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西方东方奴时代人时代 |
分类: 出版系列五《谁主东洋》 |
“东方人天生具有奴性,使他们对压迫自己的专制政治既不反抗也不抱怨”。
亚里士多德怪东方人不争气,他可能是预见了两千年以后,在“摆脱奴时代”上,西方注定比东方先走一步。
此时东方中国恰是大明王朝统治期。不能说这时中国一个“但丁”也没有,16世纪下半叶的万历年间,这里也出现一个惊世骇俗的思想家李贽,他与西方“三杰”一样,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然而,这个东方思想家的命运却与西方“三杰”很大不同。
虽然西方“三杰”也遭到统治者迫害——但丁遭受放逐,但他在流放途中,“不愁没有面包吃”。而李贽与但丁相比,惨不忍睹——他以古稀之龄,死于牢中割喉。
“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难道我不向佛罗伦萨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触宝贵的真理吗?可以确定的是,我不愁没有面包吃!”
这是但丁在流放期间,面对教会的威胁利诱,毫不妥协的慷慨陈词。这段话,一方面说明但丁是一个伟大而勇敢的思想家,另一方面,也佐证了西方统治者的专制空间并非铁板一块。
所以,但丁的流亡没有沉沦和毁灭,而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这得感谢城邦民主的好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被放逐时,但丁往返在几个意大利城市居住,有的记载他甚至去过法国巴黎。那里的人们可以不买教皇的账,他们也没有被教皇的恐吓吓倒,所以间或有对但丁这个“巫师”的同情和接济。
虽然在流亡生活是艰苦的,但是毕竟还是有人不断为但丁提供面包,他的名作《神曲》也得以在“不愁面包”中出笼,神曲对教皇揶揄嘲笑,对自己所爱的人尽情歌颂。
文艺复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下来,并形成了“阳光效应”。正因为西方整体环境对思想者的相对宽容,所以才造就了永垂不朽的但丁。
而此时东方的大明国却还陷在对“邪士”李贽的诛伐中。
由此也可以说,“不变的奴时代”与“伟大的人时代”,是东西文明拉开差距的主标志。而东方人的奴性,无疑是在重复“李贽式命运”中被人为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