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彻是烈酒,胡金诠是俨茶

(2006-03-17 08:59:53)
上周漫说了张彻张大师,今天再谈谈胡金诠胡大师
张彻是烈酒,胡金诠是俨茶


1966年,胡金诠以《大醉侠》一片与张彻的《独臂刀》(比胡金诠晚一年)共同开启了六、七十年代武侠电影新世纪,堪称香港武侠电影的双子星座。不过,两位大师的电影风格却南辕北辙。如果说张彻的武侠片是一碗刚烈的醇酒,胡金诠的武侠片则是一杯清香的俨茶。

与张彻相比,胡金诠更得中国古文化的神韵。这也许是他能成为第一位世界性的华语导演的重要原因吧。

比如,胡金诠的武侠片散发出一种浓烈的历史感。一般说来,在功夫片中,历史往往是迷失的,历史无非是武林高手们行侠仗义的虚拟空间。胡金诠却不一样,他对历史的偏好有时甚至超过故事本身,因此,金庸的《笑傲江湖》原著时代背景原本是模糊的,胡金诠改编电影时毫不犹豫地定为明代。即使改编自《聊斋》鬼狐故事的《侠女》和《画皮之阴阳法王》,胡大师也要转换成他喜爱的明代历史。不管是确有其人的历史人物,还是自撰的演义故事,胡金诠都自觉地追求一种逼真的历史感。大到整体环境,比如,耗费巨资专为《侠女》搭建明代古村落,小到一堂布景、一件道具,胡金诠都认真考据,丝毫不马虎。这与在这方面粗枝大叶、不拘小节的张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胡金诠追求武侠片的历史感。不仅是为营造一种视觉上的历史真实,更是为了挖掘其中的历史内涵。胡金诠酷爱明史,他认为明代社会动荡,朝廷政治黑暗,佞臣当权,残害忠良,是游侠应运而生的乱世,也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朝代。明代的锦衣卫、东厂的特务制度,都充满了阴谋和秘密。对此,胡金诠颇为好奇。因而,他的武侠片不少是以明代为故事背景,如《龙门客栈》写的是明代“夺门之变”后,侠客义士救护忠臣后代的故事,《侠女》则把《聊斋》以伸冤为主题的鬼狐传奇,改造成明代东林党重臣杨链之女为父报仇的侠义故事。《忠烈图》写的是明将俞大猷抗击倭寇的爱国故事,《迎春阁之风波》也大抵和明代沾边。

值得一赞的是,胡金诠突破了传统武侠片主题局限于江湖恩怨的局限,将狭隘的家仇扩展到关系到民族安危的国恨,将快意恩仇的个人情感转换成忠君爱国的民族意识,将武侠片的境界提升到弘扬爱国主义思想。胡金诠塑造了以往武侠片中极为罕见的理想英雄主义形象。比如,《忠烈图》讲的是明将俞大猷在华南沿海扫荡倭寇的英雄事迹,《迎春阁之风波》写的则是元代末年,志士刺杀元将李察罕的烈举。即使象《龙门客栈》,表现的也是为了解救忠臣之后,侠客奋不顾身地牺牲精神。

胡金诠的武侠片的空间设计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作为一位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熏陶的导演,胡金诠的文人气质渗透在电影中,使他的武侠片独具古典文化的神韵。

一是外部空间的设计。胡金诠喜欢将具有山水画意境的环境纳入镜头。因此,他不惜远走韩国取景,拍摄《山中传奇》和《空山灵雨》。有如此壮丽的自然风格做外景,自然比张彻片厂拍摄的武侠世界多一分大气,少一分局促。不仅如此,胡金诠喜欢优美的自然风光做外景,更是源于他的古典美学追求。比如,胡版的《龙门客栈》有山有水,徐克版的《新龙门客栈》却是一片荒漠。再如,胡金诠喜欢在电影中放烟。其作用,一是渲染环境空间的立体感,二是创造意境。记得偶第一次知道胡金诠就是在电视上看他放烟。那是80年代电视台播出的《阴阳法王》拍摄花絮。给偶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胡导演爱读书,在拍摄现场还手不释卷,二就是放烟。偶记得巨大的鼓风机在拍摄现场不停地转动,烟雾四起,郑少秋扮演的书生一次次从浓烟中穿过。胡金诠通过光影雾霭的处理,营造出山水画般的空灵意境。山林古寺,佛光侠影,碧水青山,层林叠翠。都是胡金诠武侠片常见的场景。尤其是,他在《侠女》中首创的“竹林凌空打斗”——徐枫借竹子的弹性高高跃起,俯冲直下,一剑穿心,已成为武侠电影的经典场景。一直到今天,李安、张艺谋们,还在不停地效仿和致敬。

二是内部空间。胡金诠常选择封闭的空间作故事背景。他尤其喜欢客栈这个独具特色的空间。他的《大醉侠》、《龙门客栈》、《迎春阁之风波》和《喜怒哀乐之怒》都有大量的客栈的场景,因此被称作是“客栈四部曲”。尤其是改编自京剧折子戏《三岔口》的《怒》,基本上是发生在客栈的独幕剧。胡金诠认为远离人烟的客栈“是最戏剧化的场所。在那儿,各类冲突都会发生,能这么压缩时间与空间的地点,着实不多”。客栈如同人生舞台,江湖上的各色人等纷纷登场,各怀心思,充满悬念,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同时,客栈富有民族特色的变化多端的建筑结构和室内陈设(屏风、回廊、楼梯等)也为侠客武打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空间。胡金诠借助摄影机的横移和升降,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变化无穷的万千气象。

