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大学电影教育的思考之一:电影教员不是放映员

(2006-02-25 21:01:52)
分类: 课上课下
关于大学电影教育的思考之一:电影教员不是放映员
   
  读了陈晓云《大学电影教育:在数字化繁荣的背后》(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2)一文,感触颇多。
    陈文中提到:“相比于其它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学科,在不少人看来,电影学科是无须接受系统教育(包括自学)就可以在讲台上“混”的少数学科之一,因为看电影似乎无需接受教育,因为电影课程看起来有一个比较便利的条件——放片子。如今,不但教电影的在放片子,教写作、教大学语文的都在放盗版。老师省心,学生开心——一箭双雕的事儿。”
    陈晓云说出了当前中国高校电影教学的带有普遍性的弊端:那就是当前高校的多媒体教育,在相当程度上被简单化了,电影教员在某种意义上蜕化成电影放映员。
  记得一次上全校的公共选修课《电影艺术欣赏》,我去多媒体教室值班室拿钥匙,值班的师傅说:哦,你就是那“放电影”的老师?
    这位师傅的话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对电影教学的误解和偏见,但也反映了目前电影教学中存在的相当严重的一种倾向:确实有不少老师包括我自己有时把电影教学简化成放片子。
    这种现象的出现,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原因出自学生。
  电影课是全校公共选修课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以我任教的河北大学为例,每学期有二、三千学生预选这门课,但是根据师资和教室的实际情况,实际上每学期只能开设十几个班(班容量在一百人以上),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有经验的学生都知道一个窍门:要选上电影课,半夜爬起来上网选课,这样选中的几率比较高。据我了解,有的学生从大一就开始选电影课,可一直到大三才选上。每次上课都有很多没选上的同学也来蹭课,教室人满为患,有时选上课的学生反没有座位。
    电影课热,原因很多。不排除有许多同学喜欢电影,真正想学点东西的,但也抱着电影课容易过,既可看免费的电影,又可以轻松得拿上两个学分的原因来上课的,他们选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凑学分。另外,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为娱乐。
  我的班上就曾有带着女友,嘴里嚼着零食来电影课上度周末的。
    所以,如果你放电影大师的闷片,很多学生便很失望,因为他们喜欢看好莱坞大片,可是课堂毕竟不是免费的电影院。我有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于是便出现矛盾。
    记得上学期上《武侠电影欣赏》课,当放张彻的《独臂刀》时,门可罗雀。选了课的同学都有旷课的,因为他们觉得50年代的武打片没有90年代的徐克武侠片的神奇眩目,不好看。而当放映《功夫》和《七剑》时,却出现爆满,连教学楼过道供休息用的连椅都被学生搬进教室,水泄不通。我走上讲台,先说了一句:我知道,同学们不是冲老师的课来的,是冲放的电影的,感谢大家给周星驰捧场。
    同学们哄堂大笑。
    我却笑不出来。作为一个电影教员,内心多少有点悲凉。
  总之,学生来源不一样,专业背景不一样,上课的目的也不一样。要想皆大欢喜,教学难度其实很大。
    电影课蜕变成放电影的第二方面的原因在于影视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电影作品分析》,是影视专业最重要也最受学生的欢迎的课程之一。我觉得这门课应该在大一上完《电影史》和《视听语言》等课的基础之后再开。否则,学生对电影史和视听语言一无所知,上起课来非常困难。其次,影片分析和影片欣赏,实际上大有区别,一个属于艺术审美活动,一个是专业性的解读电影。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不仅学生觉得是一回事,老师也当作一门课来教。无非是根据课时多少选几部经典电影,先给学生放一遍,然后讲解分析一番。老师都愿意上《电影作品分析》课,因为可以放完整的电影,想多讲会儿,就放短点的片,不想讲,就放《美国往事》、《教父》、《辛德勒的名单》之类的长片,三节课都不一定不够用,省事吧?
    可学生呢?他们究竟能从这样的课上得到些什么呢?
    在当上老师四年之痒后,终于也轮到我给学生上《电影作品分析》专业课了。上周已上了第一次。我决心尝试一些改变:一是注重教会学生影片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了影片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后,能够举一反三。二是精选影片,少放电影,多分析,多讨论。电影不在乎放多少,大量的电影留给学生课后观摩。在影片观摩的基础上,我想从类型分析、社会文化分析、导演分析和文本分析四个方面来读解电影,灌输给学生一套方法。使他们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再遇到影片分析时,知道如何入手。
  第一次课,我干讲了两个小时,什么电影也没放。下周课也不准备放,而且讲完要和学生讨论。不管学生反映如何,我要坚持。
    不这样,我们最终可能就会沦为电影放映员。
    第三方面原因,我想是来自于我们老师自身。
    正如陈文指出,跟电影学科的发展相比,目前的大学电影师资至少在“质”上还是不能完全适应。因此,如何真正提高电影教师的学科素养层次,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不仅像我们这样的地方综合大学,即使北电、传媒大学这样的国家著名院校,师资也存在类似问题:从事电影教学的大都没有电影专业背景,有学中文的,有学哲学的,还有学理工的,惟独学电影的少。
    我就是学中文出身,虽然多年热爱电影,作为一个影迷,算得上资深。可作为一名电影教员,我称职吗?虽然学生反映还不错,但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时时会产生一种惶恐和不自信。
    当然,自学可以弥补所受专业教育的不足。但是,在这样一个浮躁功利的环境里,在没有制度压力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对电影专业的超级热爱,谁又愿意下那个苦功呢?
  周传基先生曾谈到,他当年在影协做电影同步翻译,看过几十遍《公民凯恩》,他的视听读解能力就是这样磨练出来的。戴锦华也曾谈过,她在写一篇影片分析文章之前,至少要看四遍电影,有的还要看七、八遍,否则不敢下笔。我深以为然。
    这两位都是我崇敬的电影教员,我是他们永远的粉丝。
    新学期开始了,上学期每晚奔赴新校区的庞大的“电影放映队”就剩下我和小黄俩。我告诫自己:我们是电影教员,不是电影放映员。作为势单力孤的个体,我们无力改变环境,要想为自己的职业正名,只能从自我做起。
 
    注:题图所用是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的图片,特此说明致谢。不过,我们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的新教学楼在下半年即将完工乔迁,希望我们也能有这样一个充满电影气息的教学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骠叔走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