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幻王晋康神秘主义遗传学人类学 |
分类: 南腔北调专栏 |
载2013年1月4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124)
《血祭》:科幻作家的新尝试
□ 江晓原 ■ 刘兵
http://s11/mw690/001kaE1qgy6VeiWqGsa0a&690
□ 我觉得《血祭》几乎已经不能算一本科幻小说了。它是一本用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人类迁徙路线、人类学、考古学、文物修复等等知识包装起来的探案小说。不过作者对案情的设想足够奇特,对Y染色体谱系树和人类迁徙路线方面的“科普”也相当成功,作为一部富有文化意蕴的探案小说,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近结尾处羊路呈现了佛门所云修行大圆满者的“大迁转虹光身”,既适度引入了神秘主义,也形成了开放式的结局——可能真是超自然的“虹化”,也可能只是魔术障眼法。类比好莱坞电影常用的招数,这个结尾也留下了拍摄续集的接口。
□ 你的措词相当微妙,“超越现代科学解释的可能空间”是一种令人遐想的说法,它肯定是以前那些认定科幻只能为“科普”服务的人所不愿听见的。其实科幻、魔幻、玄幻等等,并无明确的界限,西方人常用“幻想作品”这样一个笼统的措词,就可以将这几类作品都包容在内。
幻想作品的创作,当然需要思想资源,但这种幻想的思想资源并非只有科学才能提供,神话传说也可以提供,甚至神秘主义也可以提供。在《血祭》,王晋康就同时从神话传说和神秘主义中汲取思想资源。其实这很正常,阿西莫夫甚至在他的科普作品中也照样从神秘主义那里汲取资源呢!
□ 确实可以这么看。这种松动可以视为不断寻求新的思想或灵感资源的努力,是作家寻求超越自己的努力的一部分,对于成名作家来说更是如此。作家超越自己,当然有多种路径,比如不断尝试新的写作技巧、开拓新的主题等等。对科幻作品而言,还有一条似乎是现成的路径,就是在所谓“硬”的科学技术方面不断“与时俱进”——当然我们知道,仅仅这样的“与时俱进”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带来超越。而王晋康的超越努力,从我们近年曾经先后评论过的几部作品来看,主要表现在对新的思想资源的寻求和接纳上。这部《血祭》在我看来就是这样的努力之一。
□ 和先前《蚁生》、《十字》这类以思想深度见长的作品不同,《血祭》让我感觉到某种游戏性质。
首先,我觉得《血祭》可以称为“同人小说”——王晋康不仅交替使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意味着他自己是故事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之一),而且将他生活中的许多朋友都写进了《血祭》中,成为重要人物。其中有几个这次我们在成都都遇见了。大家对于自己在小说中被编派为盗窃文物、爱上罪犯等等,似乎都毫无意见,反而觉得这样挺好玩。这实际上是将《血祭》变成了一众朋友的共同游戏。
其次,《血祭》中所叙述的上古羌族、汉族的迁徙故事,是将遗传基因、人类学、考古学、神话、宗教等等知识混合应用而建构起来的,披着科学的外衣,但也有戏说的成分。
还有,根据《血祭》和他先前的某些作品比如《类人》等,我感觉王晋康对于探案小说是相当喜欢的。他曾在小说中自嘲想过一把福尔摩斯瘾,那么在《血祭》中,他就直截了当地过起这个瘾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