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花言风语 |
台湾,作为香港重要的电影市场,两地的电影交流十分频繁,潮流气候互相影响。比如,香港生产的黄梅调电影和武侠片,都对台湾产生影响,而台湾的浪漫爱情片也曾风靡香港,引发香港大量生产同类电影。
60年代,国语武侠电影兴起,及至60年代后期,香港新派武侠片掀起了武侠电影的新高潮。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武侠片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影响首先波及台湾。
台湾武侠电影始于1959年。这一年,台湾拍摄了台语武侠片《罗小虎与玉娇龙》第一集。次年又拍摄了5部台语武侠片:《女镖师》、《天下第一剑》、《关东女侠》、《七剑十三侠》和《罗小虎和玉娇龙》续集。
1967年,香港新派武侠片的开创者之一胡金诠赴台加盟联邦公司,成为台湾武侠电影的掌门人,对促进台湾武侠电影的发展功不可没。1968年,胡大师为联邦公司导演了创业作《龙门客栈》,票房鼎盛。之后又拍摄了《侠女》,并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高等技术委员会大奖。不过,胡大师的后几部武侠片票房并不理想。只是在国际上获奖后才掀起观影热潮。
从影片数量上来说,台湾武侠片产量并不低。从60年代末期开始,台湾大量制作武侠片,据陈飞宝编著的《台湾电影史话》记载,1968年创下年产128部的纪录,占全年产量的25·5%。自此,武侠片与言情片成为台湾电影的两大主导类型。70年代仍是台湾武侠电影的高产期,自1971到1977年,台湾共拍摄武侠片548部,占影片产量的42%。
但是,台湾的武侠片的影响和巨大的产量却没有成正比,质量差强人意。相比香港的大家众多,名作如云,台湾的武侠片鲜有出类拔萃者。而且,虽然台湾武侠片产量奇高,但大部分并不在岛内上映,而是直接卖往海外,如星、马和其它华人居住地区。在70年代功夫片最热的时期,是功夫片就能卖埠。不过,也正是大量粗制滥造的功夫片最终毁掉了李小龙一手打造海外市场,败坏了功夫片的声誉。
台湾虽然没有香港的片场资源(如宽敞的摄影棚),不过,台湾丰富多样的外景和灵活的独立制片机制,使台湾的武侠片具有自身的特色。吸引不少香港摄制组来台拍片。比如,吴思远70年代便来台湾拍摄了大量的B级功夫片。
虽然,台湾的武侠片成就远不能与香港相比,但是,仍有不少名家和可观之作。
比如郭南宏。
郭南宏,1935年出生,台湾高雄人,著名台语文艺片导演,曾加入李翰祥的“国联”公司,导演过不少琼瑶的浪漫爱情片。当武侠片大潮席卷而来时,郭南宏执导了《一代剑王》,票房惊人。郭南宏由此成为继张彻、胡大师之后的第三位“百万导演”。
郭南宏武侠片创作的第二个高潮是1973年,张彻率弟子去台湾组建“长弓”公司,张彻拍摄了《少林五祖》等片,掀起“少林片”热。郭南宏借其势,将著名的《少林木人巷》添加上机关器械的噱头,改造成《少林十八铜人巷》。郭南宏别有新意地找了18个龙虎武师,全身油漆成金色扮演铜人,将《少林十八铜人》拍成一部谐趣的“机械化”少林喜剧。80年代,由于张鑫炎的《少林寺》引发新一轮“少林热”,此片曾被郭南宏重新剪辑后在日本发行上映,成为第一部正式在日本发行的台湾国语片。郭南宏的这批片子去年D版就预告要出,可惜一直跳票。
再有李嘉。
李嘉,台湾60年代“健康写实主义”电影时期与李行齐名的导演,在60年代执导了多种类型的电影。也包括以《青龙镇》为代表的武侠片。70年代,当古龙小说改编的奇情武侠片盛行之时,李嘉导演了根据古龙小说改编的武侠片《名剑风流》、《飘香剑雨》。这两部加上李嘉的徒弟虞戡平导演的《要命的小方》张鹏翼导演的《楚留香大结局》、《楚留香新传午夜兰花》、《情人看刀》,这5部古龙小说改编的武侠片最近都出了D。看了后,总算对台湾的武侠片有了些感性的认识。
还有擅长拍摄战争片的丁善玺,也在70年代借李小龙之风和王羽合作了不少功夫片佳作。
还有从台湾去香港发展的武侠片导演,如有“紧张大师”之称的孙仲,以《路客与刀客》拉开拳脚功夫片序幕的张曾泽,至于郭南宏等人,也都曾一度受聘邵氏。
还有香港武侠片导演赴台湾发展的。早在1959年,香港的“新华”公司便来台湾,拍摄武侠片《青城十九侠》、《刀光剑影》、《女侠飞红巾》等,轰动一时,为后来台湾的武侠片时代谱出前奏。徐增宏、王羽等人也都曾去台湾拍片。最有意思的是张彻。1970年,张彻去台湾自组“长弓”公司,大拍“少林片”,而张彻本身又是由台湾去香港成名的。总之,港台两地的电影就是这样水乳交融,难分彼此。
在演员方面,台湾首席武侠小生是主演过《一代剑王》的田鹏,著名的还有主演《大地飞鹰》的王冠雄,胡大师培养出来的石隽。女演员有著名的侠女徐枫、上官灵风,都是胡大师的御用明星。
关于台湾的武侠电影,翻看一些内地的电影史著作,都涉猎极少。
台湾为何没能形成香港那样的武侠风暴?
台湾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社会环境和电影工业基础及审查制度对武侠电影有什么影响?
这些都有待探讨研究。
前一篇:听高志森侃香港电影的秘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