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我怀着欢快的心情一口气看完了这部脍炙人口的二十四集电视连续剧。 http://www.macheng.cn/tp/news/200606/2006-6-16_18422058545.jpg
这是一部演绎东北农民在党的政策指引下艰苦奋斗奔小康的典型记录片。故事发生在东北的农村。剧本讲述的是农民在改革大潮冲击下离开黑土地进城打工,给农民带回了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的故事。在党富农政策的鼓舞下一些农民又回归土地的心迹变化。揭示出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的艰难历程。全景式的演绎着东北农村特有的人文环境,多彩的地方风情,鲜明的人物性格,原汁原叶散发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真实的反映出农民在社会环境中城市反哺农村,农民一心一意奔小康的“清明上河图”景象。
看完片子,好久都沉浸在那一个个悲喜交加的场面中。回味之余,很佩服导演顾晶的这一剧本选择。目前,在党和国家倾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浪潮下,展现新型农村现代农民在“三农”政策下奔小康的电视剧大量涌现。而本剧无论从体裁,还是题材的选择上,都可谓眼光独到。选择喜剧形式,观众喜欢看,可以达到收视的效果。选择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东北地域,而且将地点落在一个穷乡僻壤、封闭落后的岭子上,不仅易于刻画人物形象,而且易于表现积极向上、“城市反哺农村”的主题。可谓“一箭数雕”。
影片中无数令人爆笑的场面,让人忍俊不禁,心境大开。东北人民特有的语言风格,各色人物那风趣幽默的语言,除了带给观众欢快的心情之外,也给电视剧增加了不少艺术特色。当然,在无数的嬉笑欢乐中也夹杂着很多触人心脾的感动画面。这些画面是剧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从真正意义上折射出了插树岭人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所遇到的艰难困苦和为克服它们所付出的心血汗水。有人曾用“东北农村轻喜剧”这样一个概念定义本剧的体裁,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情节,在喜中搀和着苦,苦中糅合着甜,而最终表现的又是苦尽甘来,这就很恰切地突出了“轻喜”二字。
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各有千秋。两位主演程煜和丁嘉丽,一正一反将两个主要人物(马百万和杨叶青)在对比中演绎的活灵活现。马百万的思想守旧,缺乏冒险精神,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是“家长”式的人物;而杨叶青则思想积极,勇于开拓进取,广纳意见,坚持原则,是“民主”的代表。整个剧情大致上就是围绕他们两个的矛盾冲突来展开的,然而也正是在这两个人的冲突和矛盾中,故事被一次次地推向高潮。杨叶青是知青下乡大浪潮时期来到插树岭插队的知青,她的丈夫韩大林曾经为了插树岭的发展而牺牲于此。由于多年来感情的积聚,在大量知青返城的时候,她毅然选择了留在农村。正是这一深深的农村情感的浸润,和作为一名*员的强烈责任感,使得她接过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从此,她义无返顾地走上了为插树岭人民致富奔小康的艰辛之路。尽管经历了不少曲折,而最终的事实证明她成功了。另外,剧中还刻画了不少举足轻重的角色。具有冒险精神和经济头脑的张立本以及有胆有识的马春,同是剧中的关键人物,正是这两个人物的出现,使得“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在插树岭和江城市之间的实施中轻松了不少。二歪是插树岭公认的游手好闲人物,但也正是这一人物的存在,使得电视剧增加了不少喜剧成分。他是剧情展开中的调笑剂,同样是剧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其他的诸个角色,如封建迷信的牛副村长,老实巴交的老蔫,好舌的喜鹊,敢于反抗家庭包办婚姻的牛大改、牛二改,本分的马趴蛋等也为本剧增加了不少戏份。
剧中还展现了偏僻农村中存在的不少思想鄙陋。牛、马两家换婚的故事,“家长制”包办婚姻的现象,在某些落后的农村社会仍然存在;“神树流血”、“碾房是青龙白虎的居住地”等诸如此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在农村中更是屡见不鲜。但是,改革的浪潮和新思想的传播使得现代的年轻人敢于站出来进行反抗。科学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使得迷信现象得以破解。这就有力地说明了,我们的农村尽管发展缓慢,但是新的思想、文化和技术也已经弥漫到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这实际也从反面折射出加强法制教育和普及科学文化在广大农村奔小康漫漫征程中的必要性。
此外,剧中的感情戏也有不少,例如,张立本、老扁和银凤的情感纠葛,马壮和牛二改的自由恋爱,马春的情感动摇和韩梦生的始终不渝,马百万的无情和奚粉莲的痴情,等等。这些都很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原生态。而结局中预示的大团圆结尾也是老百姓普遍喜欢的话题。
本剧的狭隘之处在于,个别故事情节过于简单,巧合性太强。例如,牛大改离家出走后,在火车上遭遇小偷,结果遇到裘实襄助。马壮在城里因故被打,结果在医院遇到马春。几个在城里发生的故事都是所谓的巧合。尽管书家说,“无巧不成书”,但这一点确实使剧本有点过于狭窄。实际上,巧合是书家最常用的写作手法,也是普通老百姓最喜欢的话题,就像自古以来的大团员结局一样。如果仅就满足广大群众的这一口味来讲,这样的情节也无可厚非。
有评论说《插树岭》完全可以媲美赵本山的《马大帅》。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