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七月十五特殊节日怀旧写给奶奶诗 |
遥远的祭奠
——写给我奶奶的诗篇
黄胜友
奶奶没有名字
从小就没有名字
黄门张氏
是我奶奶坟头前
一个木牌子上
最后的名字
1973年3月底
上午八点多
下夜班回来的父亲
在我家房子里的
悲切的哭喊声
惊呆了还在外面院子里
玩耍的我
早起我给奶奶端过一碗
玉米面糊糊
她没有喝完
她没任何言语
很安详
离开了
离开了她的儿孙们
她是年迈了
走不动了
一年前
来找支援边疆的父亲的
要安顿晚年的
父亲的哭声
也引来了好心的邻居
和单位的同事
那个时代很穷
60元钱
拉回来一口白茬棺材
家里再也没有钱
给奶奶的寿材涂上大红油漆了
因为贫寒
按风俗在家里放上三天
当天下午
给老人家出殡
奶奶只有爸爸这么一个儿子
爷爷也很早就在老家故去了
山东
赶来为她送行
中午过后
东北晴朗朗的天
突然下起了雨
雨很大
是倾盆大雨
老天爷也要流着泪
给一个一生
都受苦受难的
要了一辈子饭的
鲁西南的女人送行吗
父亲头上的瓦盆
被摔的粉碎
白色的陵幡呜咽
在风雨中摇曳
起灵时的吆喊声
让天也骤然晴空万里
在大家惊讶的面孔中
就这样
奶奶上路了
永远的走了
苦了一辈子的奶奶
没有任何积蓄
那怕一分钱(人民币)
没有一件首饰
那怕一支耳环
我的记忆中
她来到东北的时候
给我们带来的礼物
是一个白粗布口袋里
装着的二斤花生米
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稀罕的好东西呀
奶奶只能给我们六个兄弟姊妹
每个人阁几天
几粒几粒的分着
我们也因此
高兴了几个月
在整理奶奶身上的那件
她穿了一辈的棉衣的时候
父亲在缝缝了几层的
内衬口袋里
发现了奶奶最后的财产
一个老旧的自己织的布袋里
装着十几枚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代的
流通的铜板
早已经锈迹斑斑
都改朝换代许多年了
来不及花掉的铜圆
成了奶奶的
永远的遗憾
那些铜板至今
还保存在我的身边
我去过潘家园的市场比较过
都是一些随处可见的
没有人收藏的最普通的
铜圆
我们再也吃不到鲁西南的
香香的花生米了
再也听不到她给我们讲述
鲁西南老家的传说了
这个苦了一辈子的
鲁西南的山东女人
永远地留在了黑龙江
一个叫亚布力的
长满参天大树的北山
奶奶的坟头向着东南
那是山东老家的方向
今年回去祭奠的时候
墓地里左上方
生长着几棵茂盛的黄柏
一种中药材
是东北珍贵的药材
学名叫大黄
右前方还有几棵李子树
接满了累累的果实
山脚下的沟塘里修建了俩个鱼塘
水很秀丽都是山里的清清的泉水
芦苇很茂盛
能看见大个头的鲤鱼
都是红色的锦鲤
周围是山民承包的林地
长满了丰收在望的大豆和玉米
大山里
环境
都陪伴着一个鲁西南的女人
一个一辈都盼望着
过上好日子的鲁西南的女人
就这样
长眠
永远安详的长眠着。
(1973年春天,我还很小。真的不懂事,慈祥的奶奶就离开了我们,那个时候留下的印记非常深刻。今年回东北探亲,去祭扫了奶奶。在回京的路上,总想写点什么,于是就在伙车上写了些给奶奶的诗句。1973年就该写的诗,在今年阴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完成了。把诗留给故去的奶奶,让她老人家在天堂里永远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