找偶干什么偶便忙什么。
全乱啦。
据说,来宾把整个县宾馆都住满了。
活动结束后,许多外地专程赶来的老革命不肯走。他们说是来参加座谈会的,参加了一次摄制组为拍摄安排的座谈会,可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
为了让这些老革命畅所欲言,县委又专门安排了几次座谈会。
这次为拍片组织的活动耗费了清苑县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而且,他们还要承担着责任的风险。来宾大都年事已高。出点事谁负得起责任?据说,由于请来的老干部级别过高,没有向省里请示,事后县委和偶们台长都挨批了。
难怪,他们的宣传部长看见偶就哭丧着脸呢。
现在反省自身,正是由于偶的好高骛远,爱慕虚荣,一手导演了这场劳民伤财的闹剧。
而很多当事人是抱着真诚的心情参加这个活动的。
想到这,偶内心充满歉意。
冉庄《地道战》的活动是拍摄的高潮也是转折点。
接着形势急转直下。
先是摄制组内部人员之间由于人多事杂而出现一系列纠纷。
尤其是偶和偶的合作者,制片人之间有了芥蒂。当时的分工,偶是总编导,他担任制片人。偶整日忙于应付繁重的拍摄事务,万想不到从来在偶面前甜言蜜语、恭敬毕至的的小师弟,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心态失衡,用他的话说:找不到感觉。心理扭曲导致他在关键时刻釜底抽薪。
详细情况就不说了。
总之,他找到台长,说摄制组的人都是影视中心的,要做栏目,要求暂停拍摄。台里自然要保栏目。
节目下马了。影视中心的老少爷们都同他翻脸了。他象个娘们似的哭成了泪人。但是没有任何人同情他,他彻底地成了孤家寡人。
他在毁了这件事的同时也毁了自己。
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个与你彻夜畅谈理想抱负,喝酒喝到天亮,一块到杭州节目交易会摆地摊推销节目,共同走过白手起家、创办栏目艰难日子的好兄弟怎么会在关键时刻,从背后捅你一刀。
这件事对偶打击极大。使偶对人性产生了极其绝望和厌恶的看法。
也感谢这件事,使偶的处世经验提高了一个层次。偶发誓,这样的事绝不会在偶身上出现第二次。
这件事使偶成熟了。
但是,偶骨子里的秉性改不了。这个秉性说好听的是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说难听的话就是偏执。偶的那个好兄弟后来又找到偶,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希望能恢复从前的关系。
可偶做不到,别说相处,就是听见他那口拽着北京话的地方口音,偶心里就象吞了个苍蝇似地恶心。
一直到偶离开电视台,一次回台里见到他,他又笑眯眯地凑了过来。偶也想逢场作戏,可偶做不到。那种心理上的厌恶感非但没有淡漠而且与日俱增。也许是偶有病吧。
这场变故之后,偶首先和台里交涉把同学的10万块钱归还了。
以后有拍片计划,偶再也没脸向他再张嘴了。
此后,偶歇了半年。
经过冷静的思考,偶觉得这件事应该有个结果,毕竟它凝聚了许许多多人的心血。
次底,偶用了部分素材,编了部纪录片,这就是《堤与山的记忆》。
接着,在H台长的支持下,偶决定重新启动拍摄。
台里给了可怜的一万块钱。但对于向来自筹节目经费的地方台来说,已经不容易了。偶知足。
于是,偶揣着这一万块钱,开始建组。
吸取之前的教训,也是因为经费紧张,摄制组就三个人:偶和卜雨兄再加上司机陈哥。偶俩包办撰稿、编导、采访、摄像和剪辑,再加上制片事宜。
在北京,偶们在北师大招待所住最便宜的房间,吃最简单的饭。口中淡出了鸟。记得直到快完成拍摄任务,一次路过平安里,卜雨老师望着路边的烤鸭店对偶说:靠,太素了,吃一顿吧。偶说,好吧,烤鸭。印象中那是偶们唯一的一次奢侈消费。
为了节省资金,一切都是找关系。比如资料,是找偶的一个在电影频道打工的师弟帮忙,在他们的机房偷偷录的。用了一天机房,他说给头儿意思一下就行了。在北影门口的红楼餐厅吃饭时,偶塞给他500块钱,他不要。偶明白是嫌少,拿不出手啊。可偶还是硬塞给他了。
在送偶走时,他见偶在路边等公车,十分诧异为什么不打车。偶只好把经费的窘困情况向他解释。可能在他眼里,偶实在不象是个搞电视的。
可谁又愿意这么寒酸呢。
拍摄非常顺利。感谢D姐的大力支持。在毫无利益的情况下,她放下手里的业务,为偶们联系拍摄对象和拍摄地点。
偶们采访了王晓棠、师伟、陈立中、李小垅、周而复、邵牧君、黄加明、戴光晰等等。D姐还利用她的关系领偶们进了中南海,作为采访拍摄的背景。
感谢D姐,从她身上偶学到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在公关上。为偶后来拍片采访积累不少经验。
之后,偶们又奔赴石家庄,采访了《小兵张嘎》的编剧徐光耀和在《红旗谱》扮演朱老明的村里老师。村里老师的老伴正住院,但听说是家乡来的电视台,还是在百忙之中接受了采访。
节目断断续续拍了近一年,接着又是漫长的后期。偶和卜雨老师在台里粗剪,白天机房要做正常播出的节目,偶们只好利用夜里的时间,一人一间机房,一干就是一宿。
然后是上非线精编合成。感谢S哥,给找了个有关系的公司,免费使用设备。偶们驻扎在那里又是漫长的一个月。
终于,在向台里承诺的限期内,偶把完成片放在了台长的办公桌上。
片子在各电视台陆续播出,次年在河北省优秀社教节目评比中,获得了唯一的一个长片一等奖。
后来,这部片子一次次被拿来重播,并被许多节目当作素材引用。
最重要的是,偶总算对所有人有了一个交待。
感谢卜雨老师,与偶并肩战斗完成了这部没有一分钱稿酬的片子。一年时间,他少接了不少挣钱的活儿。卜兄,如果你看到偶这篇博,作为见证人,请指出偶的记忆不准确,不客观之处。
感谢H台长、S哥,还有如今远在成都的M哥,感谢帮忙做后期的阿美MM,还有许许多多给予此片帮助的善良的人们,感谢你们在没有任何利益的情况下,友情出演,帮偶了却了这个心愿。
最后还应感谢司机陈哥,偶们从这部片子的合作建立了友谊,以至于后来拍片子他还特别愿意加盟。而且,这部片子的片名也来自于他的启发。在外景拍摄即将结束时,他无意中告诉偶:采访车跑了8000多公里。
于是,偶决定——虽然岳飞的这句词史东山用过、凌峰也用过,偶还是冒着东施效颦、哗众取宠的风险,把这部片子取名为——
八千里路云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