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盗墓小说大片 |
分类: 图书策划断想 |
最近跟朋友聊天时,问的最多的就是盗墓小说还能火多久。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一旦星火燎原后,旁边一定有人拿着放大镜开始研究,各说各话各争各论。研究的结果不用说,找出好多道理来,前世今生的那种,来佐证“火儿为什么这么旺”。貌似都有些道理,我今天手里也拿了个放大镜,来凑凑热闹。
以前贴过一个文章,专门探讨过类型小说的话题。盗墓小说,无疑也是一种类型小说。题材偏重刺激、悬念、冒险,制胜之处就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类似于说书、相声类的语言更受欢迎。同时,故事中充斥着大量的僵尸、鬼怪、异兽,各种神秘的现象在这种小说里都能找到。从这个角度讲,盗墓小说的确实有点象是志怪小说的后裔。但无疑,这种题材更贴近现代人的心理,须知,好奇能害死九命的猫。
所以,我们暂时把此种类型小说称之为:现代版的志怪小说,说“现代”,显然这个题材是与时俱进的,里面一定有很多现代因素。先进的探险盗墓设备自然必不可少,能与都市人的生活联系越紧密越好,于是我们在此类小说里经常看到熟悉的古董、北京的潘家园等等标志元素。象所有的电影大片一样,这样的小说一定要有个法宝类(或称引子、线索)——效果如同《变形金刚》中的能量块、《盗墓谜城》中的亡灵瓶、《指环王》中的魔戒、《加勒比海盗》中盛着心的盒子……还要把主人公(其实也是读者)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诸如美剧的《迷失》、《神秘岛》等等,说高一点,实在是深谙了电影吸引观众的精髓。这样的故事,看了开头一般就想一直跟着主人公一路走到结尾,我称之为,黏合度奇高。
故事现代,说白了无非是贴近了当今读者的心理,里面的故事仿佛随时就能发生在自己身边。比如《鬼吹灯》一书的主人公,经常穿梭于潘家园古玩市场,经常象我们普通人一样参加各种饭局,参加各种惨淡活动,其实就是拉近读者与小说的距离。这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很重要。故事象大片,也是"与时俱进"的一种,好来坞的编剧可不是省油的灯,既然大家如此追捧,自然有道理,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长处自然是好事。
有朋友说,盗墓小说就是中国版的夺宝奇兵。让我说盗墓小说的内核其实是探险,一般来说主人公与几个朋友一起经历各种各样的诡异事件,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当然要有特点和代表性,类似好莱坞大片的模式一般是这样:有个胸大无脑的美女(美女啊,谁不喜欢),有个捣蛋怕死的朋友(幽默搞笑就看他了),有个贪财的当然更好(一般来说最后一刻他会死掉,但临别台词一定很可爱)……
呵,一不小心又说到电影了,打住。
总有好奇的读者问这些作者是不是都是盗墓的啊,可以想象,真正的盗墓贼不会去写这种类似手记、笔记类的东西,他们关心的只是那些珍奇财宝。故事大多还是写书人的编造,只是他们想象的也许比现实更好看更离奇而已。
有人开玩笑的说,现在盗墓小说都盗到月球上去了,实在想不出来这个题材还能支撑多久。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市场的命运与其他的题材的一样,会因为出版者的过分透支,而过早的衰败下去。
2007年是盗墓小说火暴的一年,也许就是其自掘坟墓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