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还是不P
(2009-07-06 06:00:39)
标签:
赫赫有名贺视觉摄影人像外拍时尚影像摄影师张连贺商业摄影休闲 |
关于P照片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底片和相纸的最主要成分是溴化银乳剂,溴化银乳剂本身是透明的,而它是一种对光线非常敏感的化合物,在受到光照时,它会进行还原反应,将其中的银离子还原出来形成一层不透光的薄膜,这就是照片和底片的成像原理,在底片上受到光照的部分变成了不透光的黑色,而没有受到光照的部分因为没有还原反应,因此是透明的,而该还原反应的程度与接受到的光线强度成正比,因此我们就可以在底片上看到一个相反的影像,即负像。
而在暗房中一张相片的冲洗过程分为:底片显影、底片定影、冲洗、放大(也叫晒相)、照片显影、照片定影、冲洗、上光及烘干等几道工序,下面分别介绍。
底片显影和定影的主要作用是将没有反应的溴化银溶解掉,避免受到光照时再次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显影液的配比、药液的温度和反应的时间长短是非常关键的,药液的浓度不同以及温度不同都会对成像造成影响(这个应该很好理解,浓度高或温度高可以加快反应速度,但是会出现过渡溶解的情况,彩色胶片对此尤其敏感),因此有经验的摄影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对药液的浓度和温度进行适当的控制,以调整底片的曝光、色彩及层次感。
这一步完成后经过水洗,冲洗掉多余的药液,我们便可以看到底片上的负像了,只不过它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景物不一样,负像完全是反过来的,黑色变成了白色,白色变成了黑色,就连彩色部分也都变成了相应颜色的补色,没有经验的摄影师可能看不习惯,但是经验丰富的摄影师一看就知道哪张底片的曝光不合适,哪张底片的色彩不理想等,此时就需要进行下一步的调整。
放大环节是暗房中使用技巧最多的环节,放大实际上就是使用放大机将底片上的影像放到到合适的尺寸,并对相纸进行曝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化学变化与胶片完全相同,负像通过这个过程就会变成正常的图像(负负得正嘛),因为相纸的感光度很低,因此整个曝光过程都是以秒为单位进行计算的,在这个过程中,有经验的摄影师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去调整自己的作品,例如: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底片曝光过度的话可以通过增加相纸曝光时间去调整;如果色温不合适的话,可以通过在放大机上增加滤镜的方式进行调整,甚至局部曝光不合适都可以通过用手或书本进行遮挡等方式进行调整,另外像扣像合成和叠像等技巧也可以在此阶段进行。
经过放大的相纸还需要进行显影、定影和水洗,在此时,显影液及定影液的温度、浓度和反应时间也会对相片的成像造成影响,不过影响结果和程度与底片显影过程正好相反,经过水洗后的相纸便可以放到上光机进行烘干和上光了,烘干完毕后我们就得到好看的照片了。
好了,整个暗房中发生的事情都大致介绍完了,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些过程,就千万不要相信街头上那些宣称一小时快速冲洗照片的说法了吧,他们就是通过提高药液浓度和温度的办法来缩短照片的冲洗时间,但是这样做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药液的浓度和温度过高的话,会破坏照片的色彩还原和层次感,作为一般用途倒也无所谓,无非就是照片放上一段时间后会变色而已,但是作为专业用途,这样简直是破坏了自己的作品。
现在大家是否明白了暗房技术在摄影中的重要性呢?暗房技术的整个过程中是否也充斥了后期制作的成份,也就印证了那句话“没有优秀的暗房技术,就没有优秀的作品”,也就会明白为什么摄影大师们的作品绝对不会送到街头的冲印店进行冲洗,因为冲印店就像数码相机内置的处理程序一样,采用一种通用的配比、温度和时间进行冲印,而这套程序并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作品。
现在回到正题,在数码时代,暗房技术演变成了在计算机上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对作品进行调整的技术,同样的,我们也需要通过PS(在这里PS是泛指图像处理软件)技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调整,以保证我们的作品不是千篇一律的风格和特色,因此我觉得PS技术在数码时代对摄影师来说就像胶片时代的暗房技术一样重要。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在拍摄《拯救大兵瑞恩》时,导演动用了大量的海军陆战队士兵进行协助拍摄,结果影片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而且还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奖,后来在拍摄《魔戒三步曲》时,导演利用的大量的3D技术,轻松的在计算机中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妖兽和战士,该片也同样获得巨大的成功同时也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奖。
所以我觉得艺术是不分形式的,艺术也使具有包容性的,关键是能够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图,并被大众所接受。
我觉得有些朋友可能误解了PS的含义,总觉得PS出来的作品太轻松,丢失了前期的必要因素,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在欣赏一个使用PS技术制作的摄影作品时,都应该明白,无论怎样PS,作品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作者的切身体会和真实拍摄的结果,如果拍摄时差得太多就会造成信息丢失,这种丢失是无论使用任何技术手段都找不回来的,因此我们不需要排斥PS,毕竟它就是我们在数码时代的暗房技术。
注:当然,网上经常会有一些PS高手将完全不相关的两个场景或完全不属于自己创作的作品生硬的合成到一起,以取得一些特殊的效果,这样的作品的确不能称之为摄影作品,它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之中。[转载]
