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邢台的太行山文化

(2019-09-04 21:11:11)
标签:

邢台

苗庭宽

太行山文化

邢台的太行山文化

邢台的太行山文化

苗庭宽 

 

太行山绵延800里,跨4省市数十县。数十县中有邢台县、沙河市、临城县、内丘县4县域,简称太行山地的邢、沙、临、内。4县拥有太行山地面积约2491平方公里、丘陵面积约1245平方公里。就其拥有的太行山南北的长度而言,路经邢台属于邢台市地域管辖的太行山大约是百余里,约占整个太行山山脉的1/7。这就产生邢台太行山概念。

既然有了邢台的太行山这个实体性概念,我们在研究太行山文化的时候,应该重视和研究邢台的太行山文化这个课题,把太行山文化的精细座标,框定在邢台的座标内,找出邢台太行山文化的个性。

中国十大名山五台山是太行山的一部分,有“属太行山系的北端”之说。五台山闻名于世,是因为它身在太行山独秀于太行山,借太行山之身彰显其与从不同的地域风格和钟灵敏秀出于太行胜于太行

太行山是一个八百里广阔的大舞台,承载着林林总总的文化面貌和品质,有些文化是共有的,有些文化是有的。同样是太行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是太行月,山有千百姿,月有千百态;至于太行山的和太行山的故事,英雄不问来路,豪情不问未路,一方山地养一方人,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就是不同人经历不同故事。

成书2000年前的《山海经》没有把太行山看作一座山它在《北次三经》中太行山到无逢山先后讲了46座山,多数的属于太行山系。书中的“景山”、“龙侯山”、“敦与山”在我们邢台太行山内。46座山中,有20座山的山神为马身人面,祭祀山神的仪式是将一块系着五彩丝绳的玉和茝(香草)埋在地下;有14座山的山神是猪身人面身上挂着一块玉,祭祀的仪式是把玉埋在地下;有10座山的山神是猪一样的身子,八条腿,蛇一样一尾巴,祭祀的仪式是将一块璧玉做祭品埋入地下。祭祀这44座山神时,都用米做祭品埋入地下。这说明第一、太行山文化自古至今是一个多样性的分散性的文化,自古就存在着同山不同神,同神不同山的文化区别;第二、《山海经》中呈现出现来的各式各样的山神包括女尸、牛身人面、鸟身人面等,并非随心臆造,更非封建迷信,战国之前人们对神的敬畏就是对先祖的敬畏,神文化就是先祖文化,《山海经》中描述的太行山中几十种山神文化无疑是对太行山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先祖故事的传承和先祖事迹的神化;第三、尽管太行山山神面目各异,祭祀仪式有别,但用米祭祀是共通习俗,邢台自古是粟米之乡,有6000年种历史,米祭之礼流行久长,此祭是否根源于邢台的太行山有待考证。

研究邢台太行山文化突出邢台地域特点一山一世界,一地一特色,要着眼邢台说太行(山),要探索八百里太行山中属于邢台太行山文化最具灵性、最有地域特色和文旅价值的山水风貌,人文历史和经济文化

由此得知,邢台太行山文化是指根植于邢台地域内能够反映邢台太行山地域个性的山水自然文化、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文化、山川平原文化,经济种植文化等文化现象和形态。

 

丹田之地,是中国古代医学上的一个常用词,意为万物繁荣之地。把丹田之地用在邢台百里太行山,最为恰当。

世界万物,小律有别,大律相通。大律即大道。人有丹田,万物亦然。八百里太行山也不例外。太行山由东北至西南而居,北高南低,如巨人侧卧之状,头北足南,背靠黄土高原,胸怀华北至东海,南北纵长800里。邢台之地正好处在太行山中部之南,曾有南太行(山)之说。以石家庄市为太行山的中部位置,中部为“脐”。肚脐之下三寸便是黄庭之位,黄庭即下丹田,亦称丹田。处在石家庄市之南“三寸”之位的邢台就成为了太行山的丹田之地。

扁鹊著作《难经》,说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由人及物。造山运动之后,崛起的太行山,阻挡了来自东南沿海的夏季风,太行山东坡的向风带就成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冬长夏短的节气为万物的生藏提供了良好的牺息之地应对了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丹田之功。于是邢台的太行山之地便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一是水资源丰润。20世纪20年代李四光先生在我市的沙河(县)白错下园岭发现了2500万年前后中国境内的冰川运动遗迹,并且是首次发现。说明邢台的太行山地曾经被厚重的冰川覆盖。冰川的融化、山地的雨水以及后来的大(黄)河的到来,邢台古地的大陆泽及后来的九河陆续形成。水为生命之源,水的存在为邢台太行山的物种提供了生息的条件。

