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土故乡民俗  《故乡 元宵节往事回顾》黄胜友原创

(2010-02-28 14:57:51)
标签:

黑龙江

林区

正月

十五

民俗

元宵节

看秧歌

观彩灯

猜灯谜

放花炮

文化

黑土故乡 民俗往事:

 

《故乡  元宵节的往事回顾》

 

黄胜友

 

 

元宵节正月十五也是个大节日,想起了童年时期,在黑龙江亚布力林区的民俗往事。

 

正月十五这一天,林区有一项最重要的民俗祭奠,就是要去上坟、给故去的亲人送冰灯。冰灯都是孩子们自己用水筲(一种伤宽下窄的水桶)先冻制好的。上坟送冰灯,都是家里孩子们的事情。天黑之前,趟着山上厚厚的积雪,赶到山上坟前,摆上丰盛的供品,烧上纸钱,安防好冰灯,再把蜡烛放进冰灯内,点好燃蜡烛,做好防风,就可以下山了。我奶奶去世的早,我小时候是和我哥哥们一起去北山给我奶奶送灯的。晚上去林业局看完秧歌、观彩灯回来的路上,回望亚布力的北山,满上的冰灯灯火通明,非常的壮观。送冰灯这样的风俗一直这样在亚布力延续着。后来,我离开故乡后,据说现在故乡正月十五上坟、送冰灯的习俗已经不多了。

 

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一定要煮元宵、吃元宵的。林区的元宵是林业局商店副食品部自己做的。包元宵用的粘面子不是林区的粘苞米原料,是一种叫粘江米制作的。元宵的馅内容很丰富,记得最深的是青红丝,还有核桃仁、松子仁什么的,很少才能见到元宵里有稀罕的花生仁的。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没钱,各家各户攒钱也要去商店买上一俩斤回来,给全家煮一顿元宵吃。就是再困难的家庭,自己也要用苞米粘面子、红小豆做馅,来包元宵的,给家里的孩子们,煮一顿元宵吃一顿元宵的。因为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

 

 

正月十五这一天,要是赶上林业局组织扭秧歌的年份,是扭秧歌活动的最后一天。十五以后,各单位的秧歌队就该解散了,各回各自单位开始上班工作了。因此十五这一天,各单位的秧歌队都要到林业局门前进行扭秧歌比赛,有秧歌队的单位相互到对方单位去扭秧歌拜年。

因为是最后一天,所有的秧歌队队员都倾情地扭秧歌,把自己最妩媚的秧歌舞姿展现出来。所以,正月十五的秧歌扭得的都欢实、热烈、好看,也热闹。这一天,林区的大人小孩,都会出来赶到林业局门前,看秧歌、猜灯谜、观彩灯。

林业局门前路俩边的大树上,都挂满了彩灯。大树与大树之间扯上了绳子,绳子上挂满了红纸写的灯谜纸条,猜灯谜活动是林业局工会搞的。我要是赶上,只要我能抢到的灯谜纸条,我全部给扯下来,那个时候的灯谜,还没有能难住我的,拿到灯谜纸条,跑到局工会灯谜办公室,核对标准答案,领取奖品。奖品也就是毛巾、肥皂、香皂、圆珠笔、线手套什么的。要是家长是局机关的领导,可以搞到游戏票,参加局工会搞的游戏活动。我们都是普通职工家里的孩子,我们这群森铁处的之弟,只能看着那些有特权干部家的子女出出进进的。

 

看完秧歌和彩灯回来后,就要放花炮了。

那个年代过年的风俗是过年放炮,十五放花的。可不是现在在三十和初一那几天燃放花炮的。因为新年伊始,都图个吉利,都用炸响的鞭炮庆贺新年,迎接新年。都不用花炮,你想新年刚开始,谁家想开“花”呀,就是稀里哗啦的意思。家里买的花炮要留在正月十五晚上燃放。那个时候黑龙江林区过年的鞭炮,只有红色的小鞭和二踢脚,二踢脚也叫双响,基本上就这俩个鞭炮品种。花炮也没什么品种,也就是钻天猴、魔术弹、还有在雪地上旋转的少数的花炮品种。最显眼的就是魔术弹,因为钱少,能买得起的人家不是很多。我们这些孩子们,一年积攒下来的钱,也就买上几包200响的小鞭和十几只二踢脚罢了。等正月十五那天晚上,孩子们都出来,聚集站在胡同里,或者跑到大街上,观看其他人家燃放花炮的壮观夜晚了。

林区还有个风俗,正月十五这一天,各家各户购买的各式鞭炮都要燃放干净。响炮、花炮都要放了。

小时候,我母亲总是在俩个重要的节日讲一句民谚。一个是八月十五,一个就是这正月十五。那句民谚俗语是: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意思是说,每年的八月十五要是下雨有阴云,第二年的正月十五一定是下雪天。落下的雪,打着正月十五的灯笼。这句民间俗谚,是非常的准确的,在黑龙江林区一直是这样灵验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一过。林区就真正地走进一个崭新的新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