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秋传统内涵现代化文化 |
明日月圆,苏东坡再世今天会说什么
华人世界,中秋节大约仅次于春节、元宵节,位列“第三大传统节日”。
过年讲究个“年味”,过节图个“节味”,中国第三大传统节日中秋,应该是什么味道?
今年中秋节三天小长假,是个延长的大礼拜,其传统喜气应该比稍后的十一更浓些,但环顾周边,除了月饼,还是看不出这个传统节日与平常一个大礼拜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我们的传统节日总是如此空虚?
为什么西方情人节能够传遍全世界,而中国的七夕连本国年轻人都无法影响?
为什么中秋节从过去影响东亚、东南亚,到今天中国人自己都不会过?
从现代中秋节的“空虚度”来看,我们的生活质量一点也不比古人高。文化等等生命高层次的追求几乎谈不上。古人有中秋湖边对诗赏月的习俗,而今人如果不是跋涉到风景区、很难找到清澈的湖水,如果看到京城东郊潮白河边伴着垃圾的“野炊”,苏东坡再世,一定会对现代华夏人可怜见地!
再者,即便花钱找到了船湖,有几个持诗的雅兴和底蕴的客官呢?
环境与心境都难以到位,那么唯有吃,只剩下吃。月饼的味道,就成为中秋节唯一与往日不同的味道了。
节日的味道,就是吃的味道,没有文化的味道——不仅是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现在都“不过如此”。这里,再次突出两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一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二是新文化的创造。
应该承认这样一个现实——现代中国已非文化大国。华夏文明在现代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份额严重减少,已呈“弱势”。这个无需饶舌辩论,看看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量,比近邻日韩都不如,便可确认是事实。而那两个国家,过去可都在华夏文明的圈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