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骂人的?
——曝光中国最早的九大骂词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骂人应该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用嘴骂,二是用笔骂,正所谓“口诛笔伐”是也!
华夏族源远流长,要考察用嘴骂人的历史,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充其量以今骂推昔骂而已。但是,华夏族重视历史,喜欢以文字记载过去的事情,这为我们考察“笔伐”(笔骂)留下了真实可信的材料。
大家都知道,《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书之一,如果从政事史料来看,它是中国最早的,算是第一部吧;古老到什么时代呢?古老到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夏之前——虞。现代中国考古学已经证明了夏、商、周的存在,但没有证明出夏朝之前的虞朝的存——而《尚书》中收集了据说是虞朝的历史文献(或者是记载了虞朝事情的历史文献)。本来,它的名字叫做《书》,先秦时代的名人,如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人都称它《书》,对它进行了引用——在《论语》中,提到《书》的地方有三处;在《墨子》中,却已达31处之多。可以看出,在先秦古人的眼中,《书》就是他们的古书了。所以,后来——那是到了汉代,将《书》称其为《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就应该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虽然,《尚书》自秦以后的传承,其过程好复杂,曲曲折折,断断续续,才流传到今天,其篇目内容又多有吊诡,真真伪伪,迷迷糊糊,向来有真经和伪经之分。好在经过许多代人的不断努力,大致分清了真伪,真书有29篇,伪书有25篇。当然,即使是伪书,也因为其历史遥远,产生了难得的史学价值,所以,也有称伪书为“晚书”的,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宽容,和对于久远历史的包容和认可。
本文作者考察的华夏族“笔伐”(笔骂)的资料,正是取自《尚书》,并且只限于真经之中。

1、嚣讼
嚣,音不念xiao,而念 yin的二声,意思是“不说忠信的话”;讼,就是诉讼的讼,意思是“争,好争辩”。
这是帝尧给共工下的评语,说他“虚妄,又好争辩”,严格来说不是骂词,但是,用今天的话来说,意思可以译为“胡说八道”、“口是心非”、“巧言狡辩”。所以,至少可以认为,早在《书》中,产生了骂词的萌芽。
2、象恭滔天
象恭,貌似恭敬;滔天,是现在还在用的词句:罪恶滔天;换句话说,“罪恶滔天”的后两字,来源于《尚书》;但是,滔在这里的意思是通“謟”,意思是“怀疑”。词句也是对于共工的评价,说他:貌似恭顺,却怀疑上天。
3、方命圮族
方,放弃;命,教命;圮,音pi,三声,毁坏;族,族类。
总的意思是:不服从命令,危害族人。
4、顽、嚣、傲、奸
顽,心术不正——后世发展成为“顽固”等;嚣(yin),不诚实(口是心非)——后世发展成为“嚣张”等;傲,傲慢不友好——后世发展成为“骄傲”、“傲慢”等。最是特别的是“奸”,本意是“邪恶”。它一直使用到现在,可以连成“奸臣”、“奸相”、“奸贼”、“奸滑”、“汉奸”、“奸细”等等,跟华夏族跟了几千年,是汉语中骂人的专用名词。它在《尚书》中的功能就是骂人专业户!所以,“奸”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骂人词句之一。
上述的“嚣讼”、“象恭滔天”、“方命圮族”、“顽、嚣、傲”虽然可以辩解为非骂人的语言,但是,一个“奸”字。无论如何辩,也是专属的骂人词句。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立即清楚,奸,不完全属于“淫骂”类的骂词,是将被骂人用了诗的比兴法进行漫骂。
还有几个专用骂词,在《尚书》中也率先出现了。
1、蛮夷,2、寇,3、贼,4、佞人
前三词,虽然是某种人物的概括归纳,是专用名词,但是,词句中带有主观感情色彩,含有鄙视和骂人的意思,应该是毫无疑问的;第四个词,在原文中是“任人”(“而难任人”),任人即佞人,指奸邪之人。
这些词,后来都成为华夏族对于汉语骂词的古老贡献。
很有意思的是,在伪书的《大禹谟》中,没有发现骂词。
咱想,因为冒充古书的古人,在制作该篇时,因为心虚,所以,行文很小心,没有一点豪迈潇洒的放松情绪,所以才不敢骂人,显得特压抑?哈哈,伪的不敢骂,真的骂人欢!
