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在小轮车赛场围栏上.
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全方位展示之二
--石景山老山自行车馆
黄胜友
9月16日,全国青联"绿色奥运"活动日,我们还去了老山自行车馆.由于还没有竣工,只能站在小轮车赛场的西北角看看造型独特的老山自行车馆;在西北角这里,可以直接在一个钢铁搭建的楼梯直接下到老老山自行车馆.那个楼梯特别险要,很辉煌.风景很有气势.
我国是自己车产量和拥有大国,但是绝对不是自行车运动的强国.2008年奥运会的自行车设立的金牌,恐怕我们也块也别想拿到呀.希望自行车运动越来越强!!!
去网上也搜到一些文字资料,给爱好自行车的朋友一饱眼福.
设计图
小轮车赛场西北角可以直接下去
巨大的钢铁楼梯.非常险要.
这个角度看,也非常气派.
老山自行车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要比赛场馆之一,由国家体育总局承担建设管理工作。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委托北京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组织进行“2008年奥运会老山自行车馆建筑设计方案竞赛”活动。
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东面为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西至西五环公路,南邻八角公园,北面是备用101铁路。规划用地面积约6.65公顷,建筑面积325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6000人,将承担第29届奥运会自行车项目的比赛。
设计景观与西五环路之间形成开阔的休息广场,具有良好的视觉景观。其建筑外形的碟形,寓意自行车赛车手头盔。2006年上半年竣工并交付使用。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它将作为国家队训练基地,并承担青少年培训和推广全民健身运动的任务,同时也承担国际和国内重大比赛任务
自行车馆设计方案;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1.构思背景 - 科技、绿色、人文
2008年奥运会老山自行车馆,是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为举办第29届奥运会而兴建的专业自行车比赛场馆,该馆拟提供一个可供6000观众观看场地自行车比赛的场所,并且能满足残奥会的使用要求。组委会在筹建的过程中,率先提出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口号,它是北京对这次奥运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提醒奥运会的建造者要在这三个方面有所创造。
"科技、绿色、人文"是一种十分全面的概括,三者缺一不可,同时又互为补充。从构思的角度来看,"科技"与"绿色,是一种理性选择的过程,而"人文"则是一种感性体验的过程。
2.理念 - 可持续发展
"科技"与"绿色"是建筑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目标。因此,科技不是用来炫耀的奢侈品,而绿色也不是用来玩昧的装饰品,它们是为"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目标服务的适当手段。
2008年奥运会老山自行车馆,在建筑环境控制、设备、材料、结构、赛后利用等方面都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本方案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运用了"科技"与"绿色''的设计理念,力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环境控制
以遵循因地制宜,与环境共生为设计原则。以改善局部生态环境为设计目标。
用地南侧山体对场馆及周边居民楼的夏季通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气流绕过山体在其北侧形成涡流,使建筑的南侧失去了入风的作用,甚至由于负压形成倒流,使自然对流无法形成。针对这一特殊地形,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给与改善:场馆的高度与体量尽可能加以控制,并使其体形流畅,减少对居民楼的负面影响;把场馆的主要入风部位从南侧移至符合涡流区气流方向的西南与东南两侧,在场地与建筑之间结合环形车道设计顺畅的下沉式风槽,增强局部风压;在建筑与山体之间的绿地密植大型乔木,缓和山体护坡的突变地貌,减小涡流区的范围;在建筑周围的场地种植小型树种,用树荫降低室外地面的温度,同时让西南、东南风顺畅地吹进建筑。
在建筑北侧加强外墙的保温处理,顶棚的双层聚碳酸脂阳光板在冬季可起到有效的保温作用。
种植屋面对于保持场馆的冬暖夏凉,滞留雨水自然蒸发,改善局部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设备
对建筑进行全面智能化的功能控制与环境控制。如建筑外墙进风部位可安装带有温度、风速感应装置的自动百页系统;在场馆顶部设多台带有消声减振装置的风机;围绕观众席底部设一道封闭式走廊,以风道或风机加压抽进新鲜空气通过观众席上的进风口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场馆内。这一过程在过渡季节风压与热压较大的天气中,可依靠自然对流完成。使用空调的季节,封闭走廊就成为了场馆的空调回风管道。
材料
为了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在建筑的各部位大量运用高科技新材料。例如屋面板选用智能调光的双层聚碳酸脂阳光板,在晴天的不同天光环境下,通过调节屋面板空腔内小百页的角度达到均匀进光的效果;在阴雨天,把小百页完全打开增大进光量,同时利用双层板间空气隔层内的隔音膜把雨水的撞击声降低;在夜间,把小百页带有反射涂层的一面朝向室内,利用其反射灯具的漫射光线来照明,消除眩光对体育运动的干扰。
·结构
重点在于创造一种简洁稳固结构体系。针对自行车馆的空间特点,我们选用了封闭式的空间网壳系统。该钢结构系统能有效降低结构高度,从而减少室内无用空间。它又是一种全封闭的整体系统,能比较自由地支承,不需要用巨大的混凝土支座来抵消侧力,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赛后利用
在建筑平面功能组织方面,为了能够提供一个灵活的使用平台,满足各种功能的要求,把赛后富余的辅助空间化零为整,保证良好的自然采光与通风,入口与交通流线尽量简洁直接,各种线路管网预留到位。使用功能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有:康体活动中心、体育用品商场、自行车文化博物馆、青少年极限运动的聚集地等。本方案把奥运会赛后的自行车赛场设计成一个市民康体中心,在无赛事期间提供各式服务,如康体、休闲、饮食、购物等。形成体育--休闲--商业的互动链。另外,最大限度地利用室外广场与屋顶平台,把奥运赛时的室外广场及疏散平台变为对公众开放的公园,进一步加强室外--室内的互动关系,使场馆的整体价值得到提升。
3.意念 -
速度、力量
自行车赛馆作为体育场馆的一种,应具有其鲜明的性格特征。这种特征应能充分反映自行车运动的特点,从视觉上加强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认同,同时以其丰富的内涵拓展人们思想的外延。
·速度
自行车馆应该表现的特征,就是自行车运动自身的特征。自行车运动是夏季奥运会中速度最快的运动,运动员在比赛中高速骑行所形成的速度感,正是自行车运动美的所在,把这一种速度感在建筑形像中表现出来,成了本方案造型设计的重点。
·力量
对力量感的表现,我们着重表现的是内在的生命力。在我们的地球上,生命力普遍存在,我们可以把它赋予在建筑上,让建筑与自然界可以更好地沟通并融合为一体。在方案中,我们假想一颗埋在地下的种子,在水份的滋养下冲破坚硬的壁垒向上荫发。
因此,我们构思了一个与地面十分贴近的方案,在外观上给人暗示一种向上的内力,这种内力为了向上突破把地面撕开一道道的裂缝。建筑虽然是平缓的伏于地面,仿佛是延绵山体的一部分,但却让人从无形的力中感受到运动与生命的蓬勃。

象个自行车头盔

主体已经建设竣工.
(看完了文章的博友兄弟,别忘了继续点击评论.留点读后感呀.明年奥运会,我送你辆自行车.完了你可以骑车去看比赛.哈哈,想法很好吧.)
2007年9月1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