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起我们重新审视
——影片评说《求求你,表扬我》
作者:于真玥
(文章未经作者允许,请勿复制摘抄。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导演:黄建新
主演:王志文
范 伟 陈
好
故事的一切都源于一个情人节的雨夜里发生的事,偌大的世界也许强奸这样的事每天都有发生。但在这片奇异的土地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每个人的心理和行动上就又有了不同的差距。
故事的起因就是因为杨红旗(范伟饰)在那个雨夜里救了一个姑娘,他凭着自己的见义勇为行为想得到社会的认可,他的终极愿望就是能上报纸得到表扬,给他重病的劳模父亲了却一个心愿,父亲的渴望也成了杨红旗想得到表扬的动力。从人物的性格设置上来讲导演给杨红旗设置了一种人格缺陷,他憨厚、用现代点的话说就是他缺心眼,一条道走到黑。也正因为这样的人物性格才导致隐藏在雨夜背后的事件最终的暴露。
杨红旗是农村人,他和他的父亲都是代表着一种不可抗拒的中国当代传统思想,父亲因为自己是劳模就把希望也压负在儿子身上想让儿子也成为劳模,至少得到一次表扬。从家里贴满墙的奖状来看杨胜利的人生是可悲的,屋里的压抑和老人的病痛充满了令人喘泣的窒息,是什么造就了一个满是荣誉却家徒四壁的老人呢?确切地说是那一代人,是因为有那个时代的存在。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时代代表影片的故事发展就显得有根有据了,使观众带着所有的怜悯关注着这个有着溯源的家庭,这些观众的心理正如影片中的主编一样希望应许一个表扬给了杨红旗。
主编多次的暗示古记者(王志文饰)应给与杨红旗一个表扬,古记者固于职责帮助调查此事,他也是一个任死理的人,不把砂锅砸破决不写表扬稿,就因为他以读书人自居,视观历代,凡有知识的士儒都是一张嘴脸,他们有自己非常独立并且固执的人格特征。人格独立有自己的想法固然是好事,但加上固执就把这柄利刃化成了冰锥。片中的小古就是以他自身的敏锐和固执完成和推进这故事的发展,他就是故事展开的线索,他就像是一个护士一层层的揭开患者的纱布,可他的固执驱使他把患者的伤疤也揭开了,他就生长在那个揭人伤疤的年代,身为记者又有了当警察的妻子对他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去揭开别人的伤处。而且影片是以古记者为第一人称展开的,古记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由头至尾都清楚地展现给了观众,类似中立的他成了评定杨红旗和欧阳花谁正谁误的评判。然而人生是不能被轻易作出评判的就像事物本身具有的多面性。古记者同上级的关系,他同杨红旗的关系,同欧阳花的关系;构筑着所有人物的关系网。
受害人欧阳花是个大学生,她就是那个想忘掉情人节忘掉雨夜的无辜的女孩,她为了摆脱阴影的困扰千方百计的逃避古记者和杨红旗的围追,她是最不幸的,但她的想法又是最切合实际的,当不幸已经发生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忘掉。然而那些思想陈旧的人就一味追求“事实真相”忽略了最起码的尊重。当然陈好饰演的欧阳花也有自己的隐讳,自己上大学遇到这种事在这个特定环境下如果这件事传出去了,她会成为所有人的笑柄,便成八卦们争夺的爆料,难道我们的社会就不能同情她们这样的受害者。哪怕给她们一点呼吸的权利!
全片要阐述的就是欧阳花说的那句话,查出真相真那么重要吗?只有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盛产这样的悲剧,公民不懂怎样去维护自己的权益,退让到让恶人为所欲为。那个粉巷不仅仅是个地区的象征,它是一个社会的映像、社会的缩影,这里的警察因为那里几年没发生过暴力事件就不去调查不相信那个真相,而放过了杀人强奸的惯犯。像公交车上的匪徒、像碰到劫匪路霸我们是不是应该出击我们正义的双拳,退却是否有它的道理?也许是借口吧。可怪诞的想法就是被一坛子醋扭曲了,见义勇为就是要得到表扬不对吗?受到侵害就要勇敢地站出来面对恶势力不对吗?广大群众就该站到正义的一方声援欧阳花不对吗?我们的目的是创造一个适合人们健康发展的社会,做到没有“蛀牙”!
影片是以严肃的镜头语言讲述了这件事,在杨红旗第一次要求得到表扬时,镜头是杨红旗的正面特写,总体上的把握也是固定镜头偏多,像是静静的聆听,杨红旗的憨厚和疑问也勾起人们的反思,救了人就应该得到表扬,难道这事还要怀疑,影片表面上轻松但内涵了许多值得我们的生死的社会问题,在物质充斥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提出一些疑问,考问一下自己的心灵。
2005.10.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