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哪些人不适合当记者?
记者节又到了,感觉此节对记者而言,有点像“老太太过年”,渐趋寡淡。
今年节日气氛甚至有些尴尬。因为距离这个节日不远,随着各项舆论阵地整治行动的加强,“记者出事”的新闻层出不穷,“无冕之王”的称谓及其光环大不如前,日渐黯淡……
毋须讳言,当前这个人群与政府官员、学校老师、医院医生一样,出现了一些“败类”。但我并不认为这个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糟透了”“良心全坏了”,正如贪官层出不穷,而“干部队伍绝大多数是好的”描述一样,记者队伍以此类推,也应该“绝大多数”是好人。
这并非因为自己也“身在此山中”而“自圆其说”。而是我深深了解本行业人员的组成——最起码,天生“败类”确是极少数人。
空口无凭,借此节日机会,好好摆一摆此行当的人员成分。
当前中国记者的人员组成,带着明显的“社会转型特征”。在转型过程中组成的行业人员,有着多元和极其不稳定性,甚至在人员素质和收入上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人群。
从文化上论,“公知”有之,但亦有高中以上学历都“虚拟”的人。
从收入上看,穷人不少,但亦有一夜就“挣”五十万的“暴发户”。
无论是何类人,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他们的基础目标大约是一样——这是个饭碗。其次,才涉及到“理想”与“操守”。
在一个物质主义至上社会,如果天天处于基本目标都没实现的焦虑中,“理想”与“操守”就会显得“务虚”而可能被“戒掉”。或者说,对后入此门、临时抱佛脚、等米下锅的人群而言,那些东西“与生”就没“俱来”。而出事的记者,大多都出现在这类人群中。
“出事的记者”中,再细分类,多集中“调查记者”人群。从胆识区分,在这个人群中,有“有识无胆”的书生文人,亦有“无识有胆”的社会闲散人。这两种人“创收”标准和手段会大相径庭。前者多以发稿为目的,后者则以发稿为手段。
那些排斥此类记者的政企心态大同小异,他们把唱赞歌的称为“正面报道”,舆论监督的称为“负面报道”,以此区别“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然后是区别对待的“猎枪与美酒”。在产生这个区别对待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那“负面”的东西,是否存在。
不能排除、亦无法否认,那些只监督不报道的“调查记者”与“问题政企”成了朋友,这无疑加大了腐败成本——问题继续加剧存在;而以作品证明自身价值的记者,无法与他们截然分开。于是,他们的语境和风险,一起起了变化:一个变小,一个变大。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目前记者出现的问题,跟人员组成关系甚大,但更深刻的原因,还在“习惯性捂盖子”的社会环境,以及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不彻底。很多新闻媒体处于“半官半民”、“半事(业)半企(业)”的“转而未型”中。再加上记者准入制“一刀切”加“形式主义”,基本没起到门槛作用,所以,这个行当的人员鱼龙混杂,浑水摸鱼有机可乘,无法达到“纯职业化”。
长远来看,媒体的市场化与记者的职业化乃大势所趋,两种不适合当记者人群迟早要被大浪淘沙:一是非文化人;二是想通过记者身份发财的人。一个连文章标题都写错别字的人就不要搅合这个行当了;另外,不是说干记者注定清贫,一个日趋成熟的记者凭稿费可以渐得体面收入,人到中年时达到中产是比较现实的目标,但如果总想“挣快钱”,“大捞一把”,估计就离“邪路”不远了。
最后,不唱高调,意在自省,仿黄埔军校送全国25万同事一幅“记者门联”——
暴富发财请寻他处,无知无良莫入此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