二是远古动物竞生。随着水的滋润,邢台太行山及山前台地上生长出大面积的乔木、灌木、蕨类等植物构成的原始森林与植被,与之伴随而来是大量的古动物群。据赵福寿先生《邢台通史》记载,1976年考古专家在邢台市城南百泉原始文化遗址发现了菱齿象、亚玛象,巨驼、野驴等十几种古哺乳动物化石;1994年在邢台市七里河流域发现披毛犀等古动物骨骼化石,发现的三根大象化石中有一根长达3.5米。

三是古人类牺息而居。邢台的古人类是以太行山为路径逐水沿河而来的。最早到达邢台古地的是游弋的狩猎人,时间为5万年至10万年间。群居邢台古地的古人类分为两组。一组沿大(黄)河从南而来,他们在1万年前后居住在现在的邯郸市武安磁山一带,繁衍生息后,北上沙河的白塔、天生村等,之后进入邢台市的沙河、七里河、白马河,东去任县,西去西黄村,直至太行山深山区孟家咀一带;另一组由北面的太行山井陉山口沿泜河而来,经赞皇(县)通过泜河南下东进,一路走来,走走停停由临城、隆尧县地最终到达尧山北岸的柏乡县地。

从古人类由南由北长达数千年同时向邢台太行山古地合拢迁徙的情景看,在整个太行山脉北寒南热的气候环境中邢台域内的太行山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古人类理想的牺息之地,发挥了性命之祖,生气之源的作用。

 

太行山有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之称。五行山在山西晋城市陵川县,王母山在河北石家庄市平山县,女娲山在河北邯郸市涉县,三山都生长在太行山的躯体之上。为何大山之躯要冠小山之名,这得缘于小山地人文经历久远影响重大。

除去五行山之名得缘于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山西晋城研究金、木、水、火、土五行术之外,王母、女娲山均是以女性冠名,并且王母、女娲是传说中中国远古女性的人文始祖,古代的民族之母。崇拜女性,并非巧合,说明太行山地区文明的起源是与远古人类崇拜女性生殖有关。

邢台市太行山区的临城县,因女娲在山上建有房子,战国时就有房子之名。汉代时专门建立了房子县,隋朝初年改称临城县。房子县之名先后历时700余年。

邢台太行山北端有女娲建造房子得房子县之说,南端相邻之地的涉县有女娲山女娲庙之故,邢台西部山区自古多娘娘庙、奶奶庙之俗。习俗源自传承。说明邢台太行山地对女性的崇拜特别是对人文始祖女娲的崇拜,有其历史的渊源。

女娲是传说中的人物,历史上是否有其人很难确定。但女娲做为庞大的母系部落是存在的。女娲之名和伏曦之名一样,应当是部落之名,即使作为部落的大首领之名,也应当是众首领的承袭之名。

邢台市太行山地的临城县一直把泜水称为临城的母亲河,其源头于母系部落。泜水始于赞皇县,经临城县、隆尧县至柏乡县,长约百余公里,尽管是条小河,二千年前它就出现在《山海经》中。泜水的源头有两个地方,一个是石家庄市赞皇县西南山区;一个是邢台市内丘县的阴山之北现在的黄岔村一带,《山海经》记载“泜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历史上发生过两次“泜水之战”,一次发生在公元前629年,为晋楚之战;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04年,是刘邦与项羽的争霸之战。这些战事,相对于临城县泜河流域存在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遗址)来讲,就比较“近代”了。

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山城临城县泜河流域存在仰韶文化,反映的时间年代应当是5000年前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或是父系社会初立的时期。同时期的母系部落多被称女娲部落或是崇拜女娲的部落。她们通过太行山井陉山口进入太行山东地,在泜河旁繁衍生息,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土地物资的需求,古人类一步步南下,到达邢台的太行山地并由此通过太行山东侧的孤山尧山,登陆华北平原,由此在邢台的太行山地留下了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3000年前的商周文化遗址。

