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问题不如关注闪光点(稿件)
(2012-05-10 16:09:57)
标签:
稿件孩子缺点孩子问题改正缺点李子勋 |
分类: 孩子的问题这么办 |
学一点家教知识好不好?对某些父母来说,未必!常看到妈妈听完家教讲座归来,家里顿时硝烟四起。孩子抵触,爸爸也不买账。真是“学了不如不学、做了不如不做”!怎么会造成这种局面的呢?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过于关注其问题了。
孩子的问题也许是关注出来的
有些过于较真之人,看医学病例说明,会几乎觉得自己患上了上面的每一种病。学习家教知识,也可能导致类似“对号入座”的神经质状况。每学到一个新观念,就可能制造这个观念的新问题。
听了一堂注意力的课,就击掌叫绝:自己孩子的问题原来就在于注意力不集中(学龄前和低龄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时间短太正常了);听了多动症,又觉得孩子似乎真是过于活跃,恐怕要带去医院检查了(孩子其实只是非常外向、太小自控力不强);刚学到青春期叛逆的知识,回到家里,孩子一顶嘴,心里就惊呼“狼来了,叛逆发生了!”疑人偷斧,越看越像。结果是学得越多,发现孩子问题越多,对孩子越不满意。自己也成天担着心,生怕孩子教育失败。于是,家里的气氛被搞得很紧张,孩子和家里人也很不支持。
你看到的缺点不是孩子的全部
心理学名家李子勋比喻说:“成人关注孩子的眼睛,就像在黑屋子里用一支微弱的蜡烛去照,只能看见被我们的关注所照亮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孩子的全部。”
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寻找孩子的问题上,就只可能看见孩子的问题,他们并不是孩子的全部。孩子的问题即使真的存在(有时是父母放大了),也只不过是“局部真理”。为此焦虑异常,小题大作,是不是可悲可笑?
况且,问题是找不尽的,缺点是改不完的。莫非父母要一辈子在焦虑紧张中度日吗?
家庭教育不是改正缺点的教育
纠结孩子的问题,最容易出现在热爱学习的父母或知识分子父母身上。因为他们如果用力过猛,就会产生一种趋势,把家庭教育狭隘化为改正缺点的教育。
越是注重教育的父母,越有可能恭恭敬敬握着纸笔,请教专家和老师“您看,我的孩子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需要加强的?”并随时记笔记。他们的义务就是找出孩子的每一个缺点和不足,穷追猛打。
家庭教育不是改正缺点的教育,是成人教育。而自我价值感高,是成熟之人健康心理的地基,只有大人教会孩子充分地接纳自己、欣赏自己,才能让孩子为自己自豪,并且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缺点,让自己不断完善。
关注问题不如关注孩子的闪光点
与其用蜡烛去照孩子身上的油渍、脏饭粒,不如用蜡烛去照孩子身上的好东西。孩子就会很快忘掉他是那样的,而变得这样,变得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
如担心他不自信的孩子,偶尔会在特别拿手的悠悠球上有自豪表现,就要告诉他:“你真自信!玩悠悠球的时候我看到了。”“小气”的孩子把自己吃不完的饼干给了一块小朋友,不要疏忽了对他说:“你把饼干给别人了,你看他很开心。你愿意分享。”如总是坐不住的孩子,因为急着写完作业跟父母出去玩,而少见的连着半小时黏在凳子上,也要由衷地欣赏说:“这次完成作业,我观察到你很安静,注意力很集中。”孩子越是哪方面有所欠缺,越要面对问题反向“挖掘”他的闪光点。
认为自己好的人,才有本钱去改善自己,会更愿意作出改变;认为自己不好的人,没有本钱,会死死维护自己的缺点,不肯改变。缺点要改,但前提是关注优点。在关注优点的大前提下,辅以改正缺点,改正缺点也会更见成效。比如劈头就批评孩子,没有孩子会高兴,但在表扬了孩子之后,再对孩子提意见,孩子却会愉快接受。但是,父母的态度一定要真诚,重心要落在表扬上,而不是批评上。否则会被孩子当作耍手段。别忘了,家庭教育的目标不是证明孩子不好,而是证明孩子好。
不用担心关注闪光点会忽略了改正缺点。如果不放心,放不下对缺点的关注,记住同时要关注闪光点,且要占大头。
现在就要拿着纸笔,去问专家或者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您看,我的孩子有哪些优点,有哪些长处?这些长处可以怎么发挥?”把它和发现的孩子问题一样,认认真真记下来。区别是,孩子优点的记录本可以摊开放在桌上,“无意”地让孩子看到,缺点的记录却要慎重藏好,一般不要给孩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