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幻清凉院流水日本灭绝计划死亡文化 |
分类: 南腔北调专栏 |
载2012年8月10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119)
日本小说家幻想中的东瀛末日
□ 江晓原 ■ 刘 兵
http://s10/bmiddle/001kaE1qgy6Rm00o0elb9&690
□ “最后一个人消失了,日本人口终于清零了。一个月前,这里有约一亿三千万人,现在这些人都不在了。……空无一人。”这不是仇日网民匿名发泄时的诅咒,而是日本小说作家笔下日本末日的场景。这部科幻小说的书名,就是赤裸裸的《日本灭绝计划》,书中详细描写了代号为“零计划”的杀人计划——旨在灭绝全日本的人口。
一个小说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假想自己民族被灭绝的场景,不知他如何下得了手。当然,类似的幻想作品,美国人也创作过,比如《我是传奇》之类,但那至少还留下了一线希望,没有让自己的民族彻底“清零”。而这部日本小说的想象,竟是如此的冷酷、绝决、不留余地,还真让人有些吃惊。
□ 我觉得将此书归入“政治幻想小说”是可以的,尽管这种故事情节更像同类的科幻小说。在这里提到此前相关的日本作品,也许有助于理解这部小说。
1973年小松左京发表了科幻小说《日本沉没》,假想由于地质原因——这样就毫无疑问可以归入科幻了——导致日本列岛全部沉没。这原是科幻作品中常见的末日题材作品,不料在日本极为畅销,很快拍成同名电影,次年又改编成电视剧。2006年,又同时上映了两部影片,一部是《日本沉没》的翻拍片,另一部是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恶搞电影《日本以外全部沉没》——小说作者就是我们以前在这个专栏谈过的《文学部唯也教授》的作者筒井康隆。这些想象日本末日的小说和电影既然都能够在日本广受欢迎,那么再出一种变本加厉的《日本灭绝计划》,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一方面,虽然日本人也避讳“死”字(甚至因为数字“四”的发音近于“死”而避之),但他们却喜欢讲究“死亡美学”,这种癖好似乎在别的文化中很少有表现。就以这部《日本灭绝计划》中的“零计划”而言,从它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在谈论这一恐怖计划时的语言和心态描写来看,又何尝没有“死亡美学”的影子?
■
□ 这部小说确实有些费解之处,比如灭绝日本全部人口的“零计划”,到底出于什么动机?小说最后有“只是暂时清空,这是为了从头再来”的说法,但是和灭绝日本人口同步进行的,是一个灭绝全人类的计划——到小说结尾处,这个计划也已经“顺利”实施,“日本之外的全人类已经灭绝”。到了这样的结局,还有什么能够或值得“从头再来”呢?
这种“为描写死亡而描写死亡”的作品,我们从自己熟悉的文化中确实难以理解。这让我想起了日本另外两部著名影片,《大逃杀》(2000)和《大逃杀II:镇魂歌》(2002),假想了未来世界成人通过法律,强迫某个班级的中学生自相残杀的故事。电影几乎从头到尾都是血腥的杀戮场面。影片上映后当然引起了剧烈争议,但是最终仍然得以跻身于日本电影史上的“名片”之列。《大逃杀》中关于为何要强迫中学生自相残杀,并无言之成理的解释,只是在片头用字幕简单交代了几句,就将绝大部分的篇幅用于描写杀戮和死亡的过程。《日本灭绝计划》不是和这种故事结构相当类似吗?
《日本灭绝计划》,(日)清凉院流水著,汪洋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定价: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