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闲影漫话 |
在好莱坞称霸全球的市场环境下,艺术电影筹资困难,赫尔措格就拍投资相对小的纪录片。近年来赫尔措格拍纪录片较多。这我联想起大陆第五代导演田壮壮,在同门师兄弟们纷纷再打造一部部《十面埋伏》、《无极》之类的好莱坞样式的商业大片,接连创下票房奇迹的纷纷攘攘的喧嚣声中,田壮壮却悄悄地率领着精练的马帮奔波在云南边陲的茶马古道上,耗费数年时间,捧出了一部清醇厚重的纪录片《德拉姆》。
也许,田壮壮还离大师级的赫尔措格有些距离,但我觉得他们绝对是同类,两人在精神上息息相通。他们都是有梦想的人,都能够坚守梦想耐得住寂寞绝不妥协,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就在田壮壮颠簸在中国西南的茶马古道上的时候,赫尔措格也带着摄制组深入不毛之地,拍摄人类缔造的大自然奇景。2003年,赫尔措格导演了《尼斯水怪》,2005年,赫尔措格又接连拍摄了两部纪录片《灰熊人》和《白色钻石》,再次赢得人们的赞誉。
赫尔措格的纪录片与其剧情片一样,极富浪漫色彩,显现着赫尔措格狂放与浪漫的气质。赫尔措格酷爱旅行,青少年时期曾遍游英国、希腊、墨西哥等地,18岁时还到过苏丹。丰富的旅游阅历为他的电影带来独特的景观色彩,大自然的风光景色是构成其影片的重要元素。赫尔措格的影片外景地大多选择人迹罕至、富于异国情调的地方,比如,《生命的标志》是在希腊的一个海岛上拍的;《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中则有高加索与撒哈拉的景观;《绿蚂蚁安睡的大地》(1984)是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区拍摄的;而《苏佛里耶火山》(1977)更是直接取景于魔岩之巅。用高清晰摄影机拍摄的《白色钻石》(2005)则带着观众一起深入感受惊险刺激的未被开发的热带雨林之旅。与大卫·里恩一样,赫尔措格从不把风景处理成人物的背景,而是人物心灵的写照,在自然风景的衬托下,使人物的性格更为清晰。荷索说:“风景不是真正的风景,而是灵魂的情境:恐惧、神与人的孤立、寂寞、沮丧、梦的灵视。” 赫尔措格认为,饱含着激情的风景是孕育梦想的摇篮。在《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和《陆上行舟》中,著名摄影师托马斯·毛赫将南美洲亚马逊丛林的壮丽和神奇表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一个赫尔措格式的富有神秘色彩的影像世界。
赫尔措格最为关注的主人公大多是狂热、孤独的梦想者,塑造的都是超越现实的人物,这些人物如同他自己的影子。赫尔措格曾说:“我常执迷于英雄的形象,也就是超越自身的限制,打破社会的桎梏,凭借着梦想与努力,获取人类的尊严。”
纪录片《灰熊人》的主人公蒂莫西·崔德威尔也是一位荷索式的狂热的梦想家。蒂莫西·崔德威尔是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他的梦想是成为灰熊群体中的一份子。为此,从1990年起,他在阿拉斯加的野外驻守了13个夏天,他同猎杀野生动物的坏人做斗争,毫无设防地与当地濒临灭绝的灰熊共同生活。在他生命最后的五年里,他用摄像机纪录下了近100个小时与灰熊野外共同生活的影像资料,他希望世人看到在自然状态下灰熊是如何生活的。2003年10月的某个雨天,蒂莫西·崔德威尔和女友阿米·哈格纳德的尸体在阿拉斯加野生动物保护公园里被发现,吞噬他们生命的正是他们共同生活的那只灰熊。在这部纪录片中,赫尔措格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神秘莫测的一面,还通过蒂莫西·崔德威尔在最后日子里的冒险历程,展现了人性神秘的一面。出身中产阶级的蒂莫西·崔德威尔曾是一名演员,后来一度消沉,为毒品所困扰。最终,他在大自然中在与野生动物的和谐相处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安宁。导演赫尔措格利用蒂莫西·崔德威尔生前拍摄的录像和录音资料(包括一段蒂莫西·崔德威尔与女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惨烈呼喊的录音,但出于对蒂莫西·崔德威尔的尊敬,导演并没有把声音放进片内,他而且建议蒂莫西·崔德威尔的前妻不要听或者把它毁掉),通过复杂与鲜明的画面,遍访蒂莫西·崔德威尔生前的好友、动物专家,拍摄成了这部纪录片。进一步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精神力量与大自然的法则之间的关系等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
看这部纪录片时,我一直在想:蒂莫西·崔德威尔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想什么?我想,他一定不愿意让别人发现自己的遗体,因为他肯定不愿意看到逞凶的灰熊死在公园管理人员乱枪之下的结局。他宁愿自己残余的躯体腐烂了,与大地融为一体。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友人把蒂莫西·崔德威尔的一部分骨灰撒在了他在阿拉斯加丛林里露营的地方。作为“灰熊人”的他终于可以和他所热爱的灰熊们永久地生活在一起了。
摄影机纪录下的镜头证明,灰熊最后的攻击是突如其来的。但对于自己的这种悲剧命运,蒂莫西·崔德威尔却早有思想准备。作为资深的灰熊专家,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危险的生存环境,不止一次在镜头前提到自己可能会被熊吃掉。13年来,每次动身前往阿拉斯加之前,他都做好了回不来的打算。明知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对于自己的梦想,却永不言弃。蒂莫西·崔德威尔与赫尔措格、菲茨卡拉尔多都是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