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希腊的写实绘画

(2015-02-25 17:45:25)
标签:

旅游

在大英博物馆和庞贝古城见到的古希腊和部分古罗马的写实绘画

 

 

 

 

 

湿壁画和镶嵌画一样经久耐用,其历史也一样久远,在古希腊文化之前的克里特岛米诺斯文化中就已出现。古罗马帝国时期这两种绘画方式也非常兴盛,无论是神殿还是普通住宅,在室内外用壁画装饰是必不可少的房屋建造的工序之一。从现在的庞贝古城遗址中可见一斑。

http://blogcache3.artron.net/201302/15/245414_1360899112bf3p.jpg

马赛克(mosaic)原义为:镶嵌,镶嵌图案,镶嵌工艺。发源于古希腊。早期希腊人的大理石马赛克最常用黑色与白色来相互搭配。只有权威的统治者及有钱的富人才请得起工匠、购得起材料来表现此奢侈的艺术。发展到晚期的希腊马赛克时,艺术家为了更多元化地丰富起作品,他们开始需要更小的碎石片,并自己切割小石头来完成一幅马赛克。

到了罗马时期,马赛克已经发展得很普遍了,一般民宅及公共建筑的地板、墙面都用它来装饰,这使得当时的罗马显得多么的富裕,使得古罗马建筑豪华到了不可思议是程度。

 

 

 

 

 

 

 

 

 

 

 

 

 

 

 

 

http://blogcache.artron.net/201302/15/245414_1360899076q10d.jpg

 

 

古罗马绘画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302/15/245414_13608991283P8o.jpg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302/15/245414_136089912724kY.jpg

这是公元1831年从庞贝古城遗址发现的镶嵌画,据考证是描绘伊苏斯之战,是根据公元前4世纪希腊画家菲罗克西诺斯的同名壁画复制而成,从中可见希腊绘画发展情况。原画是应雅典统治者卡山德的要求创作,作于公元前310年。
    画中描绘公元前330年秋天,亚历山大大帝与波斯帝国末代国王大流士三世在伊苏斯大战的历史,是一幅著名的历史画。在这次战役中,亚历山大大帝把大流士打得丢下母亲和妻儿落荒而逃,后来大流士写信给亚历山大大帝,表示愿以巨款赎回母亲妻儿,并将女儿嫁给亚历山大,但遭到亚历山大拒绝,依然东侵灭掉波斯帝国。
    画中描绘两军大战,亚历山大击败大流士的场面。画面只用一棵击倒的大树来表示战争所发生的环境。画家集中描绘两军对阵,突出描绘波斯大流士和他的士兵,由他们的动势表明激烈的战斗情况,整个场面充满了戏剧性冲突和强烈的战争气氛。

(下面是拙著《藏传佛教绘画史》涉及到古希腊绘画的部分文字)

美术史有如一张网,互相关联影响,互相接力传递,一个个古老文明又如网上无数节点连通八方。明暗问题却是网状美术史中的一条主线。这一表现明暗的传统被贡布里奇爵士命名为“阿佩莱斯的遗产。”这一遗产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传遍了半个地球,它也贯通了藏族佛教绘画史的首末。

阿佩莱斯生活在古希腊后期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时代 ,是绘画史记载最早的用明暗表现立体感和质感的古代画家。

阿佩莱斯一次去罗得岛想与当时住在那里的著名画家普罗格尼斯比一比谁是世上最好的画家,恰逢普不在,老管家请来客留下姓名,阿于是随手拿起画笔,在一块画板上画了一条极细的线离去。普回到家中,看到细线立即猜出是阿所绘,别人不可能具备如此功力。普用另一浅颜色在阿线之上画了一条更细的线,告知管家,“那位客人再来给他看”。阿重返普的画室,见到了线条以上的线,他不甘落后和被人超过,就用白色在浅线上画了一条更细的线,把原来的线分成两半,想再分已不可能。这条线此时象是有了魔力,闪亮着凸现在画板前面,成了一条有立体感的线。二人见面,普认输了。那块画板曾被凯撒大帝保存,后来宫中失火,画板化为灰烬 。

http://blogcache.artron.net/201101/25/245414_1295973268dtfZ.jpg

(图C1)我们把这条线放大几十倍,问题就十分清醒和明了了,阿佩莱斯掌握了表现物体立体感明暗关系和质感的高超技艺。第一条线是暗部,第二条浅线是亮部,第三条白线是高光。这是历史上对表现明暗技艺的最早记录,古希腊人经过数百年的努力,首先在雕刻领域争服了真实,后来又在绘画中掌握了再现视觉观察的能力,

http://blogcache.artron.net/201101/25/245414_1295973271MtL0.jpg

(图C2)是希腊化的壁画残片,光影被表现的真实可信。亚历山大东征后,这一传统远播东方,随着犍陀罗艺术的形成,在印度佛教绘画中也出现了明暗和质感的追求。

http://blogcache.artron.net/201101/25/245414_1295973278pEe7.jpg

(图C3)是5世纪阿旃陀石窟作品,这里有明暗有亮部十分立体。

http://blogcache.artron.net/201101/25/245414_1295973284UnJN.jpg

(图C4)是阿旃陀壁画石块的画法,分明就是素描理论中的黑白灰三大面。西藏11世纪阿里壁画中的岩石画法“是阿佩莱斯线”的最佳说明(参见本章第三节),这样的岩石象克什米尔风格的渲染方式一样,一直在西藏绘画传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将见到太多立体的脸,凸现的乳房,圆厚的肢体。玛襄寺壁画上的美女光源清晰,明暗准确(图C 19),在14世纪的夏鲁寺壁画佛鼻梁上和珠宝上有阿佩莱斯式的“高光”(见本书第四章第一节(三))。20世纪唐卡卷草中所含宝珠上还可以见到这种“高光“(见本书第七章)。可见西藏画家在祖祖辈辈的师承中学习着利用着这一遗产,只是源头已被2000多年的历史迷障弄得不好分辨了。

《藏传佛教绘画史》在本博的连载链接 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245414&do=blog&classid=30733&view=m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