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课异构评课记录

(2012-03-03 10:22:10)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得

《滴水穿石的启示》同课异构评课记录

城北小学   张安舒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作者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有理有据说明观点,全文层次清楚,前后照应,语言精练,是一篇渗透议论文知识的好教材。三位作课老师利用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异样的教学设计,创造出三节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带给听课者许多的收益和思考,下面我将谈谈三节《滴水穿石的启示》给予我的启示:

首先有感于策划者精心设题,搭建平台,指引教研的方向本次作课的课题是《滴水穿石的启示》,体裁属于议论文范畴,这类文体在小学课文中只有寥寥数篇,课文理性较强,难以营造激情澎湃、感人至深的课堂场景,上这样的课难以出彩。而策划者选择这样的课例,就是让这活动更富于实效,更具有针对性,让公开课更趋于家常课,这样的课例可研可学,这是对作课教师的一种锻炼,也是对听课者的一次引领,同时,更切合本次的研讨主题——备真课,真备课。求实、求真的阅读教学不是为了出彩,而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抵语文教学的本质。

令我们欣喜地看到三位老师都是说理不轻文,让说理的课堂也充满了较浓的语文味。三位老师丰富的教学手段、生动的教学语言、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出语文课堂教学生动的情境,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作课教师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别致的教学设计、不同的细节处理,让同课异构活动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印证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说法。

 

其次总结三节课的的教学特点:

第一节 孙老师的课是“朴实严谨”。 老师备课充分,教材烂熟于心;遵循行文的顺序,层层推进,过渡自然流畅,课堂结构完整,首尾呼应。学生学习形式多样,自主合作学习组织有效。

第二节宋老师的课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快乐学习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评价语富于激励性,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时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在引导学生品析词语时,于了词语情感的温度,并挖出了一定的深度,让词语蕴涵的张力和弹性得到了体现。

第三节吴老师的是“精雕细啄”,课文采用变序教学,步步为营,步步踩实,带领学生品读课文,感悟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再次比较三节课的异曲同工之处:

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三节课有多处环节的教学设计有相似之处,所抓课文的语言训练点也有多外相同,但由于教学理念不同,教学风格各异,细节处理不同和学生情况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精彩和不同的效果。

一、    同是导入,异样的情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将“教学第一锤深深地敲在学生的心坎上”,三节课都注重导入的设计。孙老师是通过畅谈理想谈话导入,引发探究话题,为后文揭示文章主旨埋下伏笔;宋老师以送学生礼物开课,激起学生兴趣,特别适合借班上课,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吴老师通过播放滴水的声音,让学生聆听,那接连不断的滴水声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耳膜,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为后文探究水滴的精神造成心理期待。三节精心的导入,营造出“课已始,情已生”的效果。

二、    同样的课题,别样的揭示——语文训练无处不在

   对于课题的揭示,孙老师事先板书在黑板上,这样更节约课堂时间。吴老师则现场板演,让学生观察老师的规范书写,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宋老师揭题的过程显得细腻,渗透出更多的语文元素:一是边板演,边让学生书空,相机培养学生的写书能力;二是强调“滴”的写法,注重纠正学生的错别字,同时,“滴”也确实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字。三是个性化的读题,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感觉,体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理解的观点,因为“一千个读者,心里就有一千个哈莫雷特”。

三、     同样的问句,别样的解答

认识反问句修辞格都不约而同地被三位老师作为本课一个训练点,但处理有别。孙老师和宋老师只讲了反问句,没有涉及设问句。宋老师在训练反问句时方法较机械,采用认识反问句,指名改陈述句,再集体读陈述句的流程,以传授知识点为主,缺少对修辞的感悟和体会。孙老师在反问句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找、换、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体会修辞的特殊表达方式,玩味语言的魅力。吴老师比较智慧地引出两个特殊的句式,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特点、比较异同,再改陈述句,了解其表达意思,但缺少对其特殊的表达效果的领悟。另外,三名教师只对出示的句子进行教学,没有让学生找出文中类似的句子加以体会,没有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

 

四、    同样的名人,别样的感悟——例证教学

课文例举了三位名人事例,是从正面举例认证本文观点。三名教师用了了较多的时间精读这部内容。三位名人的段落结构相似,孙老师采用由扶到放、自主合作的学习的方法,精讲第一个名人,总结学法,再合作学习后两个名人,注重学法指导,同时,教师采用一个比较巧妙的方法指导学习合作学习,通过填写表格答题卡,明确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性。而后两位老师主要是通过填空题的形式引出三个名人,填空的内容只要填出人名和成就即可,缺少思维的深度,束缚了学生探究人物品质的思考。其实品读名人事例这一环节主要是抓能表现名人认定目标,坚持不渝的执着精神的关键词,感悟其滴水穿石的品质。

