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和爱好的双重缘故,我对图书市场很是关注。近些时间,市面上的健康类图书越来越多,从一个读者角度来看,这是个好事情。可是,健康类图书的内容是越来越离谱了,其“超人”“神人”的唯心本性越来越越明显,其宣扬的所谓理论也越来越“触目惊心”。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存环境也越来越恶劣,随着那个著名的“健康、事业、家庭、财富1+0”理论渐渐深入人心和几年前的一场“非典”,这让人们更加关注健康了,读者对健康类图书自然也就更关注。健康类图书市场比较活跃,主要是有这个需求。
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投资,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可当我们翻看时下的一些健康类图书,实在有些让人莫名其妙。先从书名开始吧,有某某身体器官手册,然后开始以“圣经”的姿态来教化众生:《身体圣经》、《营养圣经》等等,还有“革命颠覆”性的字眼,诸如《营养革命》、《肠内革命》、《血液革命》等等。既然是健康类图书一定要有与医生死磕到底的坚定立场,于是出现了《气死医生的**》、《医生不懂的长寿秘密》、《别让不懂营养学的医生害了你》……更有的名字,实在就是寄托了一个所有地球人的美好的愿望:《不生病的活法》、《终极预防:六周让你健康一生》(终极这个词用的狠)……仅仅从名字不难看出,健康类图书的“假、大、空”,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实在是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上面提到的这些书,应该说销量都还不错,不能不说是沾了名字的光。
作为读者,见到这种夸大其辞夺人眼球的名字,开始可能还有所动,慢慢发现有太多的名不副实,最终只能是商家失去消费者整体的信任和期望。
当然,名字有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噱头,是否真正有“货”还要看内容,遗憾的是翻开大部分健康类图书,很多都是粗制滥造之作,大多内容都是重复的,无限放大了营养学和经络学的医疗作用,基本上是给书按个新概念后,改头换面就出版了。这跟时下诸多保健品的热销有异曲同工之处,虽然大家都知道保健品并不能真正治病,看看铺天盖地的保健品广告吧,就知道趋之若骛乐此不疲者仍大有人在。有的图书还挂着“中医学”的牌匾招摇过市,随便翻开一本《***讲养生》就会发现连简单的药理药学都不懂,至于科学理论更是无从谈起了,甚至杜撰一些故事来蒙蔽读者。相信一些老年读者看后肯定热血沸腾:哇,这种病原来这么简单啊……吃某食物7天就可以告别医院了……每天按摩某经络几分钟可保活到**岁……
在中医是否是科学的问题还没讨论的清楚的时候,还拿着中医理论去说事儿,实在是“依附于伪命题上的伪命题”。很多健康类图书刚拿起来的时候令人热血沸腾,卖回家仔细一看实际指导意义很小。庸医能害人,庸医们写的书就更能害人了。建议对于健康类图书,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出版者,都到了该反省反省的时候了。
不可否认,健康类图书为普及大众健康理念教育方面,功不可没,2002年《北京晚报》推出的《洪昭光:登上健康快车》是健康类图书的发轫之作。此后,此类图书便如雨后春笋繁盛起来。健康类图书有其明确的读者定位,老年人大多关注一些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养生类图书和针对中老年人易发病的医疗普及类图书。而中青年人则关注制作精良、时尚性较强的健康理念以及关怀性健康生活态度方面的图书。而女性读者急切渴望拥有健美的身材,因而美体塑身方面的图书在这类人中走俏。
人们对于健康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这种美好的愿望不是仅仅读几本书就可以解决的,不能无限扩大精神在疾病方面的超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