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郴州临武县龙归坪古村探秘之一
黄胜友图文
湘南多古村。这是我俩次去三湘大地“网络名博湘南行”采风,做高铁,走高速,印象最深刻的沿途风景。远远望去那些独居地域魅力的湖南古民居古村落建筑风景,镶嵌在三湘大地的山水之间。那些鳞次栉比的古村落的青砖灰瓦,高墙飞檐的老房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郴州市“精美的石头会说话”网络名博活动在“楚南古邑”临武县结束行程后,县委宣传部陈秀雨部长知道我返程的高铁还有大半天的时间,于是盛情安排我返回郴州市的途中去参观一个名叫龙归坪的古村,这样的行程安排也最符合我的心意。
龙归坪村距离临武县城只有11公里的土地乡,汽车穿行岭南山丘间的水泥路上,湘南的秀山碧水,风景如画般的展现在眼前,路边采摘园里的乌梅含苞绽放,远处的田埂上的油菜花灿烂着春天。陈秀雨部长亲自陪同我前往龙归坪,就在陈部长如数家珍般的给我讲解龙归坪村的村史时,转眼间就来到龙归坪村所在地。
放眼望去,龙归坪依山傍水,山水相依,环境优美,生态自然,空气清新。站在龙归坪村口七孔石桥上远眺,清澈的武水河像一条虬龙环绕着龙归坪。古村背靠着绿树成荫的龙珠山,宛如一盆南派山水盆景,摆放着山水之间。
临武县双溪乡的乡长陈临湘是网上结识的摄友,他是土生土长的土地乡人,知道我过来近距离拍摄龙归坪古村,特地赶过来给我做专业导游。武水河是临武县五条河汇聚在一起的大河,武水河流经到龙归坪,宛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构成一幅神奇的太极八卦图,镶嵌在湘南大地,这里的山水彷佛有一种神奇的魅力昭然于天地之间。龙归坪村后龙珠山有如一枚龙眼点缀在太极图中间。可见当年龙归坪的祖先深谙古代堪舆学说的规矩。我理解的龙归坪,顾名思义,就是祥龙盘卧之处的风水宝地。游览龙归坪,处处可循“龙”的踪迹。
武水河岸边,古树成荫,芳香馥郁,厮守武水河畔已经数百年,几棵百年香樟,粗壮的虬枝长满绿绒绒的青苔,树上生树,浓密的枝叶迎风摇曳,倒映河中与水天相融,如诗如画的南方风景图。
龙归坪历史上是楚南古邑,武水河是珠江的源头之一,因此这里也是中原水路南下广东的古码头,自今依然可寻觅到古码头的足迹。沿着古码头石砌的台阶往下走,数到第36个台阶,就到了一口四方古井旁边。龙归坪的老村书记是本村朱姓族人,老书记说村里安装了自来水,这口古井目前更多的是村民洗衣服洗菜生活用水。井水清澈,依然可以饮用,好奇的我蹲下来掬一口井水喝了,可感觉到十分清洌爽口。老书记介绍说,当年他们祖上来到武水河畔,世代饲养著名的临武鸭,武水河流经到龙归坪河段饲养的鸭子,下的蛋都是双黄的,而在武水河其他河段饲养的鸭子下的蛋就不是了,这也是一个待解自然之谜。
老书记兴致勃勃的介绍说,龙归坪有这样一个古老的规矩:凡是从本村迁居出去的人,只要能够说出到四方古井有多少个台阶,就可认定为本家人;外来的朱姓人员,只要能够说出台阶数,随便进了哪家的门,都会受到本家人的热情接待。也许当年他们的祖上同饮一口井水的渊源吧。(另外龙归坪武水河上的古井与“井水不犯河水”的景观,我在另外一篇探秘文章里叙述。)
来的路上,县委宣传部陈部长介绍龙归坪村村后有座神奇的龙珠山,正是竹笋发芽的季节,俩边的竹林下到处都是猛生的竹笋,我们一行步入一条翠竹遮阴的水泥小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村后的这座喀斯特石灰岩质的龙珠山成圆形,山上的石缝之中,生长着各种奇花异木,裸露的树根部,却不见一粒泥土。山后有一处龙泉,龙泉常年泉水清澈,清冽甘甜,也是村民的一处饮水源。龙珠山上的树以桂花、香樟树、乌桕、枫树居多,都是十分繁茂的原始次生林。龙珠山绿树林荫,遮天蔽日,香气满鼻,鸟鸣声声,好一处卧龙归渊的乐园。
流连忘返之际,已经绕圆形的龙珠山游览了一圈,穿过一片香樟树林,我们来到了龙归坪古民居建筑群。这些古民居也是陈秀雨部长特别推崇的古建筑群。
据村里提供的简单资料介绍,龙归坪村族姓朱,其先祖源于朱熹血脉后裔,先辈自宋中叶从江西婺源迁至桂阳县和平镇上蓝田村。后本支脉智安公分居于临武县銮一乡招屋里,十二世彦俊公于明嘉靖年间迁居到现在的龙归坪。
龙归坪村座南朝北,保存有古今建筑150余栋。以村中坪为中心,东西两向保存有两处明清建筑群,分为祠堂群和民居、庭院群,有古 建筑30余栋,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
以村中坪为点,东向祠堂群有两排,呈长方形,10余栋,一式青砖墙体,马头墙,硬山顶,小青瓦,房屋格式多为一进或二进式结构。西向庭院民居群呈园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独具特色的朱氏祠堂,门外及上下厅堂两边均有木刻楹联,笔力苍劲中彰显祠堂的庄严与庄重。正堂之上,高高悬挂着的一块“燕翼贻谋”的牌匾。落呈井字状,一式青砖墙体,马头墙,硬山顶,小青瓦。院内外均有扎门、总门、后门等。两处古建群,地面均为青石板铺设,屋前、屋后排水沟排列有序,户户相连,大部分古建内外部均饰有石雕门坎、石围和木雕动物图案窗户、门,木质结构横梁、偏梁、神台等均有木雕刻。各种图案以龙型居多。
龙归坪村历史悠久,自明代嘉靖年间,朱姓彦俊公迁居龙归坪470余年来,村民民风淳朴,儒风盛行,历来文武人才济济,村中多处祠堂内上挂的匾牌,除朱姓祠堂中的“燕翼贻谋”,还有“桐乡遗韵”、“群雍升俊”等匾额。明清期间,朱氏一族,人才辈出,村族谱记载:自明代以来,恩赐寿官登仕郎8人,庠生3人,太学生7人,从九品2人,例贡生1人,中书科1人,军功八品官2人,司礼监1人。民国时期考入黄埔军校1人。











参观这些古建筑,我发现很多建筑都与龙有关,门上的圆柱木雕都有龙型图案,木制的窗棂有如双龙倒垂下来饮水之装,天井对着的排水石雕也是舞龙。等等。几乎到处都有龙的图案,古代时候,能用龙的图案做装饰,必有皇家风范和渊源。该村朱姓是否是与明朝皇家朱姓血统有关,心倒是存在疑虑了。怀疑只是怀疑,限于时间紧,没有查阅朱姓族谱,手头又没有资料,待再有机会前去龙归坪村考证吧。
离开龙归坪村的时候,依山旁水的龙归坪景色迷魅,油菜花香,牧牛吃草,村民农忙,生态农庄生机盎然。想起古村高高的院墙,悠长悠长的青石板小巷,真有些恋恋不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