五、    同样的拓展,别样的补充

三位老师都能抓省略号,补充拓展名人事例。这样的安排丰富了课文内容,拓展了课外知识,强化了正面举例论证的力度。孙老师的拓展显得单调且单薄,学生只说说某某名人即可,缺少语言的训练;宋老师的课堂学生以讲名人故事为多;吴老师的能引导学习以书本上的事例来说明,这样,一方面学生再次感悟本组课文人物“不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另一方面为学生说话提供了语言材料,可谓是一举两得。但本人感觉,这三段的结构相似,都是以突出名人目标专一、坚持不懈来以及取得的成就来写的,我们让学生补充事例,可指导学生如何说,要求学生也是按照课文结构来组织材料,仿照课文段落说话,也让学生当堂写,仿写一个事例。这样才能体现实现读写(说)结合,迁移写法。

六、    同是习惯,别样的培养

阅读教学主要是重习惯、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的学习过程。三位老师都通过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让学生圈画勾点,给感悟深刻的地方作批注,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三是注意倾听的习惯,学生读书,教师能引导学生生生互评,强化学生听的能力培养,同时,教师善于倾听,能听出学生发言时细小错误,并及时纠正,如孙老师对“二十年”和“二十几年”等。三是细读文本的习惯,三位老师都能引导学习细读文本,不放过一个标点,都能让学生感知省略号的省略意思。宋老师对文中第一个省略号的补充处理较好,通过补充读,让学生感知时间的漫长。

七、    同是读书,别样的方法

三位老师都注重了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积累,其方法也是多样的前二位较多主要采用默读的方法,这很难以可贵,因为默读缺少热烈的气氛,课堂好像显得很压抑,所以不少老师在公开课时不选择默读,其实,默读能让学生潜心会文,是中高年级培养的一项重要读书能力,且是终身受用的读书能力,试想成人阅读不都是采用默读的方式。课标要求高年级学生每分钟默读300字,只有我们的课堂天天练,课课练,课标要求学生的默读能力目标才能达成。另外这三节课中还运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的形式,其中的齐读所占的比重较大。其实,齐读不适宜篇幅较长,也不能过多,另外,读的方式还很多,如分组读,男女生轮读,教师引读,学生比赛读等,只有方式多样,学生才能百读不厌。只有教师指导得法,学生才能读得有滋有味,绘声绘色。

最后谈谈如何高效简约地上好本节课的看法:

怎样打造高效课堂,怎样让我们的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由,让语文课上的语文味漫漫地弥散开来,悄无声息的浸染着学生的语文之根,这是长期困绕着我们语文老师的语课教学问题。

一要从高处着眼,细处着手。一篇课文,它有内在的联系,或重点句(中心句,过渡句等),或文章的题目,或关键词、或作者行文主线等,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文体,站在高处,找出最佳切入点作为教学主线,这样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本课来看,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品读,我们可以分别从三个句子入手:一是总结滴水穿石的句子:“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终于滴穿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二是第三自然段的结尾一句话,三是课文总结句。如抓第一句的“奇观”可生成以下问题:奇观是什么的样子?怎么形成的?由奇观给我们什么启示?再展开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既有渐进渐浓的语文味,也不乏给学生自由灵动之感,开合有度,形散而神聚。

二是教学要有课文整体观念,“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作课老师解释“滴穿”“顽石”只是解释字面意思,没有联系上文挖掘词语背后蕴涵的意思。如李时珍是怎样“滴穿”的?学生自然会抓住“几十年不懈努力”“终于”等词语,从而深入体会李时珍的持之以恒,克服一切困难的可贵精神。

三是要读书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高年级阅读教学,我们不仅理解写什么,还要揣摩怎么写,如此,才能有利有学生得言、得意和得法。如: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举这三个名人例子?因为他们代表了古今中外(三个人中,一个古人,二个今人,二个中国人一个外国人),从而让学生领会写作选择材料的典型性。再如为什么写雨水?这是因为从反面论证。吴老师说是衬托水滴的形象,这样的解读应该不准确,因为本文不是状物的文章,写作目的不是歌颂滴水的伟大,而重在阐述成功之道的观点。

最后,我借用课文最后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只要我们坚持“真备课,备真课;真上课,上真课”这一目标,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就一定实现我们打造高效语文的课堂的美好理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