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居正超越诸葛亮的那场南征

(2016-12-12 07:42:57)
标签:

大明

张居正

南征

文化

分类: 2108最新讲作《张居正》

       本人主讲的电视系列节目最新书稿选十一

    张居正超越诸葛亮的那场南征

明代四川境内,有一个部落被称为“都蛮”(又被称为“都掌蛮”),他们是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且强大的部落,他们被视为古代僰bo人的后裔。

张居正超越诸葛亮的那场南征

汉代时,他们是西南夷的一支,很难被制服,西汉政府无法对他们进行编户治理,即便是蜀汉时期诸葛亮,虽然七擒孟获,但也无法完全降服都掌蛮。唐宋时,他们只是在名义上归附朝廷,经常起来反抗朝廷。到明代,都蛮人的势力依然强大。尽管那时明朝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区,设立很多卫所和土司进行统治,但由于历史、交通、经济等各种原因,明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不是十分稳固。

都蛮部落分布在如今的云贵川交界处的四川境内(今四川宜宾周边),是朝廷流官向部落土官的过渡地带。都蛮有几个比较明显的民族特征,最主要的是特别尚武,遇到纠纷喜欢武斗。

由于都蛮十分靠近朝廷流官管理的地方,所以他们同明朝军队离得更近、接触更多,都蛮时不时会侵扰周边,使得双方不时兵戎相见。明军虽多次弹压,但一直无法彻底压服他们。其间多次招抚都蛮,但其又多次反叛。让明朝统治者大为头疼。

到了张居正主政的万历元年,都蛮的末日来临了。

张居正下定决心,彻底解决都蛮。

他找了一个好帮手,时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的曾省吾。曾省吾,出生于书香世家。在教育、监察、司法、军政、工事等方面担任过官职。张居正与曾省吾的关系,犹如三国蜀汉政权的诸葛亮与马谡关系。

马谡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年轻才俊,诸葛亮视之如子,诚然,他身上有一些超人的能力,他的专长是在谋略和策划方面,这一点从诸葛亮南征时他的献策即可明白。当时,诸葛亮有意向他咨询南征夷越的大计,马谡经过一番分析,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实战为下”的策略。马谡的这个策略与诸葛亮的南征宗旨不谋而合,

诸葛亮南征孟获,赞誉一片。“七擒孟获”的传奇大多得到公认。传奇不是传说,有一定的史实依据。正面评价“七擒孟获”,是中土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典范,体现了宽仁。然而,后人在总结“诸葛亮式的外战”成功经验同时,往往忽略了硬币的另一面:“诸葛亮式外战”既有长效的正面影响,也有一个长效“副作用”。这个副作用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疾在腠里”,只是不经细观,不易察觉。诸葛亮南征,又称南中平定战,主要征战对象是南方彝族叛军,由于战争发生在先帝刘备夷陵大败、蜀军元气大伤之际,所以南征军力有限,总兵力大约在3万人。

战役结束后,蜀军“不留兵,不运粮”,孟获“因祸得福”,被正式授予官府要职——御史中丞,诸葛亮不留兵,是想“净身出户”地走出南中,但是,他还是留下了“非物质遗产”,这个遗产就是——“因夷而贵”、“因犯而养”的范例。

诸葛亮“夷人治夷”,对拉拢当地人心是有好处的,但震慑力却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犯汉的外族虽然不是一场大战役,但毕竟派出了3万军人,血淋淋的战争,变成了“捉放游戏”,没人计算这场“游戏”中川军死了多少人,但是七场厮杀,连野兽大象都上阵了,不可能是“兵不血刃”的虚拟战争。川军的生命,如此无辜,自己队伍的人命如此不值钱,就为了陪孟获玩?夷人不该为此付出代价吗?恩有了,德发扬光大了,但威何在?

至此,诸葛亮外战暴露了古代中国式外战的两个副作用:一是德有余,威不足。二是夷敌优待。它发出的是“犯境夷狄,反得优待”的信号,这种模式成为传统,就会长效作用,把“夷”惯坏。这种手段基本上是感化的产物,夷狄不会感激大于恐惧,没有“治”上的介入,夷狄部落也不会真正与中国融为一体。

可以想见,如果诸葛亮征战的是北方游牧部落,无论怎样感化,是很难“喂饱”对方的。到头来,得到的,很可能是“东郭先生”的下场。

 诸葛亮南征之后,孟获不再反,不排除是感化的原因,但更不可排除的,是利益的换算,小小部落首领,享受着蜀汉“大国”的“贡奉”,比抢来得还容易,还香甜,优哉游哉,何乐而不为矣!

但是,张居正不是诸葛亮,曾省吾也比马谡成熟,他们征服都蛮可谓对古人前辈的超越。他们是怎么干的呢?

张廷玉的《明史》对曾省吾征服归化都蛮都有记载。

曾省吾是对征服都蛮的鹰牌,坚决主张出兵征讨,并帮助张居正确定了战略目标,即 “乘势运谋,奋勇进剿,务扫除尽绝”。运筹帷幄,奋勇杀敌,除恶务尽。

曾省吾得到了张居正高度信任,放手使用。万历元年三月,曾省吾调集了十四万大军,出兵都蛮。带兵者悍将刘显,同样是个狠角色,曾经带兵同都蛮打过仗,在一次战役中杀死了数百名都蛮士兵。同时又是一个不太守规矩的人,在福建作战时,曾经私吞战利品而被处罚。但就是这样的人,往往能出活。

事实正是如此。此次出兵,打了半年,明军步步为营,消灭了都蛮精锐部队。之后施展火攻,“遂烧蛮房至二千余间” ,最后乘胜追击,全歼都蛮守军。都蛮势力基本被征服。明廷征服都蛮之后,没有再给都蛮崛起的机会。大量都蛮男子在战争中战死,剩下的多为妇女和儿童,之后,史书中有关都蛮的记载渐渐消失,而造成这个局面的,并非全是战争的功劳,最值得一提的,是曾省吾的归化政策。

现在我们在国际体育赛场上经常能听到这个词,归化。用来形容日本招收的国际球员。它是从日本传来的说法,其实这个词源头不是日本,而是中国。语出《史记》意思为归服接受教化。曾省吾对都蛮采取的就是这种政策。打败都蛮后,曾省吾向明廷上《经略平蛮善后疏》,请求改土归流。所谓改土归流,就是搞民族大融合。明廷基本全部同意了曾省吾的建议。通过改土归流,大明将先进的制度和生产方式传播给土人,把他们融入了相对文明的社会生活。

由于明朝征服了都蛮,又让都蛮人过上了文明生活,这样使周边其他部落见识到明军的威力,和文明的感召力。所以一些曾经不归顺朝廷的部落主动上书曾省吾,也要求“改土归流”,设县治理。

为什么明代时都蛮问题在西南地区存在了一百多年,却在万历初年解决了呢?主要是张居正的铁血加归化策略。经过这次战役以及“改土归流”,这一地区成为了开化之地、现在四川宜宾、泸州地区可能都有都蛮的后裔。只是他们和我们,已经并无二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