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一早,我在出门去委员驻地采访前,照例先扫了一眼当天出版的《新京报》,一条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则消息的标题是:《钟南山炮轰党报刊登性药广告》,内容是: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院士昨日批评广东的一些党报刊登性药广告。这些性药以保健品、中药的名义出现,实际上含有西药成分,因剂量成倍增加,极易危害使用者的健康。
看了这则消息,出于职业习惯,我十分想亲自采访一下钟代表,尽管我只是跑政协会议的记者。下午,当结束远在北五环的北京会议中心的政协委员采访后,我特地开着车,绕道跑到广东代表团下榻的首都大酒店,想见见钟代表。然而,广东代表团临时改了工作日程,没有进行小组讨论,全部出门了——采访落了空。
3月10日下午,我再次来到广东团小组会场,仍然没有看到钟南山。
不过,我很快就得到了“补偿”。在酒店内向代表免费提供的报纸中,我看到了当天的《广州日报》。正好这张报纸也刊登了钟代表批评性药广告的新闻。不过仔细一看,《广州日报》的标题跟《新京报》的大有不同:《钟南山炮轰保健品“加药”问题》。从标题上看,已经没有了“党报”二字;从内容上看,更是没有“广东的一些党报”之类的文字。这不禁令人愕然!
同样的新闻,《新京报》“实话实说”了,但《广州日报》为了“避讳”,不想或不敢提“广东的一些党报”几个字。看来,舆论监督仍然流行“远攻近交”……
全国整治虚假违法广告部际联席会议早就指出,要牢牢把住广告的发布环节。然而,虚假违法广告频频出笼,可见把住广告的发布环节仍然任重道远。
《广州日报》究竟在为谁遮丑?
原文欣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