与张彻擅长塑造阳刚之气的男性侠客相反,胡金诠喜欢塑造女侠形象。有趣的是,正如张彻的《金燕子》主角不是金燕子,而是白衣大侠银鹏,《大醉侠》的主角也不是岳华扮演的大醉侠,而是郑佩佩扮演的金燕子。此后,胡金诠一发不可收,在《龙门客栈》、《侠女》等片中塑造了一系列飒爽英姿的女侠。虽然,胡金诠也培养了石隽这样著名的男星,但相比之下,还是培养的郑佩佩、徐枫、上官灵风更成功。

胡金诠旗下的女侠比不得张彻的男侠。姜大卫成名前本是龙虎武师,陈观泰更是全亚洲的泰拳冠军。胡大师的麾下呢,郑佩佩是个舞者,徐枫、上官灵风也不是天生的打女。但是,在杰出的武指韩英杰的配合下,胡大师利用弹床、“威亚”特技及精湛的摄影和剪辑技巧,创造出天马行空的打斗效果。这种方法后来被徐克继承发挥到极致,林青霞、张曼玉、梁家辉等毫无功夫的大明星,都被包装打造成一等一的武林高手。

胡金诠的看家法宝是独创的剪辑技巧。他曾不无得意地称是香港第一个使用“八格镜头”的导演。所谓“八格镜头”就是拍连续的动作的镜头时,将镜头画面偷掉几格,或者删掉动作的几个步骤,最少时仅剩8格/秒。使武打动作变得突兀和不可思议。偷格的技巧在默片时代的“启斯东”的“棍棒喜剧”常用,为的是制造一种加速变奏的疯狂效果。胡金诠的“八格镜头”则是使武打动作更加神奇。比如,胡大师在人物的起、跳、跃的动作中偷掉几格画面,于是人物刚一跃起,并不见在空中的情景,便已飘然落地。再比如,人物出拳搏击,将中间的过程剪掉一段,于是出现在银幕上的效果便是:拳头风驰电掣般地击中对手。其威力匪夷所思,凌厉无比。

胡大师的另一鲜明特色,就是活用京剧。出生在北京,从小受京剧艺术熏陶的胡金诠,把京剧艺术的元素潜移默化地带入武侠电影,使其武侠片呈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比如,他借鉴了京剧的虚实相间的写意风格,创造了一种舞蹈化的武打。再比如,他借鉴京剧脸谱,人物设计性格鲜明,一看服装和化装,便知忠奸善恶。在《大醉侠》中,无论是金燕子、大醉侠,还是反派的笑面虎、玉面虎包括镜头不多的小角色,一出场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比如,胡大师电影中人物特别注重造型,人物的举手投足,酷似京剧中的人物亮相。乃至一招一式,一颦一笑,甚至连纵身跳跃,都极其讲究。还比如,在音乐上,胡大师更是把京剧全套的锣鼓家伙都搬到了武侠电影中来,化为武打动作铿锵激昂的节奏。张艺谋《英雄》中“棋馆打斗”一场的背景音乐,莫非便是从胡大师的京剧武侠中偷师来的?

最后要说的是胡大师武侠电影的禅意。这可是遍寻各家武侠电影,绝对独一无二的风格。胡大师的电影由最初的忠君爱国,匡扶正义,到佛家的“惩恶扬善”,最后由道入佛,逐渐趋于空灵。早期胡大师的电影《大醉侠》、《龙门客栈》中,忠奸的对立恰如暴风骤雨,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侠士力战克敌。到了《侠女》,江湖义士与敌决斗,在最后气力不支的情况下,往往就要借助于深不可测的佛法,高僧从天而降,做法擒魔。到了后期,胡大师武侠世界“武”的气息越来越淡,故事情节越来越薄,尘世的烟火越来越渺茫。或远离人间的鬼魅斗法,或深山古刹的权力之争。如《山中传奇》、《空山灵雨》。后一部电影的英文译名就是《A TOUCH OF ZEN一缕禅机》。《大轮回》这一片名的概念,本身就源于佛教。这种空灵不仅是一种超然处世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化繁为简的艺术风格,一种旷达脱俗的武侠哲学。

都说少儿看《三国》,老来读《聊斋》。

这句话其实也适用于张、胡二大师:少壮看张彻,张彻是烈酒,看后直教你心情激荡,热血沸腾;老来看金诠,胡大师是俨茶,看后顿让你如灌醍醐,神清气爽,回味悠长。


本周与学生看了3部胡大师的经典:《大醉侠》、《龙门客栈》和《侠女》,遗憾的是,《忠烈图》、《迎春阁之风波》、《怒》和《大轮回》始终没看过,谈起胡大师多少有点底气不足。

参考书目:陈默、贾磊磊的三本武侠电影史,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

下周该讲偶最喜欢的刘家良师傅了,期待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