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影音乐 |
看过原著的人都会知道,每个孩子都搭配一首如诗歌般的合唱。而影片中的这些各有气质的歌曲将影片带往另一个境界。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由一个非主人公的主角——奥巴伦巴人,它们以局外人的眼光,通过一段歌舞来表达影片的思想。虽然影片不是音乐剧,但在这里的处理方式有点印度歌舞片的感觉。这些音乐的整体大基调是流行化的,有着一气呵成的节奏与韵律,既有趣味性又有很强的融合性。
音乐看点一:奥古斯特·格卢普的乐章
电影中,奥古斯塔斯·格卢普的个性比较贪婪愚蠢,他因为过分努力地偷饮巧克力河里的巧克力而被河流卷走,这个时候奥巴伦巴人开始登场了,他们在歌词里嘲讽了奥古斯塔斯。在这段音乐当中我们可以听到很强烈的部落音乐的感觉,旋律的合声色彩十分的光影化,戏剧效果很强。我们可以在音乐中听到印度的碰铃和多种鼓的音色,非洲部族那种特殊的人声的哼唱也被用进旋律当中,有一种混搭的效果。很符合影片此时所处的那种气分。
也许您还不知道,这些可爱的奥巴伦巴人都是由一位演员扮演的——每个奥巴伦巴人都是迪普罗依的复制,他们没有男女老幼之分,每一个奥巴伦巴人都长得一模一样。在拍这些大型的舞蹈场面的时候,需要拍摄他的各种动作以便复制他,然后把他在各个位置上的镜头剪接在一起,这样的想法和音乐配合起来以后的效果太酷了。
音乐看点二:维尔里特的乐章
永远嚼着口香糖的爱捉弄人的维尔莉特·博勒加德因迫不及待地吃下威利先生还未研制成功的口香糖而变成了一个紫色的大气球。这段音乐有点70年代音乐的那种感觉,它是一首放克舞曲形式的,Funk舞曲也是一种原属于黑人的音乐种类。Funk舞曲中电贝司占了很重的比例,电贝司的和弦和节奏成为了Funk的主干线。Funk舞曲流行于70年代至80年代,音乐的层次感很强,在这里和画面融合之后,让人感觉很有趣味性。
音乐看点三:韦卢卡·索特因的乐章
娇纵傲慢的韦卢卡·索特因为想要抓一只会剥坚果的小松鼠而被松鼠们当成坏坚果丢进了垃圾筒。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世界里发生得太少了,音乐的类型也很古怪。这段音乐具有很典型的迷幻色彩,伴奏中采用吉他模仿了印度西塔琴的音色和感觉,这是60年代迷幻音乐的特色之一。
音乐看点四:麦克·迪夫的乐章
酷爱看电视的麦克·迪夫为成为第一个被电视机传送出去的人而变成了一个只有手指大的小人儿,这是一种疯狂的举动,音乐的风格当然非摇滚莫属。这段音乐节拍急噪,伴有强烈的重金属的质感,还加入了奥巴伦巴人那种部落式的和声效果。旋律有快慢的变化,每一段都短小但很有力度,表现出了一种不安的情绪。
音乐看点五: 查理的乐章
五张金券改变了五个孩子的人生。但是最终,只有查理以他纯真平和的美丽心灵赢得了旺卡巧克力工厂的继承权。所有配合查理的音乐我们都能够将他身上那种纯洁的特制队为到音乐上,这段音乐很温,小提琴在高音区拉出很长线条的音符,再配合上铜管在低音区的衬托,和钢琴那种颗粒性的敲击,让音乐具有了一种充满了爱怜的感情色彩。
回顾一些影评和乐评,这部电影的导演和作曲都被称为业内的“鬼才”,他们在一起合作过很多的影片,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奇幻华丽的风格。这一部作品无论是音乐还是视觉都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可以说是他们为世界影坛奉献的又一部经典。追寻两位“鬼才”大师合作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