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上演多少“无道奇迹”
伦敦奥运会上出现不少“奇迹”,但不是所有的“奇迹”都令人欣喜,有些“奇迹”令人不平,有些“奇迹”令人疑惑,还有些“奇迹”,令人感到“爱恨难了”。
今天上午,还有人为昨晚巴西选手压倒中国吊环王的“奇迹”愤愤不平,而傍晚便传来又一“奇迹”:刘翔北京奥运会悲情重演,两次伤别引起“主流媒体”一片触景生情,无论他们赋以怎样的升华,这样的“奇迹”似乎只能令人沮丧和疑惑,无法和伟大壮举联系到一起。而且,了解真相的赞扬是一回事,不了解真相的赞扬是另一回事,前者是既定程序,后者是智商问题。
还有一些“奇迹”,令人爱恨难了。譬如国羽囊括五金,固然是好事,是奇迹,但是如果忘了躲在角落哭泣的于洋王晓理,甚至将他们忽略不计,连个起码的说法与补偿都没有,那么这次“国羽奇迹”则“瑕必掩瑜”。
凭两位女双选手的实力,拿个奖牌直至金牌没多大问题,然而,她们却奉命“牺牲”。谁都能看明白,所谓“消极比赛”,实非个人之过,完全上是一种教练战术安排,现在志得意满的总教练,不能因为五金到手对这对“烈士”黑不提白不提。
奥运会已经举办了30届,“运动员是什么”?可能一些国家的教练领队们至今还没搞清这个问题。是没有思维的“螺丝钉”?是“比赛的机器”?是“提线木偶”?还是有尊严的“大写的人”?
判断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最简单的标准就是“是否拿人当人”,凡是鼓励“不拿人当人”、将人像“物”一样处理的团队,在文明世界,不该有容身之地。 那些让运动员服用禁药的教练、那些拿运动员当牺牲品的教练,那些让运动员做“小丑表演”的领导,无论效果多好,均属“无道的奇迹”。而人道世界、公平奥运,应该力拒诸如此类的“奇迹”!
加载中,请稍候......