当然,这只是玩笑而已,同样是伪书的《五子之歌》,虽然是一篇只有156字的短文,里面也有至少两处有骂词之嫌疑,一处骂词是“愚”,即“愚夫愚妇一能胜予”,另一处是“色荒”和“禽荒”,指迷乱于女色和迷乱于打猎的官员。“愚”的骂词一直延续至今,属于“缺骂”之类。这篇文章中,还有现代流行语“郁闷”的祖宗“郁陶”,即“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
在华夏族的最早骂词之中,还有骂同性恋的,语曰:“比顽童”。“比”是亲近的意思,“顽”,前面有解释是“心术不正”,但它的本意是“愚”,“童”指童稚;如果直译,是说“亲近愚顽的童子”。这怎么就是“同性恋”呢?根据上下文意,是将这一行为放在“乱风”之类的,跟童子亲近显然是不正常的行为了。这篇文章所指的背景是商代社会,说明那个时候的同性恋已经十分泛滥了,史料是站在正统的角度,斥责这样的不良行为。从被喝斥的事情被归为“巫”、“淫”、“乱”三风,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巫、淫、乱”也是最早的骂词,所以,这三个字(单音节词),过了几千年,在我们今天看来也很熟悉,其基本意思没有偏离我们能够理解的范围,并且后世还发展了不少的双音节词,“淫秽”、“淫欲”、“淫乱”、“暴乱”、“乱象”、“纷乱”等等。
《尚书》中还有两句骂词,是被后来的孔子和孟子继承了的。
第一句是:小人。前面,说到过“佞人”,这是古书上常见到的骂人语言。“小人”在原文中是这样使用的:“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或”指“有人”(古书上常有“或曰”,即“有人说”);“伏”:凭借;“攸”:所;“箴”:规劝。这里的“小人”指的“小民”,虽然带有歧视,但还不完全是骂词。
这个词“小人”被孔子继承和发展了,他在《论语》中比较著名的说法是“小人喻于利”、“小人长戚戚”、“小人求诸人”。孔子在使用这个词时,是与“君子”相对的,应该是君子的反义词,所以三句话的前面有“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求诸己”。很明显,《论语》中的“小人”,跟《尚书》中的一比,有了区别,不仅有“小民”的意思,还有陪衬君子的意思,这已经是社会中的某类人的刻画了,说出他来也带有了极大的感情色彩,属于“骂”的意思了。
第二句是:匹夫。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咱将这个词追到了《孟子﹡梁惠王》之中,殊不知在《尚书》中它已经出现过:“匹夫匹妇不获自尽”。这里的“匹夫”,是平民百姓的意思,孟子中的“匹夫”也是常人、平民的意思,虽然有轻视之意,但还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到了后来,才成为骂词,最著名的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的“匹夫”,是骂词;可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里面的“匹夫”,还仍然保持了“常人、平民”的本意。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有的词在最初时没有骂的功能,是后来发展出来的,小人和匹夫就是这样的证明。但是,它们的源头,曾经出现在中国很古老的《书》中,这却是无疑的。
总结一下,我们的老祖宗,最早的骂词,能够跟今天一脉相承的,可能主要是“奸”、“贼”、“寇”、“蛮”、“佞”、“巫”、“淫”、“乱”。还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臭”,即《尚书﹡盘庚》“臭厥载”、“无起秽以自臭”。前一个臭是“朽”的意思,后一个臭又有“歪邪”的意思。
这里,算是咱抠出的《尚书》九大骂词,供诸位看客茶余饭后,读之一笑。
啊,请记住中国之最——最早出现的九大骂词:
1、“奸”
2、“贼”
3、“寇”
4、“蛮”
5、“佞”
6、“巫”
7、“淫”
8、“乱”
9、“臭”
这应该是中国骂文化的起源之词,属于华夏“骂源”。
中国后来出现的各路骂的滚滚洪流均离不开其影响。
现代的绝大多数骂词总跳不出骂源的这九个圈子之外。
如果不信,可以将现代骂词归类,估计难跳出此范围。
所以,中国文明没有中断,不是一句空话,连骂词都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吊诡!
(本文首发于[凭栏观史],作者:东方玄[悬疑~])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