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编辑的价值与难题
(2011-09-16 11:30:53)
标签:
编辑编辑理念价值难题文化 |
分类: 图书策划断想 |
首先来说,我个人对专题中简单的编辑年代划分持保留意见,无论是60后、70后,还是80后,都是用年代做了标签,事实上总有些原则和标准是通用的,与年代无关。
当然,这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分类方法,方便我们更好的展开讨论这个话题。
我们的教科书通常会说,编辑、复制、发行是出版三要素,编辑是出版活动的前提。面对鱼龙混杂的各种稿件,究竟什么样作品的值得编辑加工?这就涉及到一个判断标准的问题,所以说,我们今天探讨的编辑理念,也可以理解成一个编辑判断作品是否具备出版价值的标准。判断标准的高低,与作品质量的优劣有着至关重要的关联。
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我觉得一个编辑的编辑理念,其实就是他的职业“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判断直接取决他对作品的取舍。
与其他行业相比,编辑间的彼此交流并不多见,这与行业的职业特点有关。所以,大家更多的是通过作品交流——如果想要检验一个编辑的水平,最好的方法是看作品。曾经接触过一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编辑,羡慕和怀念他们在灯下用红笔修改稿子的时光,所以有人说“编辑是一门正在消失的艺术”,手持红笔、仔细审读的编辑形象正在成为历史。但是我们相信,无论载体如何先进,编辑筛选、提升作品价值的劳动永远存在。
现在一些编辑的难题其实也是众多出版单位的难题,图书工业化之后遭遇的价值崩溃——这似乎是一个难解的悖论。目前大多出版单位对编辑的考核非常严格,高压之下,编辑们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同时,众多出版单位规模化、工业化之后,很多编辑天天被众多流程和表格困扰,反倒是看稿子改稿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困于流程和指标,编辑对作品增值的重要功能慢慢丧失了,这也造成时下对编辑水平的普遍质疑。
现代编辑比之前的老编辑同仁们的幸福之处是,能接触到更多的作品和更多的作者,不幸之处是接触到的作品和作者太多了。《中国图书商报》这次的专题提的非常好,幸与不幸的就在一念之间,关键点就在于编辑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现在的编辑可以有机会接触到各种载体的作品,作品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越是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的工作才会越来越重要。虽然说现在铺天盖地新闻到处都是电子图书崛起,传统出版式微的消息,但我相信无论技术如何先进,只要我们拥有更加精深的筛选提升作品价值的技艺,就不会被时代淘汰。对我们来说,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无非是作品载体的变化,人们还是需要经过编辑加工过的作品,越是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的价值会越来越重要。
有些文学原创网站,作者在线创作作品,作品原貌呈现给读者,作者与读者直接衔接,貌似越过了编辑这一环。但经过一段时间,读者会发现有些作品越写越没味道,作者们也会抱怨读者的要求越来越离谱。这种现象反证了编辑的重要,作者还是要回归作者,读者回归读者,编辑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