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龙江风情《扭秧歌的往事》黄胜友原创

(2009-01-30 21:46:47)
标签:

黄胜友

原创

黑龙江

风情

散文

扭秧歌

文化

谢绝转载:

《童年  扭秧歌的往事》

 黄胜友

 

童年的记忆中,扭秧歌是七十年代初期每到过年的时候,黑龙江林区各个单位欢度新年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

刚进入腊月,各单位接到上级通知后,就要组织选拔人员、准备物力,集中在一起进行秧歌训练。林区森铁处是林区的大单位,有几千号人马,我父亲是森铁处车站站长,我家自然就是林区森铁处的家属。我的大哥、没过门的嫂子、二哥,每年总是被挑选到秧歌队里,成为秧歌队里的骨干。

那个时候,就业也是个很大的难题,林业局多年没有招收过正式职工。林业局各单位为了安排到了就业年龄的青年,就都招收一些合同制的工人,要成为一名合同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些当不了合同工的青年,特别是女青年,就进入各单位成立的青年副业队。大哥有幸成为了合同工,合同工和正式职工一样,可以按月发工资,但是工资每月也就30元左右;各单位的青年副业队执行的是工分制,每个人都要挣工分;工分到年底核算,一个工分值多钱,每个人到年底按累计的工分,核发工资。正常的情况下,每个人每天是十个工分,一个工分合一毛钱,也就是一天可以挣一元钱。效益好的年份,到年底一个工分也可以多核算一俩分钱。平时,每个月份都是副业队借资十元二十元的给青年们开销,到年底整体核算时再扣除。我二哥、没过门的嫂子当不上合同工,就和其他林区同龄人一起,都在副业队就业干活。

那个时候,扭秧歌可以挣工分,从单位成立秧歌队排练那天起,一直到正月十五以后结束,每个参加秧歌队的人每天可以挣到十个工分,也就是一天可以赚到一元钱。冬天,青年副业队没什么活干,青年男女们都挣着抢着、都愿意去秧歌队练秧歌、扭秧歌。既可以一起娱乐,又可以赚到工分。

我的大哥每年总是要被森铁的上级领导选进秧歌队的,因为他喜欢文体活动,喜欢扭秧歌扭的欢快、节奏感强烈。他每年都是秧歌队男队的领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头的。他扭秧歌经典的装束,是身着色彩艳丽的新疆大褂服饰,嘴上描画着小胡子,戴着一个新疆的、绿色的瓜皮帽,打扮成阿凡提的样子,手里拿着一把栓着铁环串铃的道具。在秧歌队的最前头,在高跷上,他可以自如地跑、蹦、跳、飞,就想在平地上一样。他用自己的热烈的、欢快的扭姿、激起秧歌队员们的热情,调动秧歌队员疯狂地扭动。所以,即使他都是合同工了,单位的领导每年点名都要求他进秧歌队。工资照发、又有补助的好事驱使下,大哥当然愿意参加秧歌队。

秧歌队成立开始,秧歌队的男女队员每个人要领一副木制高跷。高跷都是单位自己制作的,高跷要用优质的核桃楸木来加工。核桃楸是黑龙江著名的阔叶树种之一,核桃楸就是结山核桃的树种。核桃楸木质结实,纹理清晰,木头软,也好加工。高跷下端要刨制成圆形的,底部还要钉上个尖尖的铁制马掌,马掌可以咬住冻滑的路面,可以防止滑倒,还可以在冰雪路面行走自如;木制高跷中间要锯出一个平面来,要结实地按上一块脚掌大小的木板,踩高跷的人要站在木板上。高跷的上半部靠近小腿部,要加工成平面,以便于整体用布制的军用绑腿,把高跷牢牢地固定在腿上。踩高跷是一项需要技术和胆量的运动,要想站在木制高跷上,自如灵活地走动并且做出秧歌的花样来。特别是女青年,是需要时间去训练的。熟悉高跷性能的,要自如地扭出节奏来;胆小的要站在高跷上,练就出行走自如来。踩高跷的高手,可以踩着高跷翻跟头,做鲤鱼打挺等高难度动作。秧歌队白天在单位的广场上要不停地练队形、走花样,熟悉木制高跷的性能,掌握踩高跷的本领。和着东北激情大鼓和唢呐的欢快的节奏下,要练上十天半拉月,秧歌队列整体才可以扭的像样些。

