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记者,不是“新闻民工”!

(2006-11-09 01:25:57)
watchdog说,媒体商业化的脚步在不断加快,新闻记者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各大媒体也纷纷采用。不少媒体对记者工作的评价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以至于,很多记者开始觉得,自己也是一群民工,一群从事新闻工作的民工,或者说是“新闻民工”。
  记者们自诩为“新闻民工”,兴许有调侃之意,或兴许想说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着实不容乐观,甚至已经开始影响到了他们之为新闻记者的职能的发挥。然而,无论如何,我无法同意记者们自认为他们就是“新闻民工。”
  首先,“新闻民工”的叫法背后,多少包含着对“民工”歧视和偏见。在日常话语中,有些人会开玩笑说:“你就是一农民。”想必我不用解释,大家都明白,这句话意在说明对方很土,土得像那些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没有文化,落后于时代。在这里,“农民”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普通人群的称谓而已,而是含有歧视性和偏见的话语。同样的,现在,我们一提 到“民工”,也是有歧视意味的。在媒体上,“民工”给读者留下的刻板印象是,一群没有文化,生活在城市底层,仅靠微薄的出卖体力赚来的钱谋生的人群,他们没有任何生活保障……也许有人要辩称,记者自称是新闻民工,只是因为这两个群体有相似之处罢了。我倒是要反问,你们到底哪里像了?你们受过教育,拿着文凭,更多凭借脑力劳动,你们写一篇稿子就能至少是千字百元地拿钱,你们出去采访,别人对你们客客气气的(当然,也有遭到不客气对待的。)……可是,民工呢?他们没啥文化,操着一口“乡下味儿”的普通话,来城里全凭卖力气,一天忙到晚赚不了几个仔,还得看“城里人”的眼色,很少有人对他们客客气气的……你们到底哪里像了?
  其次,“新闻民工”的叫法背后,是否也隐藏着部分记者对于职业责任的推卸?很多人在网上发言说,记者连最基本的生活状况都很难保障,又怎么能苛求他们检测环境。有人说:“一个压力重重的新闻从业人员,我们能期望他以什么样的心情和视角去关注这个社会?”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我们也可以比较极端地推断:一个面临生存压力的乞丐,我们能期望他不去抢劫偷盗?我认为,压力大小并非记者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去监测环境的充要条件,关键的还是记者对于自己职业责任的认识是否到位。在这方面,我们也有例子,如王克勤。他在做调查性报道时,几乎连交电话费的钱都没有,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他做好报道。关于这一点,我不想做太多的说明,倒是想告诫那些自诩为“民工”的记者们,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存压力很大,没有精力去检测社会,不如腾出位置,切莫“尸位素餐”,还振振有词。
  当然,我并不否认媒体和社会各界都应当关心和改善记者现阶段生存状况的问题。但是,我非常不喜欢记者们自诩为“新闻民工”,毕竟这是新闻界在自毁形象,还有什么比这种“自我作贱”更可怕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中街的脚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