我们都知道底片和相纸的最主要成分是溴化银乳剂,溴化银乳剂本身是透明的,而它是一种对光线非常敏感的化合物,在受到光照时,它会进行还原反应,将其中的银离子还原出来形成一层不透光的薄膜,这就是照片和底片的成像原理,在底片上受到光照的部分变成了不透光的黑色,而没有受到光照的部分因为没有还原反应,因此是透明的,而该还原反应的程度与接受到的光线强度成正比,因此我们就可以在底片上看到一个相反的影像,即负像。
而在暗房中一张相片的冲洗过程分为:底片显影、底片定影、冲洗、放大(也叫晒相)、照片显影、照片定影、冲洗、上光及烘干等几道工序,下面分别介绍。
底片显影和定影的主要作用是将没有反应的溴化银溶解掉,避免受到光照时再次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显影液的配比、药液的温度和反应的时间长短是非常关键的,药液的浓度不同以及温度不同都会对成像造成影响(这个应该很好理解,浓度高或温度高可以加快反应速度,但是会出现过渡溶解的情况,彩色胶片对此尤其敏感),因此有经验的摄影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对药液的浓度和温度进行适当的控制,以调整底片的曝光、色彩及层次感。
这一步完成后经过水洗,冲洗掉多余的药液,我们便可以看到底片上的负像了,只不过它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景物不一样,负像完全是反过来的,黑色变成了白色,白色变成了黑色,就连彩色部分也都变成了相应颜色的补色,没有经验的摄影师可能看不习惯,但是经验丰富的摄影师一看就知道哪张底片的曝光不合适,哪张底片的色彩不理想等,此时就需要进行下一步的调整。
放大环节是暗房中使用技巧最多的环节,放大实际上就是使用放大机将底片上的影像放到到合适的尺寸,并对相纸进行曝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化学变化与胶片完全相同,负像通过这个过程就会变成正常的图像(负负得正嘛),因为相纸的感光度很低,因此整个曝光过程都是以秒为单位进行计算的,在这个过程中,有经验的摄影师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去调整自己的作品,例如: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底片曝光过度的话可以通过增加相纸曝光时间去调整;如果色温不合适的话,可以通过在放大机上增加滤镜的方式进行调整,甚至局部曝光不合适都可以通过用手或书本进行遮挡等方式进行调整,另外像扣像合成和叠像等技巧也可以在此阶段进行。
经过放大的相纸还需要进行显影、定影和水洗,在此时,显影液及定影液的温度、浓度和反应时间也会对相片的成像造成影响,不过影响结果和程度与底片显影过程正好相反,经过水洗后的相纸便可以放到上光机进行烘干和上光了,烘干完毕后我们就得到好看的照片了。
好了,整个暗房中发生的事情都大致介绍完了,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些过程,就千万不要相信街头上那些宣称一小时快速冲洗照片的说法了吧,他们就是通过提高药液浓度和温度的办法来缩短照片的冲洗时间,但是这样做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药液的浓度和温度过高的话,会破坏照片的色彩还原和层次感,作为一般用途倒也无所谓,无非就是照片放上一段时间后会变色而已,但是作为专业用途,这样简直是破坏了自己的作品。
现在大家是否明白了暗房技术在摄影中的重要性呢?暗房技术的整个过程中是否也充斥了后期制作的成份,也就印证了那句话“没有优秀的暗房技术,就没有优秀的作品”,也就会明白为什么摄影大师们的作品绝对不会送到街头的冲印店进行冲洗,因为冲印店就像数码相机内置的处理程序一样,采用一种通用的配比、温度和时间进行冲印,而这套程序并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作品。
现在回到正题,在数码时代,暗房技术演变成了在计算机上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对作品进行调整的技术,同样的,我们也需要通过PS(在这里PS是泛指图像处理软件)技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调整,以保证我们的作品不是千篇一律的风格和特色,因此我觉得PS技术在数码时代对摄影师来说就像胶片时代的暗房技术一样重要。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在拍摄《拯救大兵瑞恩》时,导演动用了大量的海军陆战队士兵进行协助拍摄,结果影片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而且还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奖,后来在拍摄《魔戒三步曲》时,导演利用的大量的3D技术,轻松的在计算机中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妖兽和战士,该片也同样获得巨大的成功同时也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奖。
所以我觉得艺术是不分形式的,艺术也使具有包容性的,关键是能够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图,并被大众所接受。
我觉得有些朋友可能误解了PS的含义,总觉得PS出来的作品太轻松,丢失了前期的必要因素,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在欣赏一个使用PS技术制作的摄影作品时,都应该明白,无论怎样PS,作品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作者的切身体会和真实拍摄的结果,如果拍摄时差得太多就会造成信息丢失,这种丢失是无论使用任何技术手段都找不回来的,因此我们不需要排斥PS,毕竟它就是我们在数码时代的暗房技术。
注:当然,网上经常会有一些PS高手将完全不相关的两个场景或完全不属于自己创作的作品生硬的合成到一起,以取得一些特殊的效果,这样的作品的确不能称之为摄影作品,它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之中。[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