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林区语言拾零【黄胜友整理】
(2010-06-25 07:51:40)
标签:
黑龙江林区伐木文化语言总结汇集遗产 |
铺棍:开始找棒槌。
套子:运木材的牛马爬犁。
赶大羊:流送木材。
骑水马:“赶羊者”立于木头上。
拦圈子:用铁绳横拦河面截住木材。
搪桥;木头两头着地中部悬空,饭店将筷子架于碗上。
吊炮:木头一头之起、一头如炮状。
卧槽:木头冻结于地上。
哈要挂:抬木头时哈腰挂钩。
耍龙;抬木头时最对后一副肩的代称。
画龙;抬木头时走路左右拐弯,亦称“扭秧歌”
迎门树;位于运材弯道一侧和应伐树倒范围内的树。
回头棒子;树倾倒时,不断下落或崩回的枝丫棍棒。
吊死鬼;悬于树上的枝丫棍棒。
打号锤:串坡时两根木头把人顶在中间。
赶面:木头在人身上滚过去。
铺锯:开始伐木作业。
蜡扦子;秃稍无冠之活立木。
水罐子:长期浸于水中,高度水饱和状态之林木。
灯碗子;树干上部受损伤,形成的凹陷状疤痕。
盘丝头;木头纹理极度扭曲与交织。
红糖包:内部腐朽木头。
蚂蚁哨;朽成无数小洞,纹理所呈之黑或绿羽状斑纹。
看(坐)飞机;抬木头时仰面摔倒。
挨咬(踢蹬);被木头碰伤。
摊饼:木材散乱未归,放满楞场。
蒙古包:用架杆机将木头捞成大圆堆。
蘑骨头:抬木头用的尖杠之别称。
钱包:抬木头者脖子后被尖杠长期磨挤而隆起的肉,工人成为“钱包”
拿饭:吃饭。
拿晌:歇晌。
大拐子:走山路时,将树条折作标记。
(伐木时代以及远离人世间,伐木文化也渐渐被人遗忘。伐木时代总结下来的文化也是优秀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