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典史回顾清朝锡伯人鳇鱼差文化 |
清朝时期,生活居住在黑龙江地区郭尔罗斯后旗境内(现今肇源县一代)的锡伯族人奉旨出鳇鱼差。锡伯族人奉旨必须每年选送鳇鱼运到京城,供皇帝正月祭祀专用。
出鳇鱼差的人,不论贫穷富贵,由17岁---60岁的锡伯族人男人均摊;鳇鱼费不论财产多寡,按人口摊派。出鳇鱼差的锡伯族人,有皇帝赐给“晾网地”作为平时的生活费用,受清朝内务府直接管辖,享有“种地不纳粮,养儿不当兵”的优厚待遇。
鳇鱼是黑龙江的独有特产名贵鱼类品种。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出产,重的可以超过千斤以上,长的可达丈余。鳇鱼以肉嫩、味美、鱼籽营养价值极高以及稀少而倍受皇家青睐看重。椐传,由于鳇鱼的珍贵、稀少,历代的黑龙江的官员都将鳇鱼进贡给皇帝御用。那个时候,居住在三江口下游的赫哲族人也把捕获的鳇鱼献给官员进贡用。
捕捞鳇鱼十分不易。使用的是特制的大渔网,是用12股线编成的, 也有用18股线编成的。渔网垛在一起,能有草垛大小。拖挂这样的大渔网要用特制的大船,船上有桅杆、布帆,船的后部还有苇席制作的棚子,下雨的时候,可以进去避避雨;累的时候,可以进去歇歇气,也可以在里面做饭。捕捞鳇鱼还使用对子船,就是俩条渔船并排,中间搁上一段距离,再用木杆和绳索把俩条渔船固定成一体。
锡伯族人捕捞一次鳇鱼,要去几十人。但有时候也是常常兴师动众去,却扫兴而归;有时候在松花江上忙活多日,也就捕捞到一条鳇鱼。即使这样,受命当差的锡伯族人仍要早出晚归,巡视松花江的波峰浪谷,追寻大鳇鱼的隐秘行踪,等待着捕获大鳇鱼回来的动人时刻。
鳇鱼脾性温顺,不故意惹它,它不会乱冲乱撞。为了防止进网捕获的鳇鱼万一冲撞,不准乱拉渔网,要慢慢地稳定住鳇鱼,选派水性极好的人,从船上顺着渔网悄悄地潜到鳇鱼旁边,给它带上笼套,再把笼套绑到网绳上,这样,大鳇鱼就不容易冲破渔网跑掉了。
捕获到的鳇鱼之后,为了不让它死掉,锡伯族人在松花江的沿岸,修建一个长约四里、宽约百米的鳇鱼圈二处,引入松花江的活水。江边有入水口,圈下端有出水口,设立档拦,来放养鳇鱼。鳇鱼圈旁边,盖有房屋,派人轮流看守鱼圈、照料鳇鱼。
等待入冬的时候,选好进贡的鳇鱼慢慢地自然冻死,再抬到平板牛车上,按预先约定好的时间、地点,与松花江南岸的锡伯屯、达户屯等出鳇鱼差的锡伯族人会合,一同上路,进京送鳇鱼进贡。
送鳇鱼的车子都要插一面黄旗,表示是给皇帝送贡品的。沿途各地必须迎送护驾,路上遇到的车马要给鳇鱼车让道,任何人不能碰掉一片鱼鳞。鳇鱼必须在每年的除夕之前送到京城,绝对不能耽误皇帝正月初一祭祀祖先用。只有鳇鱼安全送到京城,才能算完成了一年的鳇鱼差。
到了清朝末年,锡伯族的鳇鱼差才终止,也有锡伯族人奉旨去新疆戍边的原因。现在黑龙江肇源县松花江边,还留下二处鳇鱼圈遗址,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鳇鱼,又称达氏鳇,黑龙江鳇。《辞海》载:古称“鱼覃”鱼纲,鲟科。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中,对鳇鱼有过不同的叫法。但在民间则多称其为“鳇鱼”。可能一是因它一直是贡鱼,二是说它是鱼中之皇。鳇鱼因体大、寿命长、食量大、力量强而被称为“淡水鱼王”。鳇鱼为淡水鱼类,从不游入海里。喜欢分散活动,性情凶猛,成体多在深水区。)
鳇鱼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