正月过年期间,林区的十几个单位按着上级工会要求,都组织自己的秧歌队,而且还要在过年期间在机关大楼前面的广场,举行扭秧歌比赛。同时,各个单位也都是带着秧歌队互相拜年的。为了荣誉,那个时候,每个单位的秧歌队员们都积极排练、认真对待、精心准备。

林区扭秧歌的日子不是在大年三十和初一。三十和初一,是林区人过年家人团聚的日子,真正扭秧歌的时间都是在初三开始,一般扭上三五天,休息几天后,在正月十二开始一直扭到正月十六那天才结束。各个单位的秧歌队先到局机关门前的大院里互相表演,然后在沿着林区的道路再去兄弟单位互相拜年。寒冷的冬季里,只是一晚上踩着高跷走下来,就是需要很多体力的,再加上一场秧歌扭下来,汗流浃背的,既是辛苦,还要防止感冒的。

秧歌队的设置都是分成男女俩个队列,秧歌队员们的道具以灯笼为主,灯笼骨架是单位后勤部门集体订制准备的,糊灯笼的彩纸和浆糊也是单位发的。男女秧歌队员们回家以后,利用自己的巧手,都能糊制出漂亮的灯笼来,有的秧歌队员还可以制作漂亮的纸花、纸蝴蝶等来装饰灯笼。但是前面领队的,就是打头的队员都是拿着新疆的圆鼓或者我大哥用的木制戴铁环的响铃道具。女秧歌队打头的,一般是一面带着响铃的羊皮鼓。他们在前面要带头扭动,一个秧歌队扭的好坏,和打头的队员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的作用,可以调动全体秧歌队的激情和热情。在他们的带领下,沸腾的秧歌队员穿着戏服,化着戏妆。有的装扮成小丑,滑稽的样子逗你开怀大笑,让你忘记了烦恼和忧愁;有的男扮女装,打情骂俏,暗送秋波,令你忍俊不禁;也有的扮成夫妻,女的扭着小蛮腰,娇滴滴美若天仙,眼波流动,欲语还羞,让你感到无尽的温馨,让你神魂振奋!秧歌队伍里,还有《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和沙和尚;也有《水浒传》里绿林好汉;更有神话故事里的八仙,还有老百姓口碑相传的历代英雄人物。有条件的单位,前头还用俩只威武的狮子开头,中间还有几条装扮俏丽的旱船,也有孩子们最喜欢看的祖传几代的“二人摔跤”在队伍里,时不时地,一个弯着腰的艺人,表演上几段二人摔跤的节目。

我们这些林区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耳熏目染,自己都会绑高跷,自如地踩高跷、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来。我们这些孩子们,也经常在自家的胡同里,组织秧歌队,自娱自乐,扭上个把小时的。有一年,我大嫂身体不舒服,已经读初中的我,踩着高跷,打扮成一个小丑的样子,抗着一把木制筢子,还替我大嫂扭了一正月的秧歌,挣上了很多工分。也有大半个孩子,穿插单位的秧歌队伍里,扭得不比那些哥哥姐姐们差多少。

后来,我们长大了一些。林区限制了伐木,经济形势也出现了危机。林区过年期间,由于资金的问题,就很少大规模的地再组织扭秧歌了。没有秧歌的林区年景,总是觉得缺少些期盼和热闹。再后来,我读书,离开了黑龙江童年的故乡,就再也没有看到过龙江林区的大秧歌了。

广袤的东北黑土地和沃野千里的大森林,赋予了林区大秧歌纯朴而豪放的风情。林区大秧歌融戏曲、舞蹈、表演于一身,集泼辣、幽默、热烈为一体,将龙江林区人的热情质朴、粗犷豪放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林区欢乐的秧歌队,那个时候在寒冷的季节里,释放黑龙江林区人的豪情和营造着林区过年的欢天喜地的气氛,在我记忆里,至今都难以忘怀林区的大秧歌。

 

2009年正月 初五 草记于山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