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胜友
黄胜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301
  • 关注人气:27,9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济南名称的由来

(2007-11-21 12:22:03)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人文/历史

济南掌故

   回了一次济南,在这周城市印象中,展现给各位朋友.文化历史名城济南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深入了解这些历史知识,也是一次很好的文化熏陶.也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悠久的祖国.
 
 

济南名称的由来

 

 

黄胜友收集整理

 

 

   济南,为什么叫它“济南”呢?——因为它在济水之南。济水,据说它是“伏流”,即地下水。它在济南趵突泉涌出地面之后北流,即成为泺水。这条水后来流入小清河和大清河,而大清河走的正是济水原来的河道,但以后河道又为黄河所夺,因此现在济水、大清河已经和黄河成为一条河了。不过,“济南”这个名称,并不是一开始就定下来的,中间还有很多变化。

    春秋时代,济南地属齐国,被称为泺邑、鞍邑、鲍邑等。战国时,成为齐国的历下邑。 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鲁、卫、晋三国和齐国曾在这里进行了一次著名的战役:鞍之战。结果齐国大败,齐侯被晋兵追赶,曾经“三周华不注”围着华山转了三圈。

   到了汉朝,设济南郡,从此才有了“济南”这个名称。当时先封给齐国,后改属吕国。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164年),改济南郡为济南国。

    以后各朝,有时改“郡”,有时复“国”。 北朝及隋、唐、宋各代又改为齐州或齐郡。 从北宋时代,为京东东路,并设济南府。以后金、元、明、清都在济南设府,一直沿袭未改。

   一九二九年北伐后,才改设济南市。 一九四八年济南解放以后,扩大市区,首先把历城县划入济南市。从八十年代起,又将章丘、长清划归济南。后又陆续把平阴、济阳和商河划归济南,成为现在的规模。

 

 

[济南掌故]

 

 

   旧济南的城区与规模   济南旧称“济南府”,这是北宋末年至明清时代的名称。自从建立民国以来,虽然已经改为济南市,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称他“济南府”。就连当时解放济南的口号里,也是喊着“打开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直到建立新中国以后,“济南府”这种称呼才逐渐消失。40年代的济南,还遗留着“古旧小城”的风貌。小街陋巷,旧城旧物,呈现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那时候的济南,还有一道城墙和一道圩子墙围着。城墙比较高大坚固;圩子墙就窄矮一些。区域的划分是:城墙以内叫“城里”(也叫城内);城墙以外至圩子墙之间叫“城关”,分东关、西关、南关、北关。除了西边圩子门至为十二路叫“商埠”。

 

   按当时的名称,西边的城门有:西门(旧称泺源门)、乾建门和西南角的坤顺门;南边的叫南门;东边有东门(旧称齐川门)和新东门(旧称 利门);北边的叫汇波门(旧称艮吉门),是座水门不能通行(实为大明湖与北护城河的水道),就在北极庙后边的城墙下面。

    圩子门的主要出口有:西面的迎仙桥(现叫英贤桥,旧称永镇门)、普利门、麟祥门、杆石桥(旧称永绥门);南面有新建门和南圩子门(现在的朝山街南口);东面有东圩子门(旧称永靖门),就是现在的花园庄,过去都把这里叫作老东门;另外在西北角上还有一个小北门。这些都是过去进出济南城的主要“关卡”,尤其是在日伪时期和解放前夕,都是由重兵把守、戒备森严的“关口”!

 

   现在的趵突泉北路、黑虎泉西路、黑虎泉北路以及大明湖的北边界和西边界,就是过去环城一周的城墙旧址。旁边的河,就是当时的护城河。

现在普利门桥下的河,北起北关向南至杆石桥,是过去的西圩子河及(东岸边上)圩子墙旧址;文化西路是南圩子墙及河的旧址;历山路(自文化西路东头的十字路口)向北到花园庄、就是东圩子墙的旧界。济南的北面没有圩子墙(小北门处只有一段拐角),习惯上称:北城墙以外至胶济铁路道边的范围叫北关,铁道以外叫北园。

 

   旧济南的范围很小,除了西边有商埠以外,其它三面的圩子墙外就是村庄和庄稼地了。出了南圩子门,对面是个村庄,远处东南角上就是那座当时全省最大的体育场(现在老体育场)。在他的东邻是“五大牧场”,虽然是家产量很少的小牧场,却是当时本市唯一的一家牛奶场。在体育场的西墙边外,还有一个小工厂,就是现在柴油机厂的旧址。

    南圩子门西边还有一个圩子门,就是新建门。与当时的齐鲁大学(现在的山东医科大学)相对。因为当时的齐鲁医院是在圩子墙里边,来往很不方便,所以才新开辟了这个门,故曰:新建门。 出了东圩子门,除了一出果园以外便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散落的村庄。只见辽阔的地平线上,竖立着一座尖塔式的“洪家楼教堂”和那巍然屹立的“华山”! 

 

   北面出了北关,就是北园的一片藕池了,一直延伸到小清河以北。如果与现在的北园相比,简直就要判若两地了!自北关、北坦沿铁路向西到官扎营一带,是片居民区。槐村街一带及经七路以南,也有一片居民区。天成路向北一带,早年称为“北商埠”,但与西边的商埠不同,当时只有几家纱厂和小修理厂,散落在大片旷野之间。 过去商埠的范围是:东起纬一路西至纬十二路;北起经一路南至经七路。经路是东西向的,也叫“大马路”,比如经一路也可叫做“一大马路”。过去的一些外国机构,领事馆、洋行、外国侨民等,都在商埠一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