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黑龙江林区端午风俗黄胜友
(2009-05-28 17:03:36)
标签:
记忆黑龙江林区端午风俗文化 |
记忆中的黑龙江林区端午风俗
黄胜友
儿时,端午节那天,天还没亮。左邻四周的孩子们就相约起来了,每个人都带着一只搪瓷脸盆,或者一只洋铁皮水筲(就是水桶,我们那里都把水桶叫水筲或者畏嗒萝)。摸着黑,采着露水,赶到亚布力林业局一中前面的蚂蚁河支流河边,趁着太阳还没出来,把带着露水的河水装满脸盆或者水筲,孩子们还要用手把河边带着露水的柳树枝、艾蒿等折下来,泡进水里,在太阳没出来的时候,送回家里。这些水要给家里的大人们洗脸、洗眼睛用,说是用端午节的露水洗脸洗眼,可以一年不害眼病,患上眼病的人,洗完了,据说还可以治疗眼疾。孩子们就不在家里洗了,孩子们赶到河边,第一就先把脸洗干净了。太阳一照,据说就不灵了。
孩子们把水送到家中以后,还要继续摊黑去爬山,爬山主要去寻找艾蒿、益母草和柳树枝。我们常去的是亚布力林业局一中后面的北山,北山的每一处山岭、山坡、沟塘,我都是那么的熟悉。走不多远,就知道那块山坡上的艾蒿最多,所以我们家邻居的孩子们,都喜欢跟着我去爬山,每个人都可以抱回来一大抱艾蒿、益母草和柳枝回来。采完了艾蒿等植物,也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里,不要让端午早起的带着露水的艾蒿晒到太阳。抱回来的艾蒿要插在家里的门框上,窗棂上,艾蒿上还要栓上母亲和妹妹用彩纸,轧制的、栓着红线的小葫芦,据说可以辟各种邪气。那个时候,北山和东山上,都是赶着太阳出山前,采艾蒿的人们,踩不到艾蒿的,就用水蒿、黄蒿、香蒿代替的。
太阳出来,上山的孩子和大人们,也都敢了回来。大铁锅里煮了一宿的粽子和早起放进去的鸡蛋,也冒出了诱人的香气扑鼻。这个时候,母亲要给我们些孩子系五彩线了,五彩线是母亲托山东老家的亲戚,邮寄到黑龙江的绣花线。五种色彩的绣花线扭在一起的五彩线,要戴着孩子们的脖子上、手腕上、脚脖子上。据说五彩线是“仙人索”,孩子们戴着五彩线,神鬼带不走,能逢凶化吉,未来能享受荣华富贵。五彩线从端午要一直戴到阴历七月初七那天晚上,由长辈们用剪刀剪下来扔到自家的房顶上,让喜鹊叼走,去天河搭桥,让牛郎织女能顺利地相会,这样男孩子、女孩子长大了,因为搭桥积德,可以顺利地找到自己的如意伴侣。
小时候的端午节还有很多很多的风俗细节,今天有点急,日后我在补充挂香包、戴肚兜、烧大蒜吃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