沿大(黄)河而来的古人们,在靠近邢台地域的武安磁山一带停留了若干年后,于7000年前举步北上,用4000年的时间涉足邢台太行山腹地和太行山山前台地的广大地域。他们相聚而居,凿井筑邑,时至今日,邢台山前台地深山区以及山前平原的柴家庄、西黄村、喉咽村、白塔村、章村、天生村、孟家咀、任县沙岗、南青山、北小霍、南滑村、双碑村、西竖、丁庄、程尔寨、西镇、南岭以及邢台市区南大郭、曹演庄等近百处古人类文化遗址上留有他们在此生产生活的岁月痕迹。正是先人们的凿井之举,邢台方得井地之名。

公元前2700年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大战蚩尤,九战九败,最后退居到太行山麓的尧山脚下,建造了军事重镇干言城。黄帝在此屯兵备战,制造兵器,习练“奇门遁甲”兵法。三年后用80面大鼓指挥军队决战蚩尤,杀蚩尤于中冀。《周书》中说“……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中冀”之地就是邢台太行山山前台地上的大陆泽之地。

 

在二山一丘七平原的12456平方公里的邢台大地上,邢台西部的太行山像一堵高大的屏障,阻风挡雨,拱卫着东部8700平方公里的平川河流丰田沃土。山与东部平原相连,山地人文相通,有着共同的故事和岁月。讲山里的故事离不开东部平原,讲东部平原的历史变迁离不开西部山区的铺垫。山地同体,人文共荣,这是邢台太行山文化的特色。

东部平原是邢台太行山的“裙摆”,是邢台太行山文化(故事)的源头。从邢台市的邢侯文化遗址出发,南下沙河的广阳山、小武当山、王垴古村落,东去南和、平乡、广宗,从2000年前的沙丘平台到4300年前的清河、威县鲧堤,经临西的大运河北上由南宫建造于公元70年的汉代古寺、新河元代的脱脱墓、宁晋4200年前的尧台、巨鹿地下910年前的宋城、隆尧1300年前的李唐祖陵、临城先商文化遗址、内丘的邢窑、邢台县的夫子岩、紫金书院和深藏于太行山中英谈等众多的古村落,再折回到邢台市的大开元寺等,一圈下来蜿蜒800里,像一组珍珠项链,尽可阅尽5000年华夏历史风貌。800里太行中的800里华夏文明圈,由山地到平原,又有平原到山地,是邢台特有的可持续挖掘的文化宝藏

数千年,邢台太行山一直发挥着春播冬藏的时代避险功能。所谓春播冬藏,是指和平年代从山上下到平原之地上劳作经营,战争年代他们躲进太行山的深外安身立命保藏生机。邢台太行山经历了有洞穴居住到山寨居住再到古村落遍布的桃花源式的隐居演变过程。最早的是那些不知名的古人类。后来的有周公与他的桃花村,老子与他的广阳山,孔子与他夫子岩,赵襄子与他的太子井,扁鹊与他的鹊山,鬼谷子与他的鬼谷沟,张果老与他的五峰山等。

邢台太行山山前台地上世事变迁更是风起云涌。公元前2100年商朝始祖契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获子姓封地丘商,其子昭明不甘丘商之地,来到邢台太行山山前台地上经营生活,商人由此繁衍生息,散居在沙河、七里河、白马河以及北至内丘、临城地的泜河一带。昭明的曾孙亥、恒二兄弟为了商贸交易,在此“服牛”训练载物运输,越过泜水与北方有易氏人做生意。开商人先河,留下商人之名

公元前1250年出生在山前台地的井方伯侯之女嫁得商王妇,成为商王武丁正妃,史称妇井。妇井辅佐商王武丁实现了“武丁中兴”,创造了慈母、孝悌文化,丰富传承了家国和睦文化;她出使北疆地区,用和平手段避免了战争,促进了大商王朝的统一;她身后八位子孙,相继登基为王。她死后,后人为她铸造的后母戊鼎闻名于世

从昭明始到商王朝最后一王商纣王灭亡至,商族人在邢台太行山山前台地上生活了1100年,留下了先商之祖殷商之渊的说辞。

山有仙则名。邢台的太行山是个藏仙儿之地,历朝历代出过不少的仙儿。远的有商代重臣比干、三晋义士程婴、唐代张果(老)、元代刘秉忠、郭守敬,近得的有抗日军政大学为新中国培养8700名革命人才。邢台的太行山因他们而名耀。

邢台太行山文化,是太行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她,历久弥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