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之奖犹如伦敦奥运会上的中国金牌
莫言“如测”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消息对国人而言,大约既意外又不意外。
说意外,是因为莫言既不是一位“影响世界”的中国作家,也不是一位举国热议的思想者,即便就对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影响力而言,他无法与鲁迅那般民国的任何一位文学巨匠相提并论。
说不意外,是因为这消息已“走漏多时”,如今“精准”得令人怀疑瑞典博彩公司与诺贝尔委员会暗通款曲,提前N天拿到名单。
人言莫言获奖会产生的最大效果,是导致其书大卖。我却认为这恐怕只是一时之虚火,出版商如果不充分评估好广告附加值,也存在一定风险。因为纵观历届文学奖的得主,大都不是畅销书作家,其作品生僻晦涩者屡见不鲜,故此纵然加上“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评语,也未必消受好卖。
充分考量国情,我以为与莫言作品无关的三个效果,却注定会产生,这或许更具标志性——
1、官方终于拥有了一位“与政治无关”、可以公开宣传的本国诺奖得主;
2、当下作家就此消除对诺奖的崇拜,“不屑”的心声超过“艳羡”。
3、中国观众不再为此奖欣喜若狂。
对普通国人而言,我想莫言获奖的效果和中国在伦敦奥运会拿金牌差不多,从前奥运会,国人会拿每一位金牌获得者当国家英雄崇拜,但是随后越来越“淡”,到了伦敦奥运会,甚至冠军的名字都记不起来。因为人们弄明白了一个道理,体育的真谛是选手的职业化和全民健身,这个道理放到文学方面上来,那就是职业化高产作家,未必都能为读者提供一个他们那个时代所急需的精神家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