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溯仲尼血脉源头:孔子鲜为人知的那些事儿【005】

(2009-09-04 22:19:05)
标签:

杂谈

005古代死个人非常非常的麻烦

 

现代要是死个人,无非就是穿衣、整容,瞻仰遗容,开追悼会,然后是火葬场,最后将骨灰或埋或洒,完事。虽然,也有些等级上的讲究,比如追悼会的规格高低、墓地的级别高低,骨灰盒的价值高低等等,敬献花圈的人身份高低等等。不过,大体上的界限还不太明显,大多数人都差不多的。

要是换在孔子的时代,你才知道,许多的家庭,真正是死不起人的。

即使是不愁钱币的人家,即使是死得起,也得把人折腾死了。咱读过的历史中,死人把人折腾死的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的爷爷。秦始皇的爹名字叫异人,大家都知道,异人的爹做了许多年的太子,好不容易他爷爷死了,他爹轮到做国君了,可是,在给他爷爷办丧事的时候,他爹却给丧礼折腾死了——这让异人提前做了国君。

当时咱不明白,丧礼能够折腾死人,后来读了办丧事的书才知道,并且信了。

咱稍微说一点,大家就会赞成我的观点。

周代的丧礼,仪节繁杂,在人死之初,要用质地很轻的絮丝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查验是否断了气——并不像我们后人粗鲁的伸出手指去探索。如果发现人已断气,所有的人必须哭。但是,请大家注意,不同身份的人,哭法是完全不同的。

啊,难道规定各人该怎么哭不成么?

是的。

比如,做儿子的,不叫“哭”,叫“啼”。

各位,知道怎么啼么?

简单的说,就是“哽咽”——哭而不成声。

做兄弟的呢?——就得“哭”了。哭,是发出声音来(流不出泪就叫“嚎”呢)!

如果是妇人,要求的模式是“哭踊”。

何为“踊”?——边哭边跳,用现代语言来说是:跳起脚脚哭。

这哭的规章制度,对女性有点要求过高吧——难道要女子跳才算悲哀么?

可见,亲人死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哭,必须得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来哭,哭得要有章法、有规矩。还要注意,每一类人哭的时候,所站的位置有设定的范围。

凡是不按照规矩哭,没有在预设范围之类哭的,就是“无礼”,小辈就是“不孝”。

此时,孔子的妻子和大儿子孔鲤早已经死了,定是别的子息来为他老人家哭丧了。

哭过之后,又干啥呢?

哭毕(只是首轮),接着就要为死者进行招魂仪式——亲人拿着死者的衣服,站在山坡上(没有坡的就爬到房顶上去),面向北方(那时认为北方是幽冥世界的所在地),然后拉长声音,呼叫死者的名字,呼唤他的灵魂归来。招魂者有的还要在呼唤中历数别的地方去不得的理由,劝说灵魂不要跑到别的地方去迷失了自己,竭力告诉它返回自己家来的好处。一般的招魂曲的格式是这样的:

 

魂兮归来!

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

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魂兮归来!

东方不可以托些

……

关于招魂的时候说什么话,想知道全面的——要写这方面书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宋玉的《楚辞﹡招魂》,里面的内容,据说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招魂之后,要及时的将招魂的衣服给死者穿上。

衣服可不是随便穿的。招魂用的衣服,在颜色上是有严格的规定,孔子生前做过大夫,招魂的衣服必须用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裤子(称“玄衣赤裳”);如果死者是“士”的身份,他死了,招魂的衣服就要用镶赤边的黑色衣裤。如果是国君死了,或者大王死了,又有不同的区别和讲讲究;如果是他们的老婆死了,那又有不同……

孔子是儒家始祖,肯定是照规矩严格打表?

可是,咱发现有一处没有按规矩办,后面会说到。

因为儒者的起始就是专门为别人办丧事的职业,用现在的话说是吃死人饭的。所以,他们的丧事更应该严格照章办事才对呀。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死者的安放。

死者是安放,应该在正寝南窗下的床上。一般是在他刚断气时,就要将角柶(一种专用的器皿)插入死者齿间(嘴巴里),为的使使死者的嘴巴张开(死硬了再掰开就难了),以便日后“饭含”(后面解释)。同时,用燕几固定死者双足,以便日后着“履”(寿鞋)。然后用特制的“殓衾”(布类)覆盖身体。同时,还要在尸体的东侧(方位不能够错)设酒食,以供死者鬼魂之需。并且,在正寝的堂上设帷帐。堂前的西阶上,用竹竿挑起一块用细长的帛条做成的“明旌”(旗子)。

初步的吊唁之后,就要将淘米的水烧热,为死者洁身、洗头发,还要修指甲。请注意,洗浴用的水、剪下的指甲、乱头发,以及用过的插嘴的角柶等,不能够随便处置,得在“明旌”——即那一条飘扬在西阶为祭祀死者而立的旗杆前,也就是堂前西阶西面的墙下破土,掘出一道坎,然后把以上的东西埋在坎中,洗浴的水也倒在里面。

此后,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饭含”了。

饭含有严格的规定。按照周礼,周天子如果死了,“饭黍含玉”(黍,是五谷的一种,淡黄色,碾成米叫“黄米”),——我们大都知道盗墓贼会从死人的嘴里取所谓“宝物”,就是因为葬礼有“饭含”的要求;其实,去掏死人的嘴巴很恶心,何况里面还有稀稀的饭食呢!如果是诸侯死了,就“饭粱含璧”,大夫“饭稷含珠”,士“饭粱含贝”(或“饭稻含贝”)。

孔子是按照“士”的规格做的“饭含”——“饭稻含贝”,大约是因为死在二月,可能是没有新鲜的“稻”,所以古书上记载说,是用“米”来代替(记载原文:“唅以疏米三贝”)。

所以,我们知道,孔子死后,嘴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东,只有三只贝而已。

孔子曾经做过“大司寇”,可是地道的“大夫”了,为什么不按照他的官职“大夫”的规格饭含呢?咱估计,这恐怕是学生们为了表示对国君的不满(没有重用)吧?也许,是因为防盗墓贼——人家嘴里没有值钱的“玉”、“璧”,没必要去盗墓吧!

下面,我们再说一下穿“寿衣”的事儿。

孔子的寿衣穿的情